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2月,賀龍率領紅三軍過巫溪,歷時7天,行軍700余裡——

紅軍在這裡播下革命火種

2021年03月29日09:08  來源:重慶日報網
 

3月11日,巫溪縣徐家鎮一線天山頂處碉堡遺跡。1932年12月15日,紅軍在這裡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防線。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3月11日,渝陝鄂交界處,雞心嶺,海拔1890米。

  國務院於2008年設立的界碑格外醒目,界碑的三個棱面所對應的區域分屬湖北省竹溪縣、陝西省鎮坪縣和重慶市巫溪縣。站在界碑處遠眺,入眼皆是高山深谷,懸崖千仞。

  “攀上雞心嶺,一腳踏三省﹔去時不知歸,歸來身失魂……”這首記載於《巫溪縣志》中的民謠,描述的是清順治元年(1644年),挑夫從巫溪大寧鹽場經雞心嶺古鹽道運鹽至湖北、陝西的艱辛。雞心嶺的險要躍然紙上。

  但鮮為人知的是,1932年12月15日,賀龍帶領的紅三軍主力部隊正是經雞心嶺,從巫鹽古道進入四川省巫溪縣(今重慶市巫溪縣)境內。紅軍在巫溪歷時5天,經過7個鄉鎮,行軍700余裡。他們打倒土豪劣紳,分配糧食給窮人,向老百姓宣傳革命主張,在巫溪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紅軍從雞心嶺進入巫溪

  雞心嶺上的界碑右側有一條羊腸小道,因為長期鮮有人走,現已消失在半人高的灌木叢中。“這是過去川人運鹽入陝鄂的古鹽道。”同行的巫溪縣委黨史研究室工作人員向利華指著山坡告訴重慶日報記者,當年賀龍率領的紅三軍右路軍便是沿著這條羊腸小道,從湖北竹溪經雞心嶺進入巫溪境內。

  1932年6月,蔣介石調集重兵向各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反革命“圍剿”。同年10月,賀龍率湘鄂西紅三軍,從洪湖出發,歷經湖北隨州、豫西南、陝南等地,翻越大巴山,沿川鄂邊南下,於1933年1月13日進駐湖南桑植縣城,結束了3500多公裡的長途戰略大轉移。

  1932年12月中旬,紅三軍在湖北省竹溪縣兵分兩路。右路軍由紅三軍軍長賀龍率領,經雞心嶺進入巫溪徐家﹔左路軍由紅三軍政委關向應率領,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書記夏曦隨隊,沿巫溪陰條嶺(神農架余脈)進入巫溪雙陽和蘭英大峽谷。

  七蟒峽一役,嚇得國民黨縣長棄城逃跑

  野豬峽,又名“一線天”,坐落在巫溪縣徐家鎮的一條小河溝上。一裡長的峽谷,兩岸壁立千仞,谷寬僅二丈左右。

  因其地勢險要,這裡自古以來便是出入川陝鄂的咽喉要道。當年,國民黨黃濤部隊在一線天峽谷旁的山坡上設碉堡,居高臨下,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向利華告訴記者,1932年12月15日清晨,紅三軍右路軍先頭部隊從雞心嶺下山后,從山間小路快速穿插,奇襲一線天山頂碉堡。黃濤部隊失守一線天后,糾集了保安隊300余人退守七蟒峽。紅軍兵分三路,一路正面突擊,一路從河對岸山頭攻擊,一路翻到后面山頂居高臨下包抄,七蟒峽炮聲隆隆、槍聲大作,腹背受敵的敵軍倉皇向縣城逃竄。當時的巫溪縣縣長蔣登第獲悉紅軍連克一線天、七蟒峽后,嚇得棄城逃跑。

  12月15日晚,紅三軍右路軍八九千人夜宿徐家壩,並在徐家壩花屋場處決惡霸,把土豪的糧食衣服分給窮人。當地老人至今還記得,紅軍的部隊當晚就睡在老百姓的屋檐下,對群眾秋毫無犯。

  “紅三軍留下的紅色遺跡,極大豐富了徐家鎮紅色文化的內涵。”徐家鎮黨委書記冉發軍介紹,目前,徐家鎮著力挖掘紅色資源,打造“講紅軍故事,學紅軍精神、唱紅軍歌謠、吃紅軍飯菜、走紅軍道路”的紅色主題旅游路線,每年吸引游客超20萬人次。

  紅軍與老百姓結下魚水情

  12月16日清晨,紅三軍右路軍從徐家出發,經白鹿、雙陽,從陰條嶺邊到蘭英大峽谷頂,向巫溪通城夏布坪進發。關向應、夏曦帶領的紅三軍左路軍則從湖北竹溪的梨子坪、神農架鬆柏一帶,沿巫溪陰條嶺余脈,經蘭英大峽谷谷底向夏布坪挺進。

  身著單衣薄褲的紅軍冒著嚴寒,攀山谷、過冰湖,經歷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於12月18日在夏布坪順利會師。部隊攀越蘭英大峽谷一處被當地人稱為“死亡山谷”的峭壁時,有紅軍戰士和騾馬不慎摔下深谷。當地人為了紀念紅軍,將這裡叫做“摔馬岩”。

  巫溪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邵碧清告訴記者,紅三軍進入巫溪前,國民黨造謠誣蔑紅軍是“紅匪”,要“殺人放火”“拖豬宰羊”,當地老百姓被嚇得躲到了山裡。但紅軍一路軍紀嚴明、公平買賣、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把老百姓當作自己親人,用實際行動贏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擁護。

  在徐家鎮、通城鎮,至今還流傳著紅軍把土豪的糧食分給窮人,一個銅板買一個橘子,留下棉襖、烏木筷子等物品抵飯錢等故事。紅軍在翻越陰條嶺、蘭英大峽谷時,也多虧當地老百姓的幫助,才得以在冰天雪地裡走出了這段“死亡山谷”。

  在通城鎮,不少老人還記得當年紅軍“揮淚斬同胞”的故事。邵碧清介紹,紅軍在通城扎營時,因天氣寒冷,一名紅軍戰士烤火取暖引燃了農民彭豐相家的草房﹔另有紅軍戰士為了給部隊“打牙祭”,誤把村民范永紅家喂的肥豬當作地主家的豬拖走了。為了嚴肅軍紀,紅三軍司令部作出決定,將違紀戰士就地處決。

  在通城,紅軍戰士還抓住了正准備逃跑的當地土豪陳德茂,他隨身攜帶的皮箱裡裝滿了窮人寫下的高利貸票據和地契。紅軍將票據和地契全數燒毀,並處決了陳德茂。對此,當地老百姓無不拍手稱慶。

  一幅紅軍標語保存至今

  邵碧清介紹,紅軍進入巫溪后,到處書寫“紅軍打富濟貧”“打倒土豪劣紳”“打土豪分田地救窮人”等標語,向群眾宣傳革命主張。

  3月10日,記者在通城鎮長紅村張家大院紅三軍司令部舊址一間廂房的土牆上,看到了一幅落款為“紅三軍政治部”的標語。

  張家大院是國民黨還鄉團團總張傳鬆的舊宅,守護標語的老人張同如今年已80歲高齡,是張傳鬆的曾孫,他向記者講述了這幅標語的故事。

  1932年12月18日早晨,兩路紅軍在夏布坪會師后,賀龍將司令部設在張家大院,商討攻打巫山大昌鎮的作戰計劃。張家大院一樓一底,后有退堂正屋,左右兩邊是廂房,紅軍便在左右兩間廂房的泥牆上書寫了標語。“分配土豪的糧食和衣服給窮人”和“紅軍為窮人得到土地糧食和平而戰”,並落款“紅三軍政治部,一九三二年冬,紅軍路過此地初次宣傳。”

  張同如說,紅軍離開后,兩幅標語便一直流了下來。后來,右邊廂房因幾近垮塌,被居住在這裡村民拆除后重建,當年的標語便隻剩下了一張照片﹔左邊廂房則一直保存下來,牆上的標語也得以保存至今。

  通城鎮黨委書記王兵告訴記者,紅三軍進入通城后,整個通城壩子都住滿了紅軍,山路上首尾相接全是紅軍,這條路也因此被當地老百姓稱為“紅路”。后來通城鄉大興村改名“紅路村”,現在叫“長紅村”﹔當地的新華小學也改名“紅路小學”,校名沿用至今。王兵介紹,通城鎮為紀念紅軍,建成紅三軍紀念廣場、紅三軍司令部舊址陳列室,打造紅色旅游線路,每年吸引數十萬游客前來重溫紅軍歷史,感受紅色文化。

  1932年12月19日,紅三軍自通城出發,向巫山挺進。在巫溪短短5天時間裡,紅軍把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他們打擊土豪,紀律嚴明,與當地百姓結下了魚水深情。紅軍離開后,當地群眾自發創作了《十字紅軍歌》《紅路》等歌曲,一直傳唱至今。

  記者離開通城時,偶遇幾名紅路小學學生放學回家。一路上,他們唱著校歌《紅路》:“我們走在紅色路上,紅軍足跡在腳下閃光﹔拼搏中鑄造理想信念,我們播種春天的希望……”

  本報首席記者 龍丹梅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