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老师送教来了 这课上得硬是不一样

2020年06月10日08:36  来源:重庆晚报
 

探讨

武术体育曹鑫老师

听得津津有味

李英杰老师送课大学城三中

  初夏的重庆,天气格外凉爽。位于沙坪坝区陈家桥的大学城第三中学的教学楼里,初一的学生既紧张又热切地盼望着即将开始的语文课,为他们上课的,是一公里开外的重庆南渝中学初一年级语文备课组长李英杰老师。

  作为南渝中学学生眼中的“网红”老师,李英杰老师的上课以幽默、风趣、有足够的纵深度、知识拓展宽度,而深受学生的喜爱。这一次,大学城第三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在沙坪坝区第二期学区共同体学校范畴之下,享受这份送教的快乐,感受不一样的语文课。

  网红教师第一堂课 由一篇序开始讲起

  上周五,李英杰去了一趟大学城三中。这所位于陈家桥的中学,宽敞、大气的校园结构,让李老师感觉了豁然开朗,他发现这是一所有历史底蕴的学校。“我现在也教初一,我知道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打开他们探索世界的眼睛是很重要的。”于是,从这所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学校摆放的太湖石、晨曦楼、朝晖楼,再结合共同体学校即将开启的送课,洋洋洒洒写了一篇700来字的序言,作为礼物送给学生。

  “肇始天马山上,造化钟学园之灵秀;迁址梁滩河畔,日月聚明慧之精华。天马踏凌霄,树栋要津,巍巍有华第高门,出入人烟熙攘,掩不住书声琅琅……”一个周末的时光,李英杰带着对这所共同体学校的了解,写下这篇《大学城三中序》,而他的课堂,就由这篇序开始讲起。“我们每天都在这里上学,有没有知道学校的地理位置呢?知道梁滩河就在我们学校旁吗?为什么我们的教学楼要叫做朝晖楼?今天我在这里和你们相遇,相谈甚欢,今后要是在外面见到我,可不许说不认识我哦。”李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对学生亲近的开场白,一下子就打破了先前还有些紧张的气氛,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

  语文课不教写作方法

  而是教他们如何启智

  礼物收了,课也开始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如何写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是很多孩子都面临的问题,基于对这个班学生的了解,李老师挑选了四道题作为这节语文课的核心内容,最让学生内心受触动的,是以“幸福”为话题进行选材。

  “大家开始讨论吧,看哪一个材料更好,你们更喜欢。”李老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台下的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了起来。台下讨论得火热,自然逃不过李老师的“顺风耳”,“好的,那个女生,我听到你在说了,来,你来回答。”李老师的点兵式提问法,又让彼此不熟悉的师生,多了几分熟悉感。

  教写作文为什么不教方法?对于部分人的疑惑,李老师认为要用“授人以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只有他们感同身受了,才能写出至情至理的文章来。

  女老师送来武术体育课 一招一式引发学生兴趣

  侧空翻、练拳动作轻如飞腾,落地之后,静如泰山。这是送教的第二堂课——体育课的内容,上的是武术。上课的老师是南渝中学体育老师曹鑫,这位个子娇小的女孩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在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上荣获女子C组其他南拳第一名。她也用实力把女生练习的武术,用一种柔美的形式教给了大学城三中的学生。

  陈同学告诉记者,过去,他们的体育课以田径运动为主,有跑步、跳远、跳绳,久而久之,特别是女生,就对体育课产生了厌倦,上课请假时有发生。第一次感受武术课,陈同学就很有兴趣,“老师比较瘦弱,但是出拳却很有力度,对于我们女生来说,学一点武术不但能够强身健体,还能保护自己,挺好的。”

  和陈同学表现得一样,这个班的同学几乎没有人交头接耳,他们的目光全部集中在曹老师的身上,出拳、收拳、手的变化、腿型变化、下半身的稳定性,“来,大家再看一遍,然后自己琢磨琢磨?”说完,曹老师又来了一套行云流水般的拳术,看得围观的老师和同学直呼大开眼界。

  模仿的过程,也就是回忆的过程,同学们彼此回忆,又彼此纠正,这套简单的拳打下来,让孩子们开启了对体育的另一种认识。

  把课堂交给学生

  才能真正让孩子爱上学习

  两节课的送教,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课堂好活跃,娃儿喜欢,老师也不累。”“今后我们多学习学习,希望能像李英杰老师那样教学生。”……体育课上,一位大学城三中的体育老师掏出笔记本坐在一旁认真地记录着整个教学过程,她希望能在这节送教课上学到真材实料的东西,在自己今后的教学上能得以借鉴。

  面对热情的学生和老师,南渝中学副校长李先全表示:“我们送教的目的,在于彼此的沟通和学习,把彼此好的方法实现共通,最终让孩子在学习上少走弯路,顺利驶向人生的彼岸。”那么,送教的结果到底怎么样呢?2019年年初,记者采访了南开中学为青木关中学送教,结果就像电视综艺节目“变形记”中的那样,老师在“共同体”中得到观念的改变,学生在“共同体”中享受到新的教学成果,数据统计到2018年,青木关中学文化成绩实考分上重本的达到114人,数据逐年增长。

  改变命运的人,是学生自己。帮助学生发生改变的,是这群背后的“功臣”——“学区共同体”的老师们。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摄影报道

(责编:陈易、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