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 自治為根本 法治為保障 德治為基礎

"臘梅村"念好"三治經"

2020年11月30日07:00  來源:重慶日報網
 

素心村風景如畫。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

  北碚區靜觀鎮素心村,是重慶有名的“臘梅村”,因境內有上千畝素心臘梅而得名。全村共908戶、2886人,幾乎家家種花木,全村花木種植面積3600余畝,村民們靠著花木產業,日子越過越紅火。

  但腰包鼓起來的素心村仍有煩惱:村民們搞產業習慣“單打獨斗”,村民之間、村民和新型經營主體之間經常為土地鬧糾紛﹔村集體經濟“空殼”,村民連自家門口的人行便道都懶得打掃,還經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扯皮。

  鄉村振興,治理先行!從2018年以來,素心村全面開展市級鄉村治理示范村創建,走出了一條以黨建為引領、自治為根本、法治為保障、德治為基礎的鄉村治理新路子。

  強信心

  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凝聚起村民發展的心勁,必須以產業為支撐,夯實基層黨組織在產業發展中的領導作用。

  “我們結合村裡的實際,在村黨總支下設4個黨支部,把黨支部建在了產業鏈上。”素心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偉介紹,下設的4個黨支部分別是臘梅協會支部、農谷支部、臘梅種植支部和龍洞產業支部。其中,臘梅種植支部負責臘梅的生產環節,臘梅協會支部負責臘梅的精深加工和銷售,農谷支部主抓鄉村旅游和集體經濟發展,龍洞產業支部則主抓除臘梅之外的村裡其他產業。

  黨支部建在了產業鏈上,通過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過去,村裡的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在成立農谷支部后,村黨總支書記曹萍兼任農谷支部書記,引領村集體成立了重慶素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規劃建設了素心臘梅園和素心湖半島公園﹔同時,以固定資產入股引進龍頭企業成立平台公司,把村裡的景觀地、承包地、閑置農房等資源整合起來發展鄉村旅游。主抓種植技術的村臘梅種植支部因地制宜,引導村民在臘梅樹下間種蘭天竹、萬年青等綠化植物,提高了臘梅地的單位產值。臘梅協會支部不但把臘梅賣出了國門,還引進企業加工臘梅精油,延伸了臘梅產業鏈。

  在黨員的帶頭下,素心村的臘梅產業“接二連三”,村民跟集體一起發展產業的心勁更足了,大家都把勁頭放在了發展上,村裡圍繞土地產生的糾紛也少了。

  聚民心

  以美麗院落帶動村民自治

  “現在好了,垃圾有人拉,河裡有魚蝦,室內現代化,庭院有樹花……”11月8日,素心村姚灣坡村民劉述蘭一邊打掃院子,一邊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姚灣坡院落住著10多戶村民,過去大家在房前屋后亂搭亂建,隨處養雞鴨,院落臟臭不堪。去年,素心村以院落為載體實施環境提升工程,通過美麗院落的建設,激活村民自治體系建設內生動力,對姚灣坡等4個示范院落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建公廁、修便道、整治堡坎、拆除彩鋼棚、改造房屋外立面……姚灣坡逐漸變得美麗別致,成了素心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村裡推出了先鋒示范院落評選、美麗家庭評選、好婆婆好媳婦評選等,將道德教育融入鄉村文化活動中﹔還鼓勵村民通過“一事一議”來解決身邊的煩心事。如姚灣坡院落的村民們修了個公共洗衣台,大家共同使用,還自覺約定大伙都不再養雞鴨,保持院落整潔﹔院子有棵大黃葛樹,過去正好在劉述蘭家豬圈門口,影響她進出,她也經常為砍樹的事兒跟鄰居鬧矛盾,院落的環境變美后,劉述蘭家的豬圈也拆除了,大黃葛樹不但不再礙事,還成了院內一景,現在沒人再提砍樹的事了,大家還自覺保護樹木。

  筑同心

  “三治融合”喚出文明鄉風

  鄉村自治解決了鄉村治理中“誰來治”的問題,那麼,鄉村治理“怎麼治”,“治什麼”呢?

  李偉介紹,素心村通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法治是鄉村治理的強有力保障。如何引導村民知法懂法,進而做到遵法守法?素心村培養村干部、人民調解員作為村裡的法治帶頭人,建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法治文化長廊,用微信公眾號等形式推送鄉村糾紛案例,全方位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村裡以黨員為主力,組建了社會治安巡邏隊、法治糾紛調解隊、文明勸導小分隊,還設立了廉潔工作站,把“紀委”設到老百姓家門口,通過村廉情監督員收集民情民意,監督黨員干部,把矛盾化解在源頭。

  要實現鄉村善治,離不開鄉村德治建設,並以此改善鄉村社會風氣、提升村民自我修養,引導鄉村治理向良性發展。素心村成立了返鄉創業園培訓中心,回引各類人才返鄉創業,引導這些返鄉“能人”成為新“鄉賢”,主動參與村庄建設。青崗煸組李家灣村民李永樹這幾年返鄉創業,在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村民中積累了威望。今年,村裡打造李家灣院落,要佔幾戶村民院壩修便道,李永樹主動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工程幾乎沒有遇到阻礙。

  本報記者 龍丹梅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