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载匠心 棕编非遗传承人巧手编出动物世界

2021年05月14日08:13  来源:重庆晚报
 

棕编作品十二生肖(部分)

谢晓拿着他的得意之作生肖牛

家附近的棕榈叶是原料

  “大作品仅供观看。”简易的纸壳配上个性十足的红字,混迹在一众吃食摊位里,摊主谢晓稳坐小马扎,手指翻飞,对周围一切似乎浑然不察。他售的是自己的棕编作品,今年入选大渡口第六批区级非遗代表项目。

  背着小猴子的母猴,咬球的狗,活灵活现的棕编动物铺在红绒毯上。摆放的方式、整齐的程度,让强迫症患者也感到舒适。

  特殊的规矩

  摊位在大渡口区滨江路,不大,一块红绒毯就是谢晓“动物世界”的全部舞台。

  2只金鱼、3只蜻蜓、4只蚱蜢、4只知了……数量非唯一的动物,是能卖的,不足手掌大小,最低要价30元左右。体格不小的生肖牛和马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属于“镇摊之宝”。最显眼的还有“十二生肖”,10只,差龙、鸡就完工。它们被谢晓竖列摆放,五五对望,“这个不卖的哈。”

  “如果高价呢?”

  谢晓想了想,慎重地答:“再高也不卖。花了很多心力,是作为展示。平时也会送去展览。”

  摊不大,“派头”却十足。除了给作品铺红毯,理由是绿色的动物放在红色的毯子上更好看,谢晓出摊还带着一面仿古的招牌,旗帜上写着:传承非遗文化/棕编/精于手工技艺。

  摆摊时,偶有顾客问询,开价200块想买走被谢晓封为“得意之作”的那匹马。谢晓不说话,赶紧摆手,下次出摊就带上了那块纸壳牌子,上书:“大作品仅供观赏。”也不乏好奇的年轻人蹲下来,小心地把蟋蟀捧在手上细看。“好像啊,绝了! 和真的一样。”

  听见对方不吝啬称赞,平常摆摊惜字如金的谢晓嘴角一提,主动搭话还附赠一句科普:“弟娃儿,这是棕编。非遗。”再下次,他“仅供观赏”的纸壳上就加上了一句:“详细可加微信了解。”

  开价太低的不回,问题过于直白的不爱理,东西卖多卖少也不在意。

  这个摊主有点怪。

  地摊上的“非地摊货”

  棕编,即用棕叶编扎的工艺品,旧时的蓑衣、草鞋中都常出现它的身影。在过去,这是一种兼具实用和审美的传统手工技艺,曾被赞为流传千年的“指尖非遗”。平凡苍翠的棕榈叶一折一叠,一弯一绕便能幻化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千姿百态。

  谢晓的形象和认知中个性十足的手艺人不太符。他中等身材,头发利落,扛起出摊必带的行李箱走得健步如飞。

  6年前入行棕编,谢晓介绍,自己的棕编属于“纯叶派”,原料都是在家附近就地取材的老棕叶和棕叶芯。经他巧手制作的棕编动物,不仅形神把握俱佳,还不会变形,可保持原样存放多年。按同行的话说,“谢老师要么不出作品,一出就是精品。”

  谢晓摆摊并不频繁。在他看来,“赚钱不是重点,摆摊也赚不到多少钱。我更看重的是把这门非遗文化宣传出去。”对待传统,对待非遗应持有的态度,谢晓从不掩饰。从出摊装置、摆放方式到售卖开价的原则,他的认真和慎重就写在面上。

  谢晓坚定地认为,棕编就算摆在地摊上,也绝对不会是“地摊货”。

  最赚钱的不擅长

  指甲用力从叶片中心一划,叶子整齐地被一剖为二。上下翻转、反复折叠,不足8分钟,一只尾羽飘逸的凤凰就脱胎于手上。棕榈嫩叶编的鸟、蝴蝶、蜻蜓、蚱蜢和凤凰,1只卖10块钱。

  谢晓说,他摆摊卖出过最贵的作品是一条耗时近一周的龙,卖了500元。相比之下,最卖座、最叫好的却是这些做起来很轻松的小东西。“恰恰这个龙我还不算太擅长,研究得少。”

  几分钟就能完工的嫩叶棕编动物被硬硬的棕榈茎支撑着,能握在手上摇摇甩甩,很有意趣儿。小孩子们颇为喜欢,家长也乐于为这份看得见的好手艺买单。谢晓口中不太擅长算不算自谦,买单的人或许懂。因为最多的时候,他一次出摊几个小时,就卖了200多元。

  相比单用叶子、一双手就能简单完工的嫩叶棕编,其他作品则将谢晓的棕编手艺表现得淋漓尽致。曾经反复研究过不同棕叶的不同用法,谢晓拿起手中的叶子,举了个例子。“呶,这是蒲葵老叶,它的叶片是展开的,很舒展,能编比较大型的动物。蒲葵嫩叶就不一样了,它是折叠的,叶片饱满,分白色和嫩绿色,能用在动物身上的颜色搭配上。”

  背后故事

  热爱?传承

  讲话中,你能直观感受到,眼前的人是发自内心地热爱着棕编的一切。

  最得意的作品,莫过于面前的牛。工具很简单,不外乎剪刀、钳子、细铁丝、针;过程看似也不难:先要确定编法,构思牛的形态,再把想编的牛画在纸上。接着是铁丝搭骨架、塑形,再用叶片去围绕骨架穿插,打结,折叠……

  不同的编法会决定不一样的纹路、神态。“你只用看这匹马的蹄子,就知道马传不传神。我仔细观察过真马,看过很多画家的画。马的骨骼从哪里由粗到细,比例从哪里开始由大变小,这些是一次一次地试验得来的经验。”什么叫试验?有一点没编好,就拆了重来,一次又一次地重来。谢晓把自己的手比作了一支笔。“笔是画出画,手是编出‘画’,细节很重要。”

  说起不难,实则不容易。像面前的豹子,仅仅一条尾巴,谢晓就用了两种不同编法。“尾巴顶端是双脊双叶编法,尾巴转折处又是单脊单叶反扣。至于身体,四脊四叶编法。”谢晓说,他独创出的多脊反扣锁折法能巧妙地编织出龙鳞的效果,另外独创的“龙鳍编法”,也成为了传统棕编的一大创新。力求作品更加生动逼真,他甚至打破传统顺编开始倒编。这种编法被用于编织特殊作品,如盘旋的蛇等。

  “以谢晓为传承人,我们将大渡口棕编制作技艺列为大渡口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渡口区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谈道,谢晓的榜上有名除了因他将传统技艺进行了很好的传承,也在于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艺创新手法,让传统的棕编作品更加形象生动。“这是很好的开拓和发展。”

  目前,谢晓正埋头制作十二生肖作品中仅缺的龙和鸡。“还有20天能完工。”关于未来,谢晓说,自己亦考虑过收徒。“非遗技艺美就美在传承,一己之力虽单薄,我也努力想让棕编被更多的人知道。”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周荞 文/图

(责编:陈易、张祎)

本网专稿

汽车行驶在重庆市黔江区中塘镇双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杨敏摄汽车行驶在重庆市黔江区中塘镇双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杨敏摄 重庆黔江:“挂壁公路”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黔江区加大“四好农村路”建设力度,在峡谷、沟壑、悬崖、绝壁上修建了一条条“挂壁路”“盘山路”。…【详细】

原创

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立秋后,重庆市垫江县45万亩水稻相继成熟,稻田到处可见收割机抢收粮食的场景。…【详细】

原创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  人民网重庆8月2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区市联袂打造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将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异地办事服务。 据了解,新上线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是为贯彻落实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详细】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