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发展乡村旅游 迎来美好生活

2020年07月21日10:52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城口巴渝民宿。谭云峰摄

  人民网重庆7月21日电 雨后,云雾渐渐散开,雨水与空气、泥土融合散发出属于山村里特有的馨香。时已入伏,地处大巴山的城口县却清凉依旧。

  “怪石嶙峋景最奇,如旗如剑列江湄。”清朝诗人廖时琛这样形容城口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城口县因地制宜,通过高山扶贫生态搬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将自然恩赐的“绿水青山”转化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的路子。

城口河鱼31涧民宿。谭云峰摄

  建上新房子 摘了贫困帽

  东安镇兴田村位于大巴山脉南麓,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山间,溪水潺潺,从大巴山流泻而下,四栋土色土香的农家小楼在山林、农田与烟雨的映衬之下,好一片静谧的田园风光。

  眼前的四栋农家小楼,是城口亢谷扶贫示范项目,业主是4家贫困户。“每到夏天,游客从重庆主城、湖北、四川等地赶来,房间一房难求,需要至少半个月预定。”东安镇副镇长胡令介绍。4年前,巴渝民俗项目落户兴田村,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建卡贫困户采取以地入股、以房联营的模式统一运营。

  今年49岁的杨世元曾是东安镇沙湾村的深度贫困户。不光有八旬老母和正在读高职的养女,自身肢体重度残疾,唯有靠在家务农和上山挖中草药为生。加上住房倒塌,更是雪上加霜。

首场山峦河鱼情景剧开演。谭云峰摄

  “2016年,镇上将杨世元作为重点扶贫对象,通过深度贫困户易地搬迁政策5万元扶持,和大巴山森林人家贴息贷款30万元,帮助杨世元修建巴渝民宿,不光杨世元一家可以住在新房子里,剩余的房间用来接待游客,彻底解决了住房和持续增收等现实问题,”胡令说。自从入住巴渝民宿后,杨世元每年至少收入7万元。目前,他已通过经营收入偿还了部分贷款,彻底解决了杨世元还款的压力。

  胡令介绍,巴渝民宿项目投资700万元,与4户贫困户 “以房联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除去生产生活用房后剩余36间客房,贫困户负责各自家庭的客房卫生和餐饮服务,客房收益贫困户与平台公司按8: 2分成,餐饮收益全归贫困户。据统计,该项目带动贫困户平均增收6.7797万元。

  引来了游客 留住了乡愁

  行走在河鱼乡的乡间小道上,虫鸣鸟叫,溪水清澈,让人回忆起过去的乡村时光。

  大山阻碍了这里的经济发展,而农户却世代繁衍,孕育出了独特的农耕文化。河鱼乡离城口县城38公里,奔流不息的河水穿流而过。每到夏天,独具民俗风情的农耕文化旅游节便在此举行。游客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品味农家菜,体验乡村生活。

在消夏节开幕式上,修齐镇镇长李方元为游客推介修齐花菇。谭云峰摄

  石磨、斗笠、蓑衣、土灶台……2015年,河鱼乡建成了“农耕器具陈列室”。陈列室引入原生态理念,以《回味农耕、追忆乡愁》为主题,从远古时代钻木取火到河鱼人的现代生活,结合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再现和还原了大巴山地区原生态的农耕文化。

  同时,通过专业规划设计和建设,河鱼乡还建成了集观光休闲、参观体验、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农耕文化园”。“每年夏天,我们会专门举办农耕文化节,把农事体验与文化观摩相结合,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推石磨、打糍粑、捉泥鳅、舂米等活动,尽情享受乡村生活,”河鱼乡相关负责人说。

  “仅仅有山和水是不够的,我们还想让游客记住乡愁。”为此,河鱼乡以城口优秀农耕文化为主线,将地方特色钱棍舞、采茶舞等传统节目创新编排,形成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山恋·河鱼”实景剧,紧紧抓住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根与魂,引起游客对乡土文化的追忆和对传统文化的共鸣。

岚天乡一村民吃上旅游饭。谭云峰摄

  富裕了农民 振兴了乡村

  昔日的贫困村,如今的桃花源。放眼望去,青山、田野皆收眼底,近处,老黄牛站在河边安静吃草,一派田园牧歌景象。

  近年来,河鱼乡引进旅游合作社,不到一年时间,合作社以传统民居为基础改造民宿酒店,酒店原乡原味,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优美的乡村景色。岚天乡供图

  这家网红民宿的业主,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刘明翠。刘明翠腿脚行动不便,从事农业生产受限,收入十分拮据。两年前,合作社将她的两层土坯房进行加固改造,一度潮湿脏乱的房间有了卫生间、窗户和阳台,一跃“升级”成为一间充满乡野情调的乡村民宿。

  “现在民宿由市场主体运营,我什么都不用管。每租出去一个房间,自己就有一定比例的分成,对家庭收入大有保障。”刘明翠喜滋滋的说。市场主体的引进,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

河鱼农耕文化博物馆。谭云峰摄

  54岁的村民韩淑熬是民宿酒店的“掌勺”,做出的饭菜深受游客欢迎。“由于要照顾10岁的孙子,我和老伴没办法外出务工。现在本村上班,不仅能照顾到家里,一年还能挣两到三万块。

  改造民房,以民房变“民宿”助农增收,带动贫困户平均增收5000余元。还依山建成特色森林小木屋,傍水建成生态鱼塘,这些“硬件”的落成,开启了以河鱼乡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之路。(刘政宁、许美延)

(责编:陈易、张祎)

本网专稿

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立秋后,重庆市垫江县45万亩水稻相继成熟,稻田到处可见收割机抢收粮食的场景。…【详细】

原创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  人民网重庆8月2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区市联袂打造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将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异地办事服务。 据了解,新上线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是为贯彻落实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详细】

原创

一图看懂:上合数字经济论坛为何在重庆举办  2021年是上合组织成立20周年。8月23-25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将在重庆举行,确认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实现了上合组织国家代表参会全覆盖。…【详细】

原创

头图推荐

  •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 重庆奥的斯的“智博效应” 工人减两成 产能翻一番重庆奥的斯的“智博效应” 工人减...
  • 智慧社区 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与惊喜智慧社区 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与惊...
  • 党员志愿者助农收割稻谷党员志愿者助农收割稻谷
  • 轨道交通18号线隧道掘进机投入作业轨道交通18号线隧道掘进机投入作...
  • 渝中首个家庭型长租人才公寓本月投用渝中首个家庭型长租人才公寓本月投...

图片新闻

  • 花溪街道自制车贴 倡导文明驾驶花溪街道自制车贴...
  • 铜梁:莲藕产业连成线 乡村富起“一大片”铜梁:莲藕产业连...
  • 刘寒同:17年坚守渔政执法岗 守好母亲河刘寒同:17年坚...
  • 万开云同城化发展驶入“快车道”万开云同城化发展...
  • 唐贞观时期垫江县令王才墓志铭被发现唐贞观时期垫江县...
  • 丰都龙河镇:兴产业 惠民生 促振兴丰都龙河镇:兴产...
  • 两江新区龙安路口公交站投用 居民出行不再难两江新区龙安路口...
  • 涪陵:旱地种旱稻 省力省心收入高涪陵:旱地种旱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