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重庆市第五批历史建筑 这座楼不简单

主人和巴蜀学校有关 曾见证重庆钢铁繁荣

2020年05月13日08:42  来源:重庆晚报
 

杨成宪带领记者到“红楼”打探

树荫下的百年老楼

沿着社区内的步道即可到达“红楼”

“红楼”背面

  在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双钢路社区最顶端,一栋造型独特、历经近百年沧桑的红色小楼吸引了不少拿着相机的背包客。因楼的外观为红色,周边居民都叫她——“红楼”。不久前,它以原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红楼招待所的名义入选了重庆市第五批历史建筑。“红楼”不仅仅是招待所,它还有很多“颜色”和身份,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红楼”。

  近百岁老楼不寒碜

  趁着春末夏初,记者来到双钢路社区,夹在居民楼之间的两层砖木结构的红楼却并不显得寒碜。主楼的正面顶上有一个三角形山花,楼体两面为半圆柱的转角,整个建筑有点像民国老建筑的中西混搭风。由于闲置多年,红楼的屋檐上已长出碗口粗的黄葛树。跨过红楼前的坝子,朝着红楼大门便是一坡近两米宽的石梯坎,抬头仰望,进红楼还有点“朝圣”的感觉。

  “原来的梯坎还要壮观大气,房屋有好宽,门前这几十梯石梯坎就有好宽。”对于红楼的历史,双钢路社区给记者找来了71岁的杨成宪,他最有发言权。1971年进入钢院上班,退休后,杨成宪在红楼旁一直照看着儿子的小卖部。杨成宪说,后来修钢院办公大楼,红楼前面整石打造的石梯坎被搬了部分去砌办公大楼前的梯坎。

  记者从渝中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供的资料上了解到,红楼的建造年代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最初为川军一将领居住,同期修建的类似房屋数十栋,目前仅存这一栋。1949年以后,该片区曾作为西南大区一个机构的办公场所所在。

  “红楼”其实并不红

  杨成宪介绍,双钢路这一带曾是嘉陵江岸的荒坡,叫教门山。而红楼是教门山这一片建起来的第一栋建筑,当时靠山望江,想必主人也是看上了这块宝地,而且隔壁就是巴蜀学校。杨成宪说,家里曾经有一本儿子买回来的关于母城历史记忆的书籍,书上记载,这栋小楼因巴蜀学校而建,它的主人是巴蜀学校的创始人王缵绪。对于房子的主人是否是王缵绪有待考证,但是巴蜀学校也建立于上世纪30年代,今天仍与红楼一墙之隔。

  不过,杨成宪可以肯定的是,“红楼”其实并不“红”,红楼外墙是青砖。杨成宪告诉记者,他到钢院上班,红楼外墙都是青砖,青黑色的,红楼变红是30多年前的事。“80年代初修这栋楼的时候我正在单位基建科上班,设计图纸上红楼被画了叉。”杨成宪指着红楼旁边一栋门牌号为钢院宿舍15幢的居民楼告诉记者,当时钢院发展正盛,引进了不少大学生。大学生来了要解决住房问题,那个时候才动工修的这栋楼,钢院宿舍15幢被老职工叫做“熊猫楼”。杨成宪解释说:“因为住的几乎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和熊猫一样珍贵。”

  当时不仅大学生进单位多,钢院的业务往来也多。从上海、武汉到钢院来学习交流的专业技术人员经常一拨接一拨来。杨成宪说,当时钢院内部的招待所只有山脚下的白楼招待所,即今天的双钢路社区居委会所在地。为了节省技术人员在外住宿的费用,同时方便大家交流学习,杨成宪记得当时分管后勤的沈中凡副院长决定让这栋小楼保留下来,改造成招待所。“当时山下有白楼招待所,叫黑楼招待所自然不雅,沈院长说我们这栋就叫红楼招待所。”杨成宪笑着说,改成招待所后,小楼得以保留,外墙也用涂料涂成了红色,这里的住宿条件要比白楼招待所好。

  最多时小楼挤了7家人

  杨成宪说,红楼不仅住过来自上海宝钢、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的高级专家和技术人员,它还见证了钢院几代人的青春,很多老钢院人也曾一起在这栋小楼里挤过。

  据了解,1958年,为响应建设大西南号召,鞍钢800余设计人员来到重庆,钢院就是在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下子到来这么多人,当时“红楼”连同周边建筑一起划给东北来的设计人员,作为他们的职工宿舍。杨成宪指着红楼两侧两个半圆柱的建筑说:“这两个附属建筑就是上世纪70年代加上去的,当时主要为了解决住在楼里职工上厕所的问题。”

  在杨成宪记忆里,楼里住过院长这样的大人物,也住过才进钢院的年轻职工,还有高级技术人员,最多时,这栋小楼里挤了7家人。后来随着职工宿舍楼的修建,单位分房,这一问题得到缓解。“我进钢院时,小楼大门两边还有两株种了多年的藤蔓植物,枝叶经过多年生长,爬满了整栋楼,青砖小楼又像一栋绿房子了。”杨成宪遗憾地说,后来改造成红楼招待所时,这两株藤蔓植物自然被砍掉了。

  在杨成宪的带领下,记者走进红楼,楼内房屋门窗等木质构件已腐朽,室内临时堆放了一些工具。“空了二十几年了,不打理慢慢就坏了。”杨成宪说,这两年经常会看到很多背着相机的年轻人跑到这里来拍照,他也会给他们讲讲红楼的故事。

  双钢路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对红楼修缮十分关心,争取今年对红楼进行修缮,同时挖掘红楼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了解这段历史故事。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何浩 摄影报道

(责编:陈易、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