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待命的120急救人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供图
2月4日,下午3点,正在“隔离”工作期的文永生手机响了。忙了很多天,正在抓紧时间休息的他,立即惊醒了,拿起手机,接收任务!他和120救护车驾驶员杨波立即行动起来,相互帮忙开始穿全套防护衣……
12天来,他和杨波的作息毫无规律,忙的时候从早忙到晚;忙完了,又要处于隔离状态。除了一起出任务、吃住生活在一起的杨波,他和同事、家人的交流只能通过手机。
文永生是一名医生,是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院前急救部的医生,他长期随120救护车出现场。从1月24日大年三十的上午9点至今,他一直在负责跟车执行重庆市主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转运工作。
根据相关的防控细则规定,他从那时候就处于“隔离”工作状态,除了随时准备执行任务,他24小时在医院准备的隔离区里待命。
急救人员工作中。
忙的时候一天转运了14位患者
文永生是院前急救部4个急救医疗小组组长之一,从2002年开始从事院前急救工作至今。近十八年来,他无数次跟随120救护车,穿梭在重庆市的大街小巷救人。
在疫情发生不久后,院前急救部主任蔡平军就在内部微信群通报情况,提前开始统筹安排抗疫工作。众多院前急救部的医生们开始在群里面踊跃报名,请求参加此项工作,而文永生是该科第一个报名的医生。
“我有长期执行各种任务的经验,而且我是党员、是组长、更是科室里年龄较大的老大哥!我应该走在最前面!”文永生说,作为长期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应当起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关键时刻自己要先上。
“随着患者的逐渐增加,转运任务逐渐增多,特别是在2月2日那天,那一天转运了14名确诊患者。”文永生说,执行该任务以来,他们就成了战斗在“最前线”的战士,最忙的一天,他和杨波在岗位上工作了接近15、6个小时。
按照相关规定,文永生和杨波还有参加这项工作的其他同事,都将在连续“隔离工作”14天后,回到隔离区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观察,而下一批“勇士”们正时刻准备着,接替他们上战场。
长时间佩戴口罩和护目镜,他们的脸上留下勒痕。 重庆急救医疗中心供图
“吃点小苦头不算事儿!”
据介绍,转运救护车辆专车专用,驾驶室与车厢严格密封隔离。车内设专门的污染物品放置区域,并根据转运需要配备诊箱、心电图机、监护仪、气道管理设备、氧气瓶、吸痰器、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的转运,我们都是使用负压救护车进行。”文永生介绍说,负压车的使用保证了患者转运过程中,不会产生病毒传播的可能性。而在转运重症病例时,他会一直守护在患者身旁,使用负压车随车配备的生命支持设备,保证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病情不进一步恶化。
“危重确诊患者的转运过程中,我们的陪伴不仅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更多也是对患者的一种安慰和鼓励。”文永生说,感觉每次出任务就是上一次战场,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由于任务的紧急性和随时性,时常在凌晨他们还要出去执行任务,有几次任务完成后,经过洗消等严格流程才能返程,回到医院隔离区时已到深夜;为了防止护目镜温度差造成雾气,他们在执行任务时,驾驶室是开窗通风状态,夜里和清晨温度很低时,两个人时常冻得够呛......
但文永生说:“这些事都能克服,吃点小苦头不算事儿,患者安全、环境安全、自我防护最重要!”
急救人员工作中。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供图
令文永生欣慰的是,自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完成第一例转运任务至2月4日24时,医院负压车转运组已转运确诊病例91人次,120指挥中心调派救护车接诊发热病人274人次,无一例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意外,无一例交叉感染出现。
不仅如此,医院还积极支援湖北医疗工作。1月22日,医院就号召全院医护人员报名参加赴湖北医疗支援,一时间众多医护人员积极报名,书写了一封封令人泪目的参战请愿书。
1月26日,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20名队员驰援湖北,其中10名队员是党员,最大46岁,最小28岁。
1月28日,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8名队员驰援湖北,其中5名队员是党员,最大48岁,最小24岁。
医院医疗队到达湖北后,迅速开展工作,分别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汉川市人民医院救治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