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地域特色 立足真实体验 家校社协同

开好新时代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

2020年05月19日07:25  来源:重庆日报网
 

巴南学生在劳动实践课堂体验采茶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作了系统设计和战略部署。如何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如何改变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弱化乃至缺位的现状,使其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一起来看我市部分区县及学校的经验。

  各具特色的“创新劳动”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劳动教育也不例外。各区县、学校充分结合校园文化、地域环境、校友资源等条件,形成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

  “我们依托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以集中授课模式,大力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高中通用技术教育。”渝中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劳动教育内容选择上,渝中区扎根母城文化,突出非遗文化传承,打造了篆刻艺术、风筝制作、陶艺、川江号子等一批精品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服务区内学生,还吸引了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数百名青少年前来体验中华文化。

  南川马嘴实验学校充分依托金佛山药物资源,设立了中草药园——百草堂,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认识本地中草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乡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合川育才学校采取借地、租地、共用、共建等方式,利用周围30多亩地,持续不断建设打造,形成了“三区一馆一地”的布局,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学校加社会、室内加室外“劳动教育大教室”。

  杜绝“摆拍式”劳动教育

  进行劳动教育,要注意劳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不能流于形式,成为“摆拍式”劳动教育。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爱粮节粮须知人人有责”……北碚状元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校组织的“三爱”“三节”中,用稚嫩的小手写下节约粮食的承诺,并努力践行。

  近年来,北碚区发挥协同作用,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条件保障,广泛开展“值日成长劳动、家务孝亲劳动、公益志愿劳动、基地实践劳动”四大主题劳动教育100余批次,建立家、校、社“快乐劳动吧”,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开展劳动教育不能简单说教,而是要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劳动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特定岗位上经历劳动过程,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展开研究。”巴南区教委负责人介绍,巴南区以社会实践教育为引领,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现代科技场(厂)馆等校外教育资源,结合研学旅行、创卫保洁、环境保护、团队日等来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有收获。目前,区内已建成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个,市、区级基地19个。

  走进家庭社区和田间

  “有了农技专家的指导,我们越来越有信心!”在合川巴蜀小学的“青草坝萝卜”劳动教育课程中,学校请来农技专家为孩子们助力。

  劳动教育包括生活、生产以及服务性劳动,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劳动,不仅是学校一家的事,需要动员家庭、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合川区力促劳动教育走进家庭、社区,走进田间、车间,开展各种志愿服务和劳动体验活动。

  在合川,凡年满14周岁的中学生全部注册成为志愿者,每年参加志愿服务时间不低于12小时;6-14周岁学生由监护人陪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全区学生接受劳动教育覆盖率100%,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李达毅 胡忠英

(责编:陈易、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