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著史,踏遍青山人未老——致敬“90后”新闻人肖鸣锵

2020年06月14日09:22  来源:重庆日报网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在新闻战线上,有一个平凡的“90后”新闻人,一生以人民为中心笔耕不辍;一辈子为党的新闻事业奉献而无怨无悔。她的笔下,有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斗志昂扬,也有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点点滴滴;她的心中,时刻牢记使命,记录着普通百姓生活,也记录下新中国一段重要的新闻史。她就是重庆日报社高级记者、离休老干部肖鸣锵。

  一见倾心,新闻事业干一生

  解放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肖鸣锵接触了党的新闻工作,那是在1946年至1948年高中求学时期。中共成都地下组织为了指导学运,办了一份《学生报》。该报在各校物色发展一批通讯员,经同学(实为地下党员)推荐,从1947年开始,肖鸣锵当上了《学生报》通讯员。当时,除报道学运外,肖鸣锵还以笔名黎明写过批判美国电影《出水芙蓉》和无名氏小说《塔里的女人》的文章。后来,又被邀编辑《毎周时报》的副刊《中学生》。这些经历,让肖鸣锵新闻工作这个职业的兴趣。正是因为在高中求学阶段时的这段经历,肖鸣锵喜爱上了新闻工作这个职业。这也为她在新中国成立后真正从事党的新闻工作注入了红色基因。

  1950年5月至1978年5月,肖鸣锵先后在《西南青年》《青年生活》《西康青年》《凉山报》从事编辑和记者工作。1978年5月,肖鸣锵调到重庆日报社,直至1989年退休。

  铿锵玫瑰,踏遍青山出佳作

  肖鸣锵是一个热爱工作、勤学上进、不怕吃苦的新闻人。作为一名女性,她曾两度单独担任成都、南充作《西南青年》的驻地记者,采写了一些特写、通讯,多侧面形象地阐述党的方针政策,如《访同重庆地质勘探干部学校》《在崇山峻岭中勘测石油矿》《向文化进军的工人姊妹们》等。1954年12月康藏公路通车,肖鸣锵参加康定、道孚、炉霍等地采访,所有消息、通讯、人物、言论均由她一人撰写,编了专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用脚步去丈量,用笔去书写,一篇篇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从肖鸣锵笔下流淌出来。

  最令人动容的是20年的凉山新闻生涯。1958年4月至1978年5月,肖鸣锵为凉山地区的建设贡献了新闻工作者的一份重要力量。这个时期,肖鸣锵的报道极富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翅飞翔的红毛妈姑区》通过凉山第一个建政区的变化反映凉山巨变;《千斤社里春意浓》展现昭觉南坪乡翻身奴隶生气勃勃抓农业生产的情境;《访翻身奴隶翁姑拉洛的家》写一户翻身奴隶不仅政治上翻了身,而且在经济上也翻了身……肖鸣锵在自己的文章《我的新闻生涯》中自述道:“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深入民族地区采访,不仅使我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锻炼了意志和毅力。在凉山工作的20年,我把它视为在新闻工作中珍贵的一页。”

  新闻著史,人物专访功力深

  在新闻战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肖鸣锵,各种新闻报道都做过,如果问她最钟情那种,那无疑是人物专访。在她看来,人物专访是一种融新闻性、探索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新闻体裁。因为热爱,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专业。肖鸣锵笔下的人物报道特色鲜明,栩栩如生,有的采用白描手法,使人物更加生动饱满,成为新闻工作者人物专访的佳作,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作为一名资深的新闻人,肖鸣锵有着敏锐的新闻嗅觉,对人物故事更为敏感。1994年,国际知名人士爱波斯坦因公到渝。肖鸣锵为了校审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工作过的外国记者名单,特意去采访了当时已经80岁高龄的爱泼斯坦。在肖鸣锵写的《历史见证人——访国际知名人士爱泼斯坦》一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爱波斯坦对重庆的特殊感情,还看到了他回忆中的、与其一道工作的外国记者情况及躲避日军轰炸、冒着生命危险的工作常态。

  肖鸣锵笔下,还有很多人物,从普通的修炉工、修脚工、挑粪工、女民警、女大副,到老作家巴金、韦君宜、马识途及剧作家、音乐家、艺术表演家、影星、教授、演员新秀,还包括外国友人文幼章、索尔兹伯里,他们永久活在肖鸣锵的专访中。通过阅读肖鸣锵的人物专访作品,不仅仅看到了一个个人物的自身经历,也看到了更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价值,记录下了我国不同时期的一个个小缩影。

  老骥伏枥,十年“编志”不寻常

  肖鸣锵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一直奔忙在新闻战线上。在岗位上,她是一位朝气蓬勃、勤奋出色的新闻记者;退休后,更是一位老而弥坚,为了新闻事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老战士。1989年,肖鸣锵退休。但是,她却退而不休。从1990年一直工作到2000年,与重庆市的一帮“伙伴们”开始为重庆新闻史、报业史而“编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实,肖鸣锵退休之初便积极参加《重庆市志·报业志》的编写工作。为了作好写作准备,她跑遍了四川省与重庆市两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走访了不少老报人,搜集到了不少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十年辛苦不寻常,肖鸣锵这样付出,是因为她深知“编志”的意义。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曾说:“一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新闻事业史,顶得上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一时期的中国新闻事业史。”2000年11月,肖鸣锵参与编辑的《抗战时期重庆的新闻志》一书正式付梓出版后,方汉奇对此书评价颇高。而书中的史料对深入了解重庆新闻界以及报界尤为珍贵。

  (来源:转载刊发于中央三教办《三项学习教育通讯》2020年第4期封面文章“新闻名家谈”、《三项学习教育通讯》编辑部文及图)

(责编:秦洁、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