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达卫浴5G数智陶瓷生产车间。
华森制药药品生产线。
国内唯一的无菌猪繁育平台。
6月2日,荣昌区十四届十次全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关于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建设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的目标任务。
“这既是把党中央部署和市委安排不折不扣地落实在荣昌大地上的责任担当,也是荣昌发挥国家战略定位优势、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基础优势,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的重大机遇!”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游洪涛说,这次会议在荣昌企业界引起热烈反响,使大家增强了加快创新发展的信心。
作为该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代表性企业,华森制药快速作出反应:6月9日,华森制药与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北京哲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创新药物开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展筛选新肿瘤药物靶标、候选药物开发、转化医学研究、临床前及临床开发、注册申报、市场准入等工作。
此前不久,华森制药还积极参与成渝科技创新合作,投资4000万元在成都高新区前沿医学中心成立成都奥睿药业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国家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重点围绕肿瘤免疫开发1类创新药。
回顾百年发展:
荣昌素有崇尚科技创新的传统
荣昌区位于四川与重庆交界处,素有重庆“西大门”之称。因深处川渝内陆腹地,且离成都、重庆两城都有较远距离,接受到的辐射带动力较弱,吸引到的外来人口和外来投资较少,其工业化的起步时间也较晚,在很长时间都扮演着“农业县”的身份。
但回顾荣昌百年发展历史,这里却素有崇尚科技创新的传统,并借此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荣昌猪”便是荣昌通过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一项特色经济。
据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荣昌猪》记载,“荣昌猪”已有400年繁育史,从清光绪年间至今,一直都是我国西南地区养殖量最大的地方猪种之一,至今已辉煌了130余年。
“荣昌猪”能在清末突然崛起,主要得益于它的一身白毛。在我国地方猪种中,“荣昌猪”是为数不多的白毛猪,仅两眼周围或头部有大小不等的黑斑,毛色与熊猫毛色相似,又被称为“熊猫猪”。
清末时期,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猪鬃开始被作为工业原料销往欧美国家,用于高档制刷领域。
据四川省家畜保育所1936年调查,因“荣昌猪”的猪鬃光泽洁白、刚韧质优,售价是黑猪鬃的两倍。当时,一头成年“荣昌猪”,卖肉大概能卖10元,猪鬃也能卖10元。由此,养“荣昌猪”的人自然越来越多。
也正因如此,“荣昌猪”也成为我国首个开展杂交改良的地方猪种。1936年,四川家畜保育所在荣昌安富镇设立“荣隆试验区”,推进“荣昌猪”杂交改良,从而使荣昌猪推广至周边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川东行署在荣昌建立川东荣昌种畜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前身),加大“荣昌猪”杂交改良力度。至1967年,重庆5个区杂交猪20万头,占该地区生猪总数的90%以上,形成了特有的重庆白猪类群,即“渝白猪”。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我国猪生产有一段时间提倡“母猪本地化、公猪外来良种化”,荣昌猪由此被引入全国各地,与金华猪、成华猪、北京黑猪、皖南花猪、丘北大黑猪等地方猪开展二元经济杂交。到1975年已被推广至四川省98个县和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同时期,荣昌又引进长白猪、约克夏猪、巴克夏猪、汉普夏猪、杜洛克猪等外种猪为父本,以荣昌猪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从而培育出产肉性能更好、肉质又明显优于外种猪的“荣二元”。
荣昌在“荣昌猪”杂交改良技术上所取得的领先优势,使当地老百姓先一步尝到了技术创新的“甜头”:从上世纪80年代起,荣昌农民不再满足种粮的传统自然经济,而是向种猪养殖专业户转变。到上世纪90年代初,荣昌的年外销仔猪量已超过100万头,并由此催生了一大批仔猪交易市场和农业经纪人。这批种猪养殖专业户和经纪人,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富裕起来的荣昌人。
“荣昌猪”的快速发展,也极大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从上世纪90年代起,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大批师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创办饲料、兽药企业,为荣昌这个传统农业县奠定了现代工业的第一块基石。目前,荣昌共有18家GMP兽药企业、36家饲料企业,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饲料兽药生产销售基地,这些企业中的90%都是由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的师生创办的。
近年来,荣昌更是借助国家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重庆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19年、2020年,荣昌经济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
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在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主体培育上取得重大突破
党的十九大以来,荣昌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市委市政府要求,抢抓国家科技创新布局的政策机遇、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市场机遇、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已在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主体培育上取得新突破、新跃升。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荣昌区委书记卢红说,荣昌在科技创新上,没有只盯着“高大上”,而是立足自己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把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紧密结合起来,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不竭动力。
也正因为这种“接地气”的做法,“荣昌猪”再次成为荣昌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和“排头兵”。
在科学研发上,荣昌依托重庆市畜牧科技院的科研实力和科技人才资源,短短几年时间就培育出了我国迄今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源化抗体转基因小鼠,在国际上首次培育获得转人免疫球蛋白超大基因片段转基因猪,建成了国内唯一无菌猪培育和应用平台,建成全国唯一无菌猪试验基地,在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动物模型、人源化抗体转基因动物等研究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澳龙生物羊包虫病疫苗成为全球唯一用于治疗人畜共患病的强制免疫疫苗。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荣昌区资助300万元支持人源化抗体小鼠参与疫情防控科学研究,成功筛选出新冠肺炎抗体,速度位居世界前三。目前,人源化抗体小鼠正在参与的抗体药研发项目多达10余项。
在创新平台搭建上,荣昌早在2015年就上线运营国家生猪市场,该市场采取“生猪活体线上交易+线下交收”的方式进行交易,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2018年2月,荣昌高新区正式获批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2018年底,荣昌获批建设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畜牧单品种国家级大数据服务平台。
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自获批建设以来,已开发出全国首个“生猪数字监管平台”,可实现区域内生猪全程数字化监管预警;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开发的“猪产品全产业链溯源平台”投入运行;“生猪检疫区块链电子签章”已进入上线试运行,该项目目前为全国首创,可通过电子签章改变传统生猪检疫方式,破解生猪产地检疫、宰前检疫过程部分不真实问题,保障猪肉食品安全;围绕智慧生态养猪建设需求,该中心研究和探索楼房养猪、生物安全、AI养殖、种养结合、绿色能源等领域,正在制定智慧养殖规程和标准,尤其参与的9个智慧畜牧综合服务系统(平台)建设和9个智慧养殖(生猪)示范场(点)建设,已具雏形,将在今年9月全面建成投放,有望成为国内楼宇式生猪智慧养殖标准化建设样板。
在培育创新主体上,荣昌近年先后引进重庆琪金食品集团、紫燕集团、煌上煌食品、重庆椿林食品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这些企业的入驻,不仅使“荣昌猪”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还发挥了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作用。今年1月,由琪金公司牵头,与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市种猪场组成猪种质资源收集利用与品种试验科企联合体,成功申报荣昌猪种质创新试验研究项目。该科企联合体将选择中国优质地方猪种与荣昌猪进行杂交、回交,并综合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等基因育种技术,培育一种比纯种荣昌猪肉质更好、且具有荣昌猪“熊猫猪”毛色特征的新品系。
今年3月,全国农业领域首个、重庆市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该中心总部设在荣昌,由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牵头,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等23家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协同建设。可以说,这个中心集合了我国生猪全产业链最强创新阵容,堪称科技创新“国家队”。
数据表明,荣昌目前共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市级创新平台60个、区级创新平台64个,较2017年相比,分别增加4个、16个、38个;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3家、市级科技型企业861家,较2017年相比,分别增长66家、707家;已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54个,认定数字化车间10个、智能工厂1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11家;已建有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创新创业”示范团队10个,建立主要以“一院一校”科技人员为首席专家的市区级专家大院12个。这些成绩的取得,为荣昌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奠定了坚实基础。
方向和路径:
加快构建“一城一区五中心”科技创新格局
那么,荣昌将如何建设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卢红告诉记者,将以国家畜牧科技城和荣昌国家高新区为主平台,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陶瓷创新中心、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电子电路创新中心、具有成渝地区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具有川南渝西影响力的装备制造创新中心为支撑的主阵地,加快构建“一城一区五中心”科技创新格局,全力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
一是全面提升荣昌高新区创新能级。将荣昌高新区的规划面积由17.05平方公里拓展至50平方公里;着力推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高、耗能低、污染低、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培育一批“上规、上云、上平台、上市”“四上”企业;高规格规划科技平台,重点将“荣昌渝西科技智湖”项目规划建设成为集聚科技人才、研发机构、创新平台为主的科技研发核心区,结合产业需要建设食品、医药、陶瓷、新材料等共享检测机构和研发中心,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科创走廊,形成高新区地标性中心区域。
二是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用好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畜禽种业创新中心,积极推动国家畜牧科技城全面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
三是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陶瓷创新中心。深挖荣昌陶历史文化及传统技艺,建设“一带一路”国际陶艺村、巴蜀文化民俗村、巴蜀非遗产业园;探索挖掘“荣昌陶”+“研学旅游”“商品转化”“旅游活动”“旅游路线”等市场潜力,系统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传承弘扬工艺美术陶、转型升级日用陶、高质量发展建卫陶、重点打造特种陶,做大做强做优陶瓷产业,全力打造200亿级陶瓷产业集群。
四是加快建设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电子电路创新中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为依托,完善电子电路、计算机外围设备、汽车电子等电子信息产业链,打造具有全产业链、深度分工协作的专业化特色产业群;加快建设技术创新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培训中心等,努力打造企业生产顺畅、生活舒畅、成长通畅的产业绿色生态圈。
五是加快建设具有成渝地区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荣昌目前在生物医药方面拥有国家级、市级、区级创新平台60个,占据了荣昌创新平台的“半壁江山”。要用政策、资源引导调动生物医药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攻关和药物研发,攻克一批“卡脖子”难关;要建设重庆国家级生物医药重点研发、生产、出口基地,重点发展人药、兽药、中药、医疗器械等,形成中药制剂、生物制品、生化制品、西药制剂和医疗器械及药用包装共同发展的格局,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要坚持养老养生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以“体医融合、医养结合”为特色,打造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养老与休闲旅游于一体,辐射川渝的“医养结合”项目,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融合。
六是加快建设具有川南渝西影响力的装备制造创新中心。大力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引进,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建好用好研发机构,扩大对外创新合作,强化新品开发,提高市场竞争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推动“专精特新”向“小巨人”、“隐形冠军”、制造业单项冠军不断进阶,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集群发展;采取“众创孵化培育一批、招商引资聚集一批、转型提升发展一批”方式,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资金+项目+基金+培训+服务”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梯次化培育体系,推动更多的优质企业向“牛羚”“瞪羚”蜕变。
荣昌区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形成畜牧、陶瓷、电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和核心功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市级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荣昌高新区进入百强行列。到2035年,力争整体创新水平跻身全市第一方阵,基本建成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
荣昌目前
共拥有
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 市级创新平台60个 区级创新平台64个
已建成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3家 市级科技型企业861家
已认定
数字化车间10个智能工厂1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11家
已建有
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 “创新创业”示范团队10个
(本版图文由荣昌区委宣传部提供)
汽车行驶在重庆市黔江区中塘镇双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杨敏摄 重庆黔江:“挂壁公路”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黔江区加大“四好农村路”建设力度,在峡谷、沟壑、悬崖、绝壁上修建了一条条“挂壁路”“盘山路”。…【详细】
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立秋后,重庆市垫江县45万亩水稻相继成熟,稻田到处可见收割机抢收粮食的场景。…【详细】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 人民网重庆8月2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区市联袂打造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将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异地办事服务。 据了解,新上线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是为贯彻落实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