“生字词语建议滚动听写”“孩子调皮要告诉家长,必要时可寻求村干部帮助”“需要啥教材我可以寄给你们”……这段时间,因骨折在家休养的渝北区宝圣湖街道宝圣南路社区志愿者谢彬蓉,忙着与四川省凉山扎甘洛村新来的支教老师沟通教学方法。
孩子们牵挂他们的“阿嫫”(彝语:妈妈),谢彬蓉也急着想快些养好伤,重返大凉山、回到孩子身边。
义务支教7年来,谢彬蓉把支教作为助推彝族同胞精准脱贫重要途径,当成支教志愿者、退役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日前,谢彬蓉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表彰为2020年度全国“最美志愿者”。
谢彬蓉曾在空军内蒙古某部服役20年,退役后,她来到西昌市一所民办彝族学校,一边教书上课,一边大力整治学校环境卫生。“我的父亲是抗美援朝老兵,又当过乡村教师,入伍和支教对我来说,就是接过父亲的枪和粉笔。”
2015年8月,谢彬蓉来到更加偏远、基础条件更差的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瓦古乡扎甘洛村。这个教学点只有六年级的10个孩子,整个村子只有村支书会用一点“川普”与外人交流。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谢彬蓉,一边跟村里男女老少学彝语,一边去家里做家长和孩子的思想工作,动员孩子们都来上学。就这样,一留又是12个学期。
扎甘洛村海拔3000余米,气候恶劣、交通不便;支教学校是70年代初的土坯房,只有一间教室,缺水少电,日常洗衣洗头都不能保障。谢彬蓉不仅教孩子们识字算题,更教孩子们养成文明卫生好习惯。
慢慢地,孩子们不再逃学,变得守纪律、懂礼貌,大方阳光、自信向上。孩子们叫她“阿嫫”(彝语:妈妈),乡亲们也都把她当成这个高山彝村的女儿。
谢彬蓉说,在山大沟深的大凉山,让自己真正害怕的是每次放假时,孩子们那依依不舍的目光和家长们十里相送的场景,特别是假期里孩子们接二连三地在电话里问:“谢老师,什么时候开学?您还来不来?”
村支书每次送她下山时,都一脸怀疑地问:“您下学期还来吗?”谢彬蓉总是坚定地说:“来!”
如今,谢彬蓉的学校在全乡乃至县里都很有名,邻村的家长不顾翻越两座大山、走好几公里路,也要送孩子来学校读书。
7年多来,谢彬蓉已累计参加义务支教志愿服务1.1万余小时。
本报记者 张莎
汽车行驶在重庆市黔江区中塘镇双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杨敏摄
重庆黔江:“挂壁公路”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黔江区加大“四好农村路”建设力度,在峡谷、沟壑、悬崖、绝壁上修建了一条条“挂壁路”“盘山路”。…【详细】
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立秋后,重庆市垫江县45万亩水稻相继成熟,稻田到处可见收割机抢收粮食的场景。…【详细】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 人民网重庆8月2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区市联袂打造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将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异地办事服务。 据了解,新上线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是为贯彻落实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