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变化 思未来 聊信心

中益老乡畅谈“这一年”

2020年04月16日08:13  来源:重庆日报网
 

四月十五日,石柱中益乡华溪村,马培清家的院坝里,村民代表围坐一圈,畅谈中益乡这一年来的变化。记者 龙帆 摄

  4月15日,艳阳高照,中益乡广大干部群众脸上也一派喜气洋洋。

  去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石柱县中益乡视察脱贫攻坚工作,如今,一年过去了,老乡们对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回忆述说时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为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这一天中益乡以“感恩奔跑”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活动,邀请脱贫群众、返乡青年以及党员干部分别举办座谈会,回顾过去,畅想未来。

  说到过去,大家谈得最多的是变化;提起未来,大家讲的最多的是信心。

  脱贫群众说——

  全靠党的好政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我先来说两句!”当日上午,在华溪村偏岩坝召开的扶贫座谈会上,20余名已脱贫群众围坐一圈,主持人宣布发言开始后,华溪村的脱贫户樵明华主动谈起感受。

  “习总书记来我们中益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的干劲更足了!”樵明华说,“政策虽然好,但还得自己干”已成为共识,游手好闲的人明显减少,大家都一心搞发展,想把日子过得更好。

  樵明华也不例外,去年,他到村集体务工,在西瓜、脆桃基地承包了几亩土地进行管护,收入超过2万元。不仅如此,凭借自己的木工技术,他还辗转当地各个建筑工地打零工,这部分收入也达到2万元以上。

  “全靠党的好政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以前想都不敢想!”樵明华一席话,引得大家频频点头。

  对光明村的秦中旬来说,这一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家门口的小路变成了沥青路,路面也变宽了。

  秦中旬说,通过政府4万元的搬迁补助加上借款,自家还建起了3层楼的新房。“今年我打算让儿子把新房收拾出来开农家乐,一共10多间房呢!”秦中旬说,如今到中益乡的游客越来越多,她对这个产业有信心。

  谈到未来的计划,华溪村的张剑峰也不甘示弱,表示今年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发展鸡100只、中蜂40余群。张剑峰十分感慨地说:“去年习总书记特意到中益来关心我们,光说感激这两个字远远不够,我一定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

  返乡青年说——

  工作去远方,不如留家乡

  午后,依然在偏岩坝,尽管阳光普照,20多名返乡青年依旧按时抵达,谈起了自己返乡的心路历程,以及创业故事,共同表达了“工作去远方,不如留家乡”的心声。

  “我是来自全兴村的刘志阳,也是第一批在中益乡发展农家乐的人之一。”座谈会上,27岁的刘志阳坦言,过去几年中他也曾犹豫:“但习总书记来了之后我所有的疑虑都打消了,真正决定扎根干下去。”

  刘志阳说,当时毕业后返乡发展农家乐,主要是看中了黄水避暑产业对中益的辐射作用。可当时村上基础设施差,交通不方便。“这一年,中益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刘志阳说,如今中益乡的路又平又宽,政府还出资对农房进行风貌改造,加上环境卫生的改善,休闲广场以及景观打造,都对旅游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他说:“下一步我打算打造自己的民宿品牌,并通过短视频等渠道将品牌推广出去。”

  龙河村的付贵也讲述了自己的返乡故事。曾在主城做快递员的他,月收入七八千元。去年8月,他休假回家时迎来了驻村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的“家访”,目的是劝说他回乡发展。

  “当时我有点困惑,主要担心收入问题。”付贵说,但自己是党员,村上急需用人之际还是得站出来。

  “去年11月我回来了,在村上任副支书。这半年时间,我带领村上开垦了200亩荒地,种下了黄精和吴茱萸两种中药材,还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了13亩党参。”付贵说,接下来按照农旅融合发展的思路,他将结合当地的垂钓中心、观光步道、千年古树等,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

  “既然回来了就要努力把村子发展好,村上好了,我家的日子也一定会越来越好!”付贵一席话毕,引来一片掌声。

  党员干部说——

  感恩奋进,继续不停往前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当天的党员干部交流互动会上,各位脱贫攻坚工作“主心骨”们也谈了一年来的工作和感受。

  “习总书记来视察那天,看了我们的黄精产业,还问我选准了没有,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回答‘选准了’!”座谈会上,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说,这一年来,村里创新开展了黄精产业反承包模式,极大地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按照目前市场价格推算,两年后每亩黄精保守收益能达到4万元。

  “今年,我们还要扩大黄精、蜜蜂产业规模,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争取让村集体经济收入翻一番,让大家的分红一年比一年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王祥生说。

  随后,各个村的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也纷纷表态发言,并谈了将来的打算,一本本“蓝图”在众人面前徐徐展开。

  听了大家的发言,中益乡党委书记谭雪峰感慨道:“过去的一年,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们驶上了发展的‘高速公路’。在我看来,这一年我们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的变化。”

  谭雪峰说,变化体现在,村民们都更有干劲了,返乡的青年越来越多。人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收入的变化,群众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接下来,我们不能松劲,要感恩奋进,还要继续往前跑,带领群众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中蜂全产业链,走农旅融合的路子,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不辜负这大好的发展机遇!”座谈会最后,谭雪峰给党员干部们鼓劲加油,大家齐声应好并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在院坝上空久久回荡……

        本报记者 栗园园

(责编:陈易、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