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因阅读而改变

2020年04月10日08:20  来源:重庆日报网
 

  “耕乃本,读至远。”耕可致富、养身,乃生存之保障;读可致知、养心,乃生活之追求。耕读传家是中国乡村最美的文化图景,也是浸入人们血脉的家风传承。无论是张可久笔下的“数间茅舍,藏书万卷”,还是曾国藩劝读名句“百战归来再读书”,又或是各地状元村里的书斋书院遗迹,都可以一窥古代乡村读书向学之风。

  山水田园是人们灵魂深处的故乡,但只有书香浓郁,故乡才美丽。阅读古诗词,就会发现乡村里无论是村边绿树、郭外青山、朝露夕霞、荷叶尖尖等平凡景象,还是蓬头稚子、牧童浣女、柴门轻掩、袅袅炊烟等生活气息,都有着浓得化不开的诗意,动人心弦。若不阅读,我们就难以领略乡村最美的人文风景,也难以解读厚植其间的文化基因。在当下,重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推动乡村振兴,创造高品质生活,无不需要使乡村充满诗情画意,无不需要在阅读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让乡村因阅读而改变,需要建好农家书屋这一“精神驿站”,让乡村书声悦耳。先后获得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的文艺青年彭敏,因爱读书才完成乡村少年的“逆袭”“蜕变”。同彭敏一样,阅读是千千万万乡村孩子的“精神食粮”,也是他们最丰富、最快乐、最有价值的童年记忆。然而因买书贵、借书难等因素制约,在乡村阅读书籍一度十分匮乏。为了让阅读之光普照乡村,重庆先后投入数亿资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并每年增加出版物,同时还积极打造数字化农家书屋。目前,全市农民人均拥有图书藏量达1.7册,高于全国1.63册的平均水平,基本解决了乡村居民看书难、看报难、借阅难的问题。推动新时代农家书屋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使乡村阅读成为新民俗。

  乡村因阅读而改变,归根结底是要通过个体的改变来实现。“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对乡村居民而言,阅读是与大师、知识、真理为友,不仅能丰富生活、富足精神、充盈内心,也能开拓视野、武装头脑、提振自信,使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和改变命运的机会。“家有黄金万两,不如诗书万卷。”富贵传承难以久远,书籍“传家宝”却能长久地浸润后代。阅读使人知书达理,而个人涵养的提升,精神面貌的改变,又会培育良好的家风;家风向好,又会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进而提高整个乡村的社会文明程度。

  乡村因阅读而改变,最终体现在乡村面貌的改变。我国发展的最大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而阅读正是使农村充分发展,缩小、逾越这一鸿沟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图书是燃料,那么阅读就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因为阅读的力量,乡村文化日益昌盛、科技日益振兴,人们更加崇尚科学。阅读不仅使人机敏,也授人以渔,帮助村民既富脑袋又富口袋。把乡村阅读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让农村的产业建在农家书屋上,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才能拥有更为澎湃的内生驱动力。

  重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如繁星点缀的美丽乡村不可或缺。只有勾勒山水的骨骼,妆点书香的肌理,使人居环境与人文环境美美与共,才能绘就重庆各地乡村的“富春山居图”。本报评论员

(责编:陈易、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