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进基地指导茶叶采摘。何森摄
十多口炒茶锅一字排开,随着工人们娴熟地翻炒、抖动,在一片滋滋声中,原本青翠的茶叶渐渐变干、成条形状,空气中茶香弥漫、沁人心脾。
3月25日,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青石村江南茶厂,忙碌而有序的车间内,几位穿着红马甲、正在指导工人制茶的身影引人注意,他们就是被村民亲切称为“茶专家”的科技特派员。
眼下,正是春茶上市的关键时期,“茶专家”们送来“及进雨”,助力这一片茶叶变成致富的“金叶子”。“金叶子”的根系,源自万州区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用科技的力量帮助群众鼓起“钱袋子”。
小嫩芽成致富“金叶子”
三月的青石村,花红水暖。山脚下,房屋边,漫山遍野一垄垄的茶树成排延伸,与茶树间穿梭的茶农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这些以前我们不当回事的茶树,现在成了真正的‘摇钱树’!”正在采茶的村民张朝忠说起这几年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当地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给自己一家生活带来的变化,脸上满是笑意。
青石村自古有种茶的历史。以前,村民零零星星种植了一些茶树,由于不成规模,加上管理没跟上,效益差。当地大多数村民虽然守着绿水青山,却穷得叮当响,家里的经济来源就靠几亩薄地,日子过得憋憋屈屈。
让张朝忠没想到的是,生活仿佛在一夜之间改变。近几年来,万州区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服务,50名来自福建、云南、重庆等地的“茶专家”到田间、进车间,引进优质茶苗,帮村民改造原有的茶村树冠、跟进肥培管理、指导茶叶制作。很快,青石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了1200亩优质茶园,张朝忠栽了50亩茶树,去年,销售鲜茶叶加上基地分红,进账30多万元。
“春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茶叶产业,科技特派员的‘及时雨’真是送到了我们心坎上,今年30万元的收入雷都打不脱。”张朝忠乐呵呵地说。
万州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区共成立茶叶专家大院4个,“茶专家”到田间地头做茶事、念茶经,并培训了500多名茶叶“土专家”。在科技的助力下,短短四年多时间,茶叶已发展成为万州区山地高效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全区建成生态茶叶基地5.7万亩,年毛茶产量2300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7.15亿元,小茶叶真正了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农民“点菜”专家“下厨”
近几年来,万州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对不同群体积极开展各种农业科技和生产技能培训,科技特派员“进村头、上屋头、到田头”,手把手培训、面对面指导、心贴心服务,重点围绕培育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发展新模式、探索新业态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掀起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仅去年一年,全区引进农业新品种193个,推广新技术224项,解决技术难题339个,培训农民3922人次,直接带动446户贫困户脱贫,实现1661户非贫困户增产增收。
同时,通过“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科技特派员还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便捷地传递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与销售贸易、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和业态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高效化,带动全区农业每年增收4000余万元,用科技的力量帮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涵盖“三农”全领域
据了解,万州区的科技特派员主要分为国家级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市、区级科技特派员三类,每年选派一次。以2020年为例,全区选派的“三区人才”和市级科技特派员共103人,其中正高职称有40名,副高职称也有40名。
同时,征集确定的科技特派员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种养殖业,还包括茶叶、枇杷、竹笋、中药材等名优水果和特色产业领域的科技人才,涵盖了三农全领域,并拓展到品牌包装、电商销售、项目策划、企业管理等方方面面。截至目前,万州区已选派各类科技特派员1000余名,分别与农业企业、农户结成“对子”,覆盖全区40个乡镇、街道及56个贫困村。
汽车行驶在重庆市黔江区中塘镇双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杨敏摄
重庆黔江:“挂壁公路”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黔江区加大“四好农村路”建设力度,在峡谷、沟壑、悬崖、绝壁上修建了一条条“挂壁路”“盘山路”。…【详细】
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立秋后,重庆市垫江县45万亩水稻相继成熟,稻田到处可见收割机抢收粮食的场景。…【详细】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 人民网重庆8月2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区市联袂打造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将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异地办事服务。 据了解,新上线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是为贯彻落实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