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龙舞传承人黄廷炎:痴心无悔 演绎龙舞传奇

2020年01月13日08:15  来源:重庆日报
 

富民兴渝贡献奖获得者黄廷炎在指导舞龙。记者 陈国栋 摄

  “大家有没有信心?”2019年12月31日下午,铜梁玄天湖畔,一位头戴鸭舌帽,精神矍铄的老者话语铿锵。

  “有!”9名年轻舞龙队员大声应道。

  随后,老者迎着寒风舞起龙珠,与龙嬉戏。在他的带动下,龙时而漫天翻卷,时而呼啸而出,气势逼人。

  老者叫黄廷炎,今年78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舞龙的年轻人,来自铜梁二中。黄廷炎在给他们作现场指导。

  从儿时追着龙灯满街跑,到带领或指导铜梁龙舞团队先后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70周年庆典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国内重大活动,到远赴海外开展文化交流,黄廷炎与龙舞结下不解之缘。在他的推动下,昔日的“街头杂耍”不但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也让铜梁龙文化产业蓬勃兴旺。

  “传承龙舞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爱好”

  黄廷炎出生于铜梁安居古镇。在安居,逢年过节,镇上都会敲锣打鼓,举行舞龙表演。

  “那时,只要锣鼓一响,我浑身都来劲,追着舞龙队满街跑。”儿时看热闹的场景,给黄廷炎留下美好回忆。

  14岁那年,黄廷炎进入铜梁川剧团,成为剧团里最小的演员。从武生到剧团编导,黄廷炎为日后的另一番事业埋下伏笔。

  1988年9月,北京举行首届国际旅游年舞龙大会,铜梁川剧团代表四川省参赛。黄廷炎主动请缨,担任龙舞导演,负责50米长大蠕龙的动作编排和训练。

  彼时,当地民间舞龙只有“之字拐”“鸡渣步”等几种简单套路。黄廷炎决定对舞龙套路进行创新。他加入故事情节,以舞蹈方式编排,设计出“龙出宫”“快游龙”“大回宫”等20余个新的表演形式,再融合川剧特色的场景、音乐、体育、杂技,让铜梁龙舞独具特色,一举摘下桂冠。

  在黄廷炎的精心钻研和巧妙编排下,铜梁龙舞由民间杂耍一跃进入艺术殿堂。

  1993年,铜梁川剧团改制,黄廷炎下岗自谋出路。但是,他还是放不下舞龙,时不时参加与舞龙有关的活动。

  1999年,黄廷炎接到一个特殊任务——担任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龙舞方阵总编导。龙舞方阵限定在一个长60米、宽50米的矩形中,表演时间为8分6秒,前后误差不能超过2秒。

  “一条大蠕龙的长度为50米,加上龙珠,一共52米,拉伸后前后仅剩4米的距离,况且是九条龙!”黄廷炎回忆,历经7个多月、前后58次修改,舞龙队的表演动作才最终敲定。

  表演那天,龙舞方阵出场。三排重鼓,九条巨龙,翻江倒海,呼啸而去。路过天安门前,九龙三条一排,气势磅礴,惊艳全场。

  这次表演让铜梁龙舞闻名天下。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宣布铜梁舞龙队为“国家舞龙队”;2006年1月,铜梁龙舞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龙舞,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爱好。”黄廷炎说。

  铜梁龙产业创收过百亿

  今年1月2日,第二届龙灯艺术节在铜梁城区、安居古城、玄天湖、奇彩梦园、人民公园举行,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游玩、消费。该活动将持续到2月24日。

  在黄廷炎等一批老艺人的推动下,铜梁区从2005年起将自编的龙舞及龙文化乡土教材发放到中小学。如今,该区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舞龙队。

  铜梁龙文化的兴盛,带动了铜梁文化产业的发展。铜梁区委、区政府出台龙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建成龙灯彩扎村(基地)8个,扶持20余家龙灯制作和文化创意企业发展,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发龙灯系列产品120余种,销往全国各地和美、英、日、俄等10多个国家;至少200多位技术娴熟的扎龙技师活跃于各地,1500余人以舞龙为业,每年组织商业演出1000多场次……以彩扎、教习、研发、展演、产品为一体的“一条龙”文化产业在铜梁日益壮大。

  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铜梁龙灯艺术节共吸引游客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近三年,铜梁龙文化相关产业创收超过100亿元,带动新增就业1万余人,帮助200余户实现脱贫。

  “只要我走得动,就要把舞龙传承下去”

  40多年来,黄廷炎编导或参演的龙舞作品先后获得群星奖金奖、“山花奖”等国家级奖项9次。2008年3月,黄廷炎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

  “这些年,国内众多省市的舞龙队进步很大,对铜梁龙形成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创新、突破,特别是在竞技龙方面。”尽管获奖无数,黄廷炎对舞龙的钻研一直没有停。

  “铜梁龙身上体现出的是靠得住、顶得起、过得硬、容得下的精神气质,我有幸成为龙舞传承人,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再多做一些事。”黄廷炎说。

  如今,78岁的黄廷炎仍然活跃在龙舞场上,将苦心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人。在铜梁的各个大中小学校里,常常可以看到黄廷炎手把手教学生练习龙舞的身影,甚至北京、上海、浙江以及泰国等地都时常有人请他前去教学。而由他一手教出来的张明星、张顺生、黄文灿、张永江、梁志春等得意弟子们,又带领着一茬又一茬的舞龙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只要我还走得动,就要把舞龙传承下去。”黄廷炎扶了扶头上的鸭舌帽说。在这顶几十年从不离身的帽子上,绣着的两条金色巨龙,依旧熠熠生辉。

  本报记者 陈国栋

(责编:陈易、张祎)

头图推荐

  • 乡村展新颜 美丽又宜居乡村展新颜 美丽又宜居
  • 重庆首座加氢站投用重庆首座加氢站投用
  • 创业担保贷款“贷”来企业“新活血”创业担保贷款“贷”来企业“新活血...
  • 地铁站 美如画地铁站 美如画
  • 万州搭建“数据魔方”万州搭建“数据魔方”
  • 重庆首次为中小河流洪水编号重庆首次为中小河流洪水编号

图片新闻

  • 从小照片看渝北玉峰山镇的大变化从小照片看渝北玉...
  • 重庆市今年将开展“双减”专项监测 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重庆市今年将开展...
  • 川渝年底前将实现115个事项跨省通办川渝年底前将实现...
  • 重庆邮电大学“三院”9月投用 教室藏着黑科技重庆邮电大学“三...
  • 总投资18.96亿!广阳大道进场施工总投资18.96...
  • 城口:生态果林设书吧 田园深处拾书香城口:生态果林设...
  • 重庆涪陵:水果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大发展重庆涪陵:水果产...
  • 智慧赋能 重庆口岸物流高质量发展向纵深推进智慧赋能 重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