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专家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新机制

2020年05月19日07:19  来源:重庆日报网
 

  5月18日,重庆日报记者从重医附一院获悉,该院内分泌科李启富团队及德克萨斯A&M大学吴朝栋教授通过研究,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新机制,发现吲哚(一种肠道菌群代谢物)或有望用于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该研究成果于日前发表在肝脏疾病研究领域顶级期刊《肝脏病学》上,论文第一作者是重医附一院内分泌科马林强博士和胡金波,共同通讯作者是李启富。

  据了解,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病率约为29.8%,患病人数约四亿。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

  “我们收集了医院体检中心137名做过肝脏CT的体检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李启富说,检测发现血清吲哚浓度与体重指数呈负相关关系,相较于瘦的受试者,肥胖受试者的肝脏脂肪含量增加,且血清吲哚浓度明显降低。

  通过动物干预实验,他们又发现吲哚以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此外,肠道菌群测序发现,肥胖时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通过影响吲哚生成,继而参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发展,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探讨。“该研究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方法,相关内容还在进一步研究中。”李启富说。(记者 李珩)

(责编:陈易、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