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咋发展 代表委员这样说

2020年01月10日08:09  来源:重庆商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重庆、成都两地发展,事关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1月6日,重庆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我市贯彻落实意见。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是党中央对重庆发展的亲切关怀,是赋予重庆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是重庆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重庆必须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今年重庆两会即将召开,我们采访了部分代表委员,请他们讲一讲成渝合作渊源以及下一步如何抢抓机遇,谋求高质量发展。

  企业合作加强

  “重庆造”汽车 有不少“成都造”零部件

记者 邹飞 摄 人物档案 刘昌东,市人大代表、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首席运营官、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1月9日,市人大代表、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首席运营官、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昌东带着满满的“收获”,从大理回到重庆。

  这次大理之行,刘昌东是为了参加东风小康2020年供应商峰会。峰会吸引了400余家供应商参加。其中,有不少供应商都是来自四川成都及周边城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了参会嘉宾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我们与四川成都及周边城市的很多企业都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刘昌东说,小康集团从早期做减震器和摩托车开始,就已经和四川省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

  20多年来,合作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紧密。

  “重庆造”汽车里

  有不少“成都造”零部件

  说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刘昌东充满了期待。

  在他看来,成渝两地有着各自的资源禀赋,也各有各的基础条件。比如,重庆在制造业方面,特别是汽车摩托车产业优势明显,正着力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成都在电子产业方面有着显著优势。

  成渝两地企业合作,将实现优势资源整合和生产协同,可以发挥整车整体的长板效应。

  在东风小康及东风风光品牌的“重庆造”汽车上,就有不少“成都造”的汽车零部件。据统计,小康集团汽车产业配套的成都及周边城市供应商已经达到了40多家。比如,成都华川电装公司为东风小康和东风风光供应雨刮系统,四川建安有限公司供应后桥总成及后车架,四川泛华电器有限公司供应全车线束……

  “大家抱团一起来搞生产协同、分工协作,会更加科学合理。”刘昌东认为,成渝两地企业合作有效促进了产业和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实现了双赢效应。

  收购四川变速器

  企业实现双赢

  “重庆造”汽车在成都也非常受欢迎。

  刘昌东说,东风小康公司已经连续3年参加成都国际车展。无论是参展规模还是车辆成交量,都是逐年递增。

  随着小康集团与四川成都企业的合作深入,小康集团与四川成都周边城市企业也开启了更多新的合作。

  2016年,小康集团与四川泸州容大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并启动了车型匹配开发工作。

  2017年4月,双方合作的首款车型投放市场。

  “这款车型的市场反响很好,我们决定进一步加深合作。”刘昌东说,泸州容大公司具有国内领先的无级自动变速器(CVT)的技术和产品,而小康集团整车对自动挡变速器有需求。为了整合汽车核心技术、打通上游产业链,小康集团收购了泸州容大公司。

  刘昌东表示,收购泸州容大后,泸州容大加快了产品平台的研发,小康集团拥有了整车及动力总成的核心技术,实现了优势资源互补。

  2019年11月,泸州容大RDC27平台量产,并成功匹配东风小康多款车型。产品平台的丰富,使得泸州容大由原来的单一产品平台,增加到三个产品平台,可以覆盖84%的自动挡车型,极大地改善了泸州容大的盈利能力。

  双方的合作也带来了泸州容大经营质量的大幅改善,产销量在原基础上实现了3倍增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成渝高铁开通

  两地市场一年节省 数百万管理成本

记者 杨新宇 摄 人物档案 叶定坎,市政协委员、千叶眼镜集团董事长

  提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叶定坎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

  1月9日,忙完报到衔接之后,市政协委员叶定坎又急忙赶回解放碑办公室忙了好一阵。

  作为千叶眼镜集团董事长,叶定坎谈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前景,从一条跨越300多公里的成渝高铁说起。

  5年开店量是前20年的两倍

  叶定坎是温州人,已经扎根重庆32年。

  当时在朋友介绍下,他揣着借来的3000块钱到重庆,走街串巷兜售眼镜。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凉板。”叶定坎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创业艰辛,至今回忆起来不可思议。

  直到1992年时,也就是在渝奋斗5年之后,他才在解放碑注册公司。自此之后,重庆成了千叶眼镜的主战场。

  在这27年里,他的眼镜市场日渐扩大,门店遍及成都、贵州、北京等地,连锁店总数超过320家,员工达到千人规模,年销售额约4亿元。

  他在成都及周边的布局,是在成渝高铁通车之后才按下“快进键”。前面20年左右时间,因为成渝两地交通等诸多不便,他在成都及周边拓展的门店仅20多家。

  成渝高铁2015年12月开通后,叶定坎根据市场需求加快门店拓展速度:5年里就开了40多个。

  目前,他在成都及周边的门店已超过60个。

  一条高铁一年省几百万

  拓展速度为何快了这么多?

  “两个市场就一条高铁的距离!”叶定坎告诉记者,眼镜这类“轻”服务业,在一条高铁的纽带作用下,两个市场有了一定的“融合”。

  在成渝高铁通车前,叶定坎一两个月要去成都一次,最快也要三天时间:行车和休息要1天,办事情要1天,回重庆再需要1天。

  现在,他习惯早上乘高铁去成都,下高铁后再花半小时就可到办公点。算下来5年时间,他都没开车去过成都。

  “回来时晚上11点能到家。”

  叶定坎手掌一挥说:“真的方便!可以说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前的一个良好基础。”

  在一条高铁串联下,重庆和成都两个市场的千叶眼镜连锁店,可以是一套管理班子。同时,成都及周边市场的产品供应,可与重庆共享一个加工基地。

  “单管理成本来说一年省了几百万!”叶定坎说,除了省下管理成本,人才交流也容易开展多了。

  “川渝一家亲,要有更多互动”

  在叶定坎看来,成渝两地人文“土壤”等差异小,加上两地交通的牵手连接,甚至一些产业的协作布局,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有良好的基础。

  “某种程度上,一加一肯定是大于二的。”叶定坎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未来将带动周边甚至整个西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市场变大了,企业拓展空间也会变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未来如何走?

  叶定坎建议,两地政府间要深化合作,首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进行顶层规划和设计,尤其是把一些政策壁垒疏浚打通,共同为企业落地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再一个是,在产业上尽量避免同质化,合理规划和引导产业布局,让产业集聚的效应最大化。

  “通过顶层设计,让里面的要素像走亲戚一样流动,在互动中产生火花,形成效益。”

  叶定坎说,就像成渝高铁的存在,让两个城市的距离感大为减弱。“川渝一家亲,要有更多互动!”

  重庆商报-上游新闻记者 刘波 郭发祥

(责编:陈易、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