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地方两会系列观察:区域发展看成渝  双城奏强“合”弦音

人民网联合报道组

2021年02月04日14:50  来源:人民网
 

  一个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一个是“商贾云集、水路通达”的壮美山城。自古以来,川渝两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

  2020年1月3日,中央提出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10月16日,中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目标,提出要求。

  中央推动,地方谋动。一年间,川渝两地以“双城经济圈”为抓手,奔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目标,协同共进,深度融合。

  在2021四川、重庆两会召开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电视电话会议)于2020年12月召开。会上,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强调,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要强化“一家亲”意识,树牢“一盘棋”思维,贯彻“一体化”理念,发挥“双核引领”“区域联动”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进入全面实施、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希望双方提升战略站位,携手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共建支撑国内循环的区域大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开放大平台。

  在今年的四川、重庆两会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布局“十四五”,四川和重庆均明确将进一步夯实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共唱“双城记”,奏强“合”弦音。

  打通“动脉”,“同城效应”凸显

  2020年12月24日上午9点15分,G8607次列车从成都东站缓缓发出,以最高350公里/小时的时速,于上午10点17分到达重庆沙坪坝站。62分钟,299公里,是成渝之间新的“时空距离”。

  成渝高铁直达CR400AF“复兴号”动车组时速达到350km/h。人民网 胡虹摄

  “蜀道难”已成历史,双城交通一体化的路上,成渝跑出“加速度”。

  成达万、渝万高铁开工;连接成都天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两个国家级新区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中欧班列(成渝)号实现首发;高速公路通道从11条提升到13条;两地正式实现公交、轨道“一码”通乘……过去一年里,成渝不断推进区域贯通,打通交通互联“最后一公里”,为频繁来往于两地的探亲、通勤、商务客流带来极大便利,“异地同城”效果愈发凸显。

  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成渝已从内陆腹地逐渐发展为内陆交通枢纽。未来,两地将持续发力,使交通融合向更纵深推进。今年地方两会上,重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2021年,联合四川共建中欧班列(成渝)号,优化去回程线路及运力,促进线路向北欧市场延伸;“十四五”时期,着力构建“市内航空双枢纽协同、成渝四大机场联动”世界级机场群。四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成都外环铁路和成德、成眉等城际、市域(郊)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成渝中线、渝西等高铁,形成1小时通勤圈”。

  “依托航空产业集群,不论是客运还是货运方面,都可以助力成渝地区进一步联通世界。”在四川省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计划财务处处长高增安看来,成渝地区不临边、不靠海,航空应是该地区链接世界最便捷的通道。他建议,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机遇下,规划打造世界级机场群,重点发展航空维修产业,稳步发展航空物流。

  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教授王林建议,应将成都机场与重庆机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枢纽机场”进行打造,共树成渝品牌,并协商确定两地共建共有共享共治成渝机场的协同机制。

  破“墙”入“圈”,异地办事不再“折返跑”

  区域协同发展要连通的,绝不仅仅是地缘。

  1月8日,在重庆市江北区行政服务中心,刘女士领到了四川省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区市场监管局核发的营业执照。

  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和朋友在重庆经营一家文化公司,随着川渝两地经济合作日趋密切,股东们决定在成都成立新公司。“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在重庆,筹备工作一直不方便推进。”这天刘女士原本是办理变更手续,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推荐了川渝营业执照“互办互发”服务。只花了30分钟,她就领到了成都公司的营业执照,“很方便,再也不用‘折返跑’了。”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杨光为刘女士颁发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核发的公司营业执照。人民网 周小平摄

  统筹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服务机制;创新推出营业执照“异地互发”服务平台;跨省户籍实现“一站式”迁移……携手一年来,越来越多企业与百姓享受到了川渝“一盘棋”带来的实惠。

  “加快‘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透过四川、重庆《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窥见,2021年四川、重庆将进一步拓展“跨省通办”的深度和广度,成渝“双城生活”也将更加便捷、安逸。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年来,两地“一家亲”氛围更浓;展望“十四五”,两地对于“双城经济圈”的探索仍在继续。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哪些领域应该重点突破?四川、重庆的代表委员在两会上积极建言献策。

  位于长江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交汇点上的重庆江津,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线沿长江城市带起点城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具有区位、交通、产业、生态优势。重庆市人大代表、江津区区长毛平认为,推进产业协作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中之重,“接下来,江津区将加大跨区域产业合作,整合提升先进制造、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同时,江津区将携手四川泸州等地,聚焦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救助等民生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

  “希望进一步加快加强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四川省政协委员,泸州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泸州市委主委罗素平表示,双城建设,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

  2021年1月4日,川渝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明确在今年年底前,推动实施以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为重点的便捷生活行动,全方位实现互认互享。

  未来五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增加更多百姓可感可知的细节,政务服务的“人情味”会越来越浓。

  产业“联姻”,成渝携手共赢

  政务融,产业兴。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巴蜀大地的协同共进之路也越走越宽。

  奔流不息的涪江,一头连着四川遂宁,一头连着重庆潼南。作为川渝毗邻地区中直线距离最近的两座城市,“牵手合作”水到渠成。

  2020年,两地在遂潼一体化建设上动作不断:1月,遂宁深入开展“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遂宁高质量发展”大讨论等系列活动;2月,经过多次深入交流,两地组织架构顺利搭建成功;3月,签订了遂潼一体化发展“1+N”合作协议……随着一系列务实举措的深入推进,两地先后签订50余项合作协议,从谋篇到实践,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建设捷报频传。

  川渝高竹新区。 广安市委宣传部供图

  “川渝两地形成四级工作机制、成渝定期联系机制和毗邻地区合作机制,累计签订合作协议236个,开工重大合作项目27个,完成投资354亿元。”“2020年,四川新设立4个省级新区,同时启动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毗邻地区合作平台。”……

  “十三五”时期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不俗成绩说明,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合作才能共赢。

  站在新起点,成渝如何唱好“双城记”?

  四川《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深化拓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着力建强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加快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重庆《政府工作报告》在展望2035年时提出,将成渝地区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在四川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四川省政协委员、天府新区商会副会长、致公党四川天府新区成都支部副主委、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董事长温雪倩在提案中建议,推出一批产业结对示范区、示范项目和创新产品,推出一批双城协同的新消费场景,实现区域引领,两地产业协同发展。

  各级部门累计签署合作协议236份;95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开工重大合作项目27个;9个合作功能平台启动建设……在四川、重庆两会上,两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项项数据,记录下一年来成渝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济民生领域协同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迈入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也走进第二年。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实现全方位“同频共振”成为成渝两地的默契。西南腹地,一体化进程中的“双城经济圈”,未来可期。(曾帆 朱虹 刘政宁 实习生 张翊伟)

(责编:盖纯、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