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初一度百廢待興,當年為了修建這條鐵路,建設者們也是創造性地克服了很多的困難,充分發揮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在老一輩共產黨人的指揮和帶領下,依靠人民、不畏艱險,在技術和資金及其困難的條件下設計出了這樣的成渝鐵路。所以成渝鐵路也被稱作是新中國建設史上的第一個奇跡。(央視新聞)
旗幟引領方向,攻堅克難架起“奮進路”。從100多年前的川漢鐵路到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從2006年開行的成渝城際列車到2009年“和諧號”成渝動車組,再到2020年提質增速的“成渝中線高鐵”……巴蜀大地,重慶與成都的交通積澱了一個多世紀的記憶。在黨旗引領之下,成渝鐵路是中國鐵路史上軍民合作的創舉,在中國鐵路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條鐵路沿線豐富的物產,以成渝鐵路為紐帶,被源源不斷地運往祖國各地,工業得到推動,經濟得到繁榮,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可以說,這條在巴蜀大地上誕生的新中國首條鐵路,見証成渝沿線的歷史變遷,價值重大,意義深刻。
定位決定未來,兄弟協力共建“發展路”。要想富,先修路。隨著時代發展,成渝兩地間較長的時空距離已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為解決這一難題,“十一五”期間,黨和國家將成渝城際鐵路建設提上議事日程,2015年12月26日,正式開通運營的成渝高鐵,讓成渝之間最快62分鐘通達。回首過往,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渝高鐵一路隨行,其“1+1>2”的聯動效應得到進一步發揮,而以“路”促“圈”、以“圈”興“路”的效果,將持續推動西部地區高質量協調發展。與此同時,連接兩地的高鐵銀龍,在“一帶一路”中也逐漸扮演起重要角色,通道紅利的持續釋放,反過來讓“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進一步提質增速,屆時,“路”修得更廣,“圈”融得更緊。
讓視線回到最初的起點,在成渝鐵路線上慢行的綠皮火車,響應起黨的號召,煥發出新活力,挑起了脫貧攻堅的重任,5611/5612次公益性“慢火車”,最低票價僅2元,列車途經奇山秀水,為成渝沿線貧困地區帶來了發展致富的機會。“十四五”期間,改造時速350公裡的成渝中線高鐵,和渝西渝湘渝昆高鐵建設計劃,加速西部建設“米”字形高鐵,在同心筑夢的陽光大道上再創輝煌。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崇高的事業需要篤定的實踐。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既是黨中央賦予成渝地區的光榮使命,也是成渝地區加快區域發展,更好惠及民生,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需要。就成渝地區而言,高鐵作為雙城聯動最便捷的交通工具,“一小時互達”將促進成渝間的資本、技術、人力資源的快速流動,同時,也見証了兩地間交通的變遷。
成渝的距離,越來越近﹔百姓的生活,越來越紅火。這條路成為西南人民心中的奮進路、發展路、幸福路,它的變遷映射著國家的進步,體現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書寫了交通強國的巴蜀篇章。
(作者系成都鐵路局評論員)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