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的新产品白市驿板鸭锁鲜装、辣子鸡、双椒兔、甜皮鸭……这些新品刚亮相。”8日,重庆白市驿板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总监李生伟告诉记者,作为“中华老字号”,此前他们曾遭遇发展瓶颈,直到他们借助盒马数字技术研发新品,并于上周上线,迅速取得亮眼的销量增长。
而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陈爱莲就在其《关于重点扶持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中表示,希望能建立老字号长效保护机制:“老字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传承匠心精神,更是凝聚了先辈的智慧,发展好老字号可以为中国品牌崛起贡献力量。”记者调查发现,借助数字经济的力量,重庆乃至全国各地的老字号企业,纷纷走出转型升级新路子。
新零售造风 重庆老字号“起飞”
“中华老字号”白市驿板鸭始创于1870年,是重庆著名特产,中国商务部授牌的“中华老字号”,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口感,享誉川渝大地。近年来,虽然一直在传承创新,但市场变化太快,扎根重庆郊区的白市驿板鸭缺乏新技术以及清晰的市场定位,遭遇发展瓶颈。2002年以后开始主管生产的李生伟,亲眼目睹了那段“至暗时刻”。
“最火爆时,我们曾经日销1万多只鸭子,后面销量慢慢下降,几千只、几百只……最后只是逢年过节才被消费者关照。”李生伟回忆说,为了转型升级,他们也曾努力过,可研发出来的产品因缺乏市场调研和消费渠道,屡屡铩羽而归。
这只曾与北京烤鸭、南京盐水鸭齐名,被称为中国三只鸭子之一的重庆鸭子,逐渐掉队。“一年前,我们开始借助数字技术进行转型升级。”重庆白市驿板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林楠告诉记者,他们通过盒马消费大数据了解到,年轻人更喜“原汁原味”,公司于是引进设备、升级技术,从腌渍工序开始降盐,推出了短保质期的“锁鲜装”,还研发出年轻人喜欢的辣子鸡、双椒兔等产品;同时建立了智能烘干系统,保证产品标准化。此外,他们还把加工车间搬到门店,开设现制现售档口。
上周五,白市驿板鸭的新品一上市,就 “C”位出道。据盒马统计,当天白市驿板鸭共计售出近千份。“目前新品销售势头很好,我们计划下一步进入全国更多城市。”林楠说,白市驿板鸭有望再次“起飞”。
数字技术搭台 老字号加速“走出重庆”
重庆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重庆累计培育“重庆老字号”品牌241家,国家商务部认定重庆区域“中华老字号”品牌19家。近年来,不仅是白市驿板鸭,多个“重庆老字号”借力数字经济,加速“走出去”。
“陈昌银”麻花(以下简称“陈麻花”)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老字号产品。去年底,陈麻花签约C2M工业互联网,实现定制化生产。从过去常年固定生产8种口味,生产多少就销售多少,到现在用消费数据反向指导生产,利用大数据“以销定产”,实现了零库存。
陈麻花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依托于大数据筛选,他们知道了客户群体大多在30到40岁之间,知道客户喜欢吃的口味,并进行针对性地生产。“目前,我们的口味已从原来的8种增加了20多种,多方位多渠道销售,客户遍布全国。”
“中华老字号”涪陵榨菜旗下品牌乌江榨菜,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将榨菜销售搞得新鲜时髦。据乌江榨菜相关负责人介绍,触网开店后,他们能够直面消费者,收集反馈数据,反哺生产,并在店铺里打造了一款爆款小榨菜——15克清淡榨菜。该榨菜疫情期间备受外地消费者喜爱,经常卖断货,为此他们不得不进行预售来应对。
专家声音
数字经济激活
老字号商业基因
重庆老字号协会秘书长张祥高接受商报采访表示,以前重庆的老字号品牌想“走出去”,一般通过政府组织的大型展会活动进行推介,但一年最多一两次,频次少,带出去的产品数量也有限。现在通过“触网”电商平台、拥抱新零售,不少重庆老字号企业都尝到了甜头。比如白市驿板鸭与盒马合作,永川豆豉、陈麻花、合川桃片等老字号商品上线淘宝等电商平台,它们的线上销售额已经超过了线下消费量。这些重庆老字号产品不仅销往国内,更远销韩国、日本、俄罗斯等海外国家。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互联网、新零售等数字经济更是激活了老字号的商业基因。张祥高称,不少重庆老字号品牌利用新零售模式取到了很好的成果。“未来,协会将大力支持老字号企业利用电商、直播等新方式,跟新零售平台合作,创造消费新模式,拓宽新销路。”
张祥高还透露,接下来,协会一方面将组织老字号企业走访观摩在新零售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另一方面将邀请新零售平台来给老字号企业讲课培训,帮助重庆老字号适应市场需求,重构供应链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高质量创新发展。重庆商报-上游新闻记者 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