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八旬老人讲述首次来渝暖心经历

2021年03月17日07:29  来源:重庆日报网
 

三月十五日,董文才向记者讲述被帮助的经历。记者 何赛格 摄\视觉重庆

  重庆日报消息,3月15日,暖阳下的杨家坪街道人流熙熙攘攘。重庆日报记者在靠近轨道2号线的如家酒店,见到了第一次来重庆旅游的上海八旬老人董文才。两天前,给重庆日报客户端民生频道“市民有话说”栏目写信的正是这位老人。

  一封感谢信

  “这件事,让我终身难忘!”3月13日下午,重庆日报客户端民生频道“市民有话说”栏目收到一封落款“老人董文才”写来的感谢信。

  感谢信详细叙述了老人乘坐高铁到达重庆后转乘轨道交通的暖心经历。他说,自己是上海人,第一次到重庆来,就感受到重庆人民的热忱。“身处异乡,重庆人助人为乐的行为,让我们深受感动!”“我们从内心深处,感谢重庆这座可爱的城市!也深深感谢可亲的重庆人民!”

  老人言辞真切,数次提及令他感动的瞬间。其中一幕这样写道:“更让人感动的事情出现了:BA01258这个好青年,把我这个150斤重的老人,背起来,就往天桥上走,那么长的桥,那么多的台阶,一直背到顶上,我听到了他急促的喘气声。”

  接到来信后,本报记者拨通了老人留下的手机号码。

  老人自述:感谢信当晚写成

  当记者出现那一刻,老人十分激动,伸出手紧紧握住记者的手说:“重庆日报是重庆最有影响力的媒体,记者同志你一定要帮我找到好心人,表达我对重庆市民的感谢!”

  “3月9日的经历深深触动了我,当天晚上我就写信给重庆市委、市政府以及轨道交通集团,希望市领导能看到这封信。”董文才是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第三小学退休老师,也是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这次来重庆,是因为女儿要来重庆办事,董文才和孙女顺便跟着来旅游。

  3月9日下午,董文才和女儿、孙女三人乘坐高铁到达重庆西站。董文才腿脚不便坐着轮椅,女儿和孙女各自拖着拉杆箱,拿着大大小小六七个旅行包。

  “我是第一次来重庆,女儿来过几次,但重庆变化太大了!”董文才说,女儿说上一次来重庆时,环线重庆西站还没有开通,她也不知道该乘坐内环还是外环方向的列车去杨家坪。

  此时,一位叫史丹的安全员告诉他们:“外环近,你们到谢家湾后再换乘2号线,一站后就能到杨家坪。”随后,史丹还一路引导他们到站台中间车厢候车,并提醒中间车厢容易坐到位置。

  就这样,他们乘坐环线到了谢家湾。在换乘2号线途中,一个坡度大的长梯道让一家子犯了难。这时,一名保安喊来同事帮忙,还背起老人爬上了楼梯。送董文才一家进站后,保安迅速离开,董文才连说谢谢的机会也没有。不过,同行的孙女拍下了他的工号——“BA01258”。

  入住酒店当晚,老人难以抑制内心的感动,当晚就写下了感谢信。几天后,他陆续向重庆市委、市政府和轨道交通集团寄出了信件,并给本报客户端民生频道“市民有话说”栏目发来了信件原文。

  寻找工号“BA01258”

  收到董文才老人的感谢信后,记者第一时间委托重庆轨道交通集团寻找包括工号“BA01258”在内帮助过董文才老人的员工,但第一天没有消息。3月16日,当得知那些帮助过董文才的员工已找到,记者立即前往采访。

  3月16日下午2点30分,记者在环线谢家湾轨道站见到了“BA01258”本人。他叫莫砚华,今年21岁。细细打量莫砚华,记者还有点不相信:这位个子不高,也不健硕的年轻小伙子是如何背起了身高1.75米、体重150斤的董文才?

  莫砚华也看出了记者的疑惑,“莫看我身高只有1.65米、体重不到130斤,但力气大哟!”莫砚华还记得3月9日下午4点左右,他刚好在站台大厅值勤。接到车站值班站长通知后,莫砚华将老人一路护送到4号出口。

  “我还是不放心,他要去2号线换乘必须要过一个大台阶,坐着轮椅根本上不去。”出站后,尽管老人告诉他不用再麻烦了,但莫砚华预料到了董文才的困难,并没有离开,而是悄悄尾随其后。

  董文才确实被难住了。在其束手无策时,莫砚华立即上前安慰:“您在原地稍等下,我去叫同事帮忙。”

  莫砚华很快叫来了同事牟清海和谢小刚。牟清海还记得当时的情形:莫砚华不由分说就蹲下身子背起了董文才,牟清海则在后面托稳董文才的臀部。其他乘客见状纷纷让出了一条“绿色通道”。“很多人在看我们,我能感受到大家的目光里有感动,更有对我们的认可!”

  莫砚华一口气把董文才背了上去,另一位同事谢小刚则把轮椅抬了上去。

  记者在现场数了下,这一坡阶梯共有76级台阶。即使在无负重情况下,乘客想一口气登完阶梯也不轻松。

  董文才还记得,不少路过的市民主动帮其提包裹,“第一次来重庆便被热心的市民所感动,我去过很多城市但还是第一次受到这么多陌生人的关心。”

  进站后,2号线工作人员还为董文才老人启动了无障碍升降设备,让他平稳到达候车站台。

  对话>>>

  董老师,您在重庆玩得开心吗

  找到莫砚华后,记者电话连线了董文才老人,两位只有一面之缘却相互牵挂的朋友聊了起来。

  莫砚华:董老师,您在重庆玩得开心吗?

  董文才:这几天我和孙女在杨家坪街道附近转了转,不过你知道我腿脚不便也不能走太远。

  我最远就是到了重庆动物园。其实,我想去的地方比较多,如果身体允许的话还想去朝天门、洪崖洞看看。比起游山玩水,我在离开重庆前最想做的还是找到你们,再次当面感谢下!

  莫砚华:董老师,您不要客气,这是我们每一位轨道员工都应该做的。

  董文才:我回上海后也会把我的经历分享给上海媒体。重庆市民践行雷锋精神的行为,让人感到很温暖。

  莫砚华:董老师您退休前在学校教哪一科?

  董文才:其实我是一名数学老师,但特别喜欢音乐,我写了很多歌颂祖国的作品。今后我还要为重庆写歌,赞扬热情好客的重庆市民!

(责编:秦洁、张祎)

本网专稿

汽车行驶在重庆市黔江区中塘镇双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杨敏摄汽车行驶在重庆市黔江区中塘镇双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杨敏摄 重庆黔江:“挂壁公路”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黔江区加大“四好农村路”建设力度,在峡谷、沟壑、悬崖、绝壁上修建了一条条“挂壁路”“盘山路”。…【详细】

原创

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立秋后,重庆市垫江县45万亩水稻相继成熟,稻田到处可见收割机抢收粮食的场景。…【详细】

原创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  人民网重庆8月2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区市联袂打造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将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异地办事服务。 据了解,新上线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是为贯彻落实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详细】

原创

头图推荐

  • 智能产业集聚发展智能产业集聚发展
  • 9支车队角逐“最强车脑” 5支车队虚拟世界“过招”9支车队角逐“最强车脑” 5支...
  • “挂壁公路”助力乡村振兴“挂壁公路”助力乡村振兴
  •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 重庆奥的斯的“智博效应” 工人减两成 产能翻一番重庆奥的斯的“智博效应” 工人...
  • 智慧社区 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与惊喜智慧社区 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与...

图片新闻

  • 重庆经开区这家企业 用"两剂"解锁新能源密码重庆经开区这家企...
  • 重庆黔江:“挂壁公路”助力乡村振兴重庆黔江:“挂壁...
  • 先睹为快 智博会上有这些“黑科技”先睹为快 智博会...
  • 重庆力争年内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万辆以上重庆力争年内推广...
  • 花溪街道自制车贴 倡导文明驾驶花溪街道自制车贴...
  • 铜梁:莲藕产业连成线 乡村富起“一大片”铜梁:莲藕产业连...
  • 刘寒同:17年坚守渔政执法岗 守好母亲河刘寒同:17年坚...
  • 万开云同城化发展驶入“快车道”万开云同城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