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偶成为艺术,源于它的戏剧特征——人以木偶为媒介,用歌舞表演故事。考古发现,中国木偶经历了一个由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由祭仪而成了喜庆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
木偶戏是用木偶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唐代得到新的发展,能表演歌舞戏。宋代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到了明代,木偶戏已流行于全国各地。时至清代,四川木偶逐渐繁荣起来,其中川北木偶艺人以其木偶表演善于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又多具木偶表演绝技而盛名于西南地区。川北木偶曾被苏联著名木偶艺术家奥布拉兹佐夫誉为是“中华民族艺术的冠冕”。
民国时期,川北木偶艺人以氏族、地域的方式组成乡班,以庙会、茶馆、农村院坝和乡镇万年台为演出场地,为婚丧寿嫁娶等一些民俗活动演出,在以重庆为主的西南范围内活动。在川北木偶艺人中,遂宁罗氏家族组成的“永胜乐班”最具盛名。1935年,永胜乐班在班主罗青云的带领下,从遂宁来到重庆,在两江沿岸码头及市井街巷表演。此后永胜乐班又组成多个乡班,走遍西南各省,将庙会、茶馆等作为演出场地,为婚、丧、嫁、娶、寿诞等进行专场演出,逐渐形成具有巴渝民间文化特色的戏剧。
据说,罗青云巴渝木偶艺术炉火纯青,其戏曲人物造型生动潇洒,都褶子、甩水秀、玩折扇、里飘带等动作都别具一格,表演的木偶穿衣、脱衣、戴帽、脱帽等绝技也令人叫绝。
1953年,永胜乐班被纳入国家规范化表演,更名为重庆新蜀木偶剧社,从此固定在大众游艺园(今解放碑)演出,成为重庆地方戏剧艺术的一个代表性品牌。木偶社的成立,吸纳了一大批木偶表演名家,推出了包括《白蛇传》、《过巴州》、《三打白骨精》等经典剧目,《三打白骨精》更是缔造川东木偶界的辉煌。木偶戏多以传统川剧剧目为改编对象,因此,总在锣鼓声和唱腔声的交杂中热闹开场。
在那个年代,能够看一场木偶剧社的演出绝对是最洋气的事情,一票难求的情形时有发生。
1968年,重庆新蜀木偶剧社又更名为重庆市市中区木偶剧团。1985年,重庆市市中区木偶剧团更名为重庆木偶艺术团。
后来,巴渝木偶艺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了歌剧、歌舞、话剧、杂技等其他剧种的表演形式和特点,根据儿童特点和学校教学需要,创作并演出了大量课本剧、民间故事剧和童话剧,以板车为道具的运输工具,送戏到学校表演。
目前,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和布袋木偶这三种木偶表演形式是国内木偶表演的主要形式,巴渝木偶属于杖头木偶,即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所以亦有“杖头傀儡”之称,是长期传承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巴渝文化遗产。因长期扎根于巴渝地区,其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表演技能和木偶形象都体现着巴渝地区的民俗习性,有着浓郁的巴人特色。
其基本操纵方法为:左手掌握命棍,控制木偶的身体动作、脸部表情及特技动作;右手掌握两根手杆,以捻、搓等方式控制木偶的手势动作。
巴渝木偶表演艺人除了要有声腔、舞台表现等基本功外,制作木偶也是必须的。
巴渝木偶的制作工艺精细,20世纪60年代以前,木偶头型的制作均采用结构细致的木材雕刻,之后因发展的需要,巴渝木偶采用了新的制作方法。
泥巴塑型、石膏翻模子、砂纸打磨、报纸糊面制作木偶雏形、安装机关、制作特技、上色……从面部表情到机关设计,反复推敲每处细节后,一个栩栩如生的木偶人便成型了。那隐藏的重重机关,能让笨拙的木偶行云流水般地,完成系列高难度的真人动作,眉毛、眼珠、嘴巴、身体会根据剧情的发展而变动。
2009年,巴渝木偶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非遗作坊微信公众号、渝中文旅微信公众号)
汽车行驶在重庆市黔江区中塘镇双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杨敏摄 重庆黔江:“挂壁公路”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黔江区加大“四好农村路”建设力度,在峡谷、沟壑、悬崖、绝壁上修建了一条条“挂壁路”“盘山路”。…【详细】
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立秋后,重庆市垫江县45万亩水稻相继成熟,稻田到处可见收割机抢收粮食的场景。…【详细】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 人民网重庆8月2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区市联袂打造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将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异地办事服务。 据了解,新上线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是为贯彻落实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