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璞雨为科技创新中心执行董事高钰将带着拟好的4份建议,进京第三次参加全国两会。
相比前两次,今年两会时间虽因疫情防控推迟,可在推迟的这两个月里她没闲着——结合专业透过疫情去观察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大数据治理”能力。
让数据“物尽其用”
高钰告诉记者,春节期间疫情防控网拉开,但她综合各地新闻分析防控中的“短板”,并深层次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发现问题寻求对策,是为了今后的应对更有效。”
就这样,高钰以疫情为切口,思考在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应对策略。再结合她在大数据专业上的特长,提出“大数据治理”建议。
她花了1周时间搜集和消化信息,并撰写了初稿。不过,她的观察随着疫情防控演变而推进,思考的对策也越来越注重实效。
比如,她注意到疫情防控前期,多地部门已建成较为完备的信息化平台,但存在“数据孤岛”和“数据割据”,信息难以实现跨部门整合和流动。现实中,有的地方多个部门要求排查类似的信息,加大了一线排查的工作量。
“数据的作用得不到‘物尽其用’。”高钰说,不同的机构和部门各一个“数据库”,缺乏统一有效的共享机制,导致大数据的关联性计算、预测预判功能不能发挥作用。
在这份建议中,她还提到数据分析人才的匮乏和数据应用上的痛点。
建议越来越细分
“建议一定要考虑可操作性。”高钰及时掌握疫情防控态势,对要提交的建议文本“精雕细琢”,“前后修改次数不少!”
比如在提到为“大数据治理”立规范时,她举例针对各医院各自发布短缺物资清单导致发布渠道分化,不利于防控机构统筹检测,提到要及时基于需求和供给数据建立资源对接平台,将所需资源需求进行归类便于查询,且实时更新。
在前两个月,高钰也将去年调研中形成的建议进行修正,区块链技术、电子烟行业监管都是高钰这一年的关注议题。打磨出来的4份建议,总字数近10000字。
“这个比我写一般文章费心得多。”高钰总结说,今年是她第三次参加全国两会,提建议不再像过去那样宏观,而是越来越细分且民生领域偏多。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