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智慧是重庆第一位“人体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见证我市人体器官捐献事业从无到有的十年

接力“生命” 她成为ICU病房外的“坏人”

2021年03月31日08:29  来源:重庆晨报网
 

米智慧和菲利普父母在纪念碑前(受访者供图)

米智慧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作,一边是死亡,一边是新生。他们被质疑、被否认,也被信任、被感激……面对生离死别,他们的内心也曾备受煎熬,时常在矛盾情感中游走,他们有很多美好的称呼,生命的“接力人”“重生摆渡者”都是人们对他们的赞誉,他们就是遗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米智慧就是其中的一员。她是重庆第一位“人体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目前我市近百名协调员之一。在有的人看来,她在做一件“残忍”的工作:劝说人们将离世至亲的器官和遗体捐出。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正是有了米智慧和其他协调员每天的工作,他们才得以从死亡边缘获得新生,从黑暗走到了光明。

  今年,是重庆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也是米智慧成为协调员的第十年。

  没有人能真正主宰生或死。然而,因为有了米智慧这一群人,死亡可以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重生。当被冠以生命的名义,这个“协调”的工作,就有了更多的含义和重量。

  敬畏生命 她退休后成了捐献协调员

  凌晨一点,我市某医院会议室,呛人的烟雾弥漫。在米智慧面前,是一位在医学上已被宣布死亡,仅靠着呼吸机和药物维持器官功能的病人的20多位家属,用疲惫、悲伤又满是怀疑的眼神盯着她,抛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你们拿这些(器官和遗体)是不是真的去救人?”“既然捐赠是无偿的,那为什么使用器官的病人还需要花费十多万几十万?”“现在捐(器官和遗体)的人多不多?”……

  她双眼红肿,略显倦容,双眼却依然发亮。无暇打开面前的保温杯,在众人质疑的眼光下,娇小的米智慧一个个问题挨着解释。

  “你劝我们捐,你自己会不会捐?”听到这个犀利的问题,米智慧不慌不忙将自己的器官捐献证、角膜捐献卡等从包里掏出,摆在桌上,“上班第一天,我就办理了志愿捐献手续。我们既然做了这个工作,自己就必须率先要做到!”她用发哑的声音轻柔但坚定地说。

  各种问题得到合理解释,家属们渐渐沉默,问题越来越少。米智慧判断得出,看这个状态,家属们的心理上已基本接受,同意捐赠八九不离十了。于是又详细介绍起捐赠流程、国家优待政策等已讲过成百上千次的问题。

  最后,直系亲属凝重地点点头,郑重地在捐赠志愿书上签了字。

  这只是米智慧工作中的一个片段。今年,是她作为重庆市红十字会捐献管理中心专职协调员的第十个年头,这个时间点也是我市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第十年。

  2010年,我国开始遗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标志着全社会进入公民志愿捐赠阶段。2012年,重庆成为第二批试点城市,开展人体器官捐献。

  此时,绝大多数人完全不了解遗体器官捐献。什么人能接手这个艰巨的任务?医院领导权衡了多人。能吃苦,有工作激情、亲和力和业务能力强,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米智慧成为最佳人选,最重要的是,她有着36年综合性手术室护士经验。

  那一年,米智慧刚从重医附一院退休,甚至都想好了去哪里旅游。但她接到这个任命时,几乎没有迟疑。

  因为她明白:没有捐献,就没有移植。有超过数以百万计的病人在生死线上挣扎,每个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有人因等不到合适的器官而死亡。

  第一天到办公室报到,她主动签下了器官和遗体捐献志愿书。“从事这项工作,要是自己不能起到表率,又怎么去说服别人!”那天是2012年7月20日。从此,55岁的米智慧有了新的身份——重庆市首位人体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

  接力“生命” 她甘愿成为ICU外的“坏人”

  医院ICU病房,一个时刻会上演生离死别的场所,是米智慧的“战场”。作为协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协调捐献”。她需要面对的,是已极度悲伤、精神受到重创的不幸家庭,却仍须上前去宣传捐献。在这里,她曾经一次又一次遭遇白眼和冷遇,甚至是威胁。

  “人都要走了,你还在说什么捐献,我们不想听!请你出去!”这样冷冰冰的拒绝,加上一个冷漠的眼神,已经算是很客气的“逐客令”。

  “滚远点!你是不想活了吗!再往前走一步,当心挨揍哈!”这样的话,米智慧也听得不少。

  最开始,得到的往往是冷冰冰的拒绝。捐赠工作刚刚起步,宣传不够,很多人对器官捐献完全不了解,以为是做黑市,买卖器官。当一大家人围着米智慧怒声斥责,遇到这种完全不给机会解释的,米智慧知道,必须保护好自己,理智地选择退却、放弃。

  但更多的时候,想到还有那么多人等着宝贵的器官,她一次次勇敢地走上前去。

  “哪怕一百次中只有一次成功呢,我也愿意付出更多的一百次……”

  也有人担心捐献签字同意后,医院会停止治疗。她说,捐献程序绝对会严格遵照捐献准则,作为协调员,也会全程监督。

  从给家属讲解捐献的相关信息,同意签字,到家属见最后一面,实施获取手术,以及告别仪式,查验、与移植单位办理交接,办理丧事、遗体火化、送骨灰,米智慧几乎全程都会在现场。这个身材娇小的女性肃穆地站立在手术室内,和其他医护工作者们,对着每一位实施了捐赠的人深深鞠躬,含泪送别。

  10年来,米智慧经历了500多次这样的过程,哪怕是在疫情严重期间,也从未间断。她说,捐献流程都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她必须见证、监督,这是对每一位捐赠者和家属负责。哪怕是缝合伤口、整理遗容,这些原本不属于她分内之事,她也义不容辞去协调。有的捐献者在捐了角膜后,为了照顾家属情绪,需要装上义眼,她也跑上跑下,如同送别自己的亲人。

  “捐献者和家属信任咱们,才做出了这样大义的决定。我们哪怕辛苦一点,也要保证每个环节不出纰漏,把好每一关,让他们放心。”

  捐与不捐 她都要坦然面对,“随缘就好”

  米智慧清楚地记得,重庆市第一例器官和遗体捐赠者叫做刘惠丽,是个乖巧又懂事的大学生。新学期报到后,突然昏迷不醒,送入医院治疗发现,孩子血小板急剧减少,引发脑出血,最终不幸辞世。

  她的父母,一对朴实的夫妻从山东赶来重庆。刘慧丽的妈妈拉着女儿的手哭喊。同样身为母亲,米智慧感同身受。她一边流着泪陪伴伤心欲绝的母亲,为她讲解捐献事宜,一边协调医院的工作。

  终于顺利完成了首例捐赠。女孩的逝去让她难过了许久,但当得知捐献出的肝脏、肾脏让3位病人重获新生,捐献的眼角膜让2人重见光明时,米智慧大哭一场,在百感交集的泪水中她释然了——这个美丽、无私的女孩并没有如风一般逝去,她像天使一样以另外一种方式,永远留驻在了人间。

  “每一位捐赠者的生命权力得到了绝对的尊重,每一次捐献,都给予了其他人生的希望和光明,每一次捐献,都让死亡化作了重生。”米智慧如此想着,心里的结打开了,十年来,她也一直向身边人传递着这样的理念,并在被拒绝时为自己打气。

  面对悲伤的家属,开展捐献协调工作,这时如何开口,是需要技巧的。米智慧第一次和患者家属交流时,通常并不会去直接谈器官捐献,避免他们过分难过。

  她首先会去了解病人和家属是否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嘘寒问暖,比如为外地来渝看病的家属找旅店,帮助处理社保、医保,让家属慢慢产生信任,放下戒备。这时就可以慢慢跟他们聊家常,切入正题。

  “协调员在工作中,换位思考和人文关怀非常重要。”米智慧的开场白往往是:“我是重庆市红十字会捐献管理中心协调员米智慧,大米的米。”声音轻柔但很有力,然后把工作挂牌和身份证亮出来:“我是全国首批优秀器官捐献协调员,从重庆第一例捐赠到现在,都是我在做。”她的营养师证、教师证也都随身带着,必要的时候可以“套近乎”。

  “这个时候,就需要’高调’一些,建立起对方家属的信任。”米智慧解释说。得到家属认可后,也不会着急着去谈器官捐献,“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都可以随时问我。”

  如果发现对方不排斥,下一步再去详细谈到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职责、捐献方式、程序、需要的资料等。

  “要慢慢地讲,不着急。”在米智慧看来,对所有家庭来说,这都会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此时,他们面临着亲人离开的巨大痛苦。“不着急,您再想想。”对于每一个接触过的患者家庭,米智慧都充满感恩。她认为,协调捐献成功,挽救了其他生命,固然好,但即便捐献不成功,也“并不遗憾,随缘就好”。

  曾经有一个案例,她跟了一周,每天守在ICU外,与家属推心置腹地交流,对方差一点就签字同意了,结果由于其中一个亲属的阻挠,最终还是没有成功,即使是这样,米智慧依然真诚地向对方表达了感谢。

  “双盲”原则 捐献领域决不能说的“秘密”

  我国的公民器官和遗体捐赠,遵守国际上通用的“双盲”原则:即保证捐赠者和被捐赠者不会认识对方。

  去年,年轻的重庆女孩沈倩去世后进行了器官和遗体捐赠。悲伤的父母向米智慧提出了一个请求:米大姐,你能告诉我们倩倩的器官移植后在哪里吗?二人朴实地说,他们绝对不是要找那个人寻求感谢,或获取什么利益。“哪怕是远远地看一眼呢,就好像是看到自己女儿一样。”

  看着夫妇俩憔悴又充满期盼的眼神,米智慧忍着眼泪,拉着他们的手解释说:“这是全世界器官捐赠的准则,我真的不能透露。但我向你们保证,倩倩妹儿所有的器官,都存活得很好。那位受捐者的年龄比倩倩更小,也就是说,你们的倩倩妹儿又变年轻了呢……”

  她继续说道:“倩倩是个孝顺的孩子,她最大心愿就是希望你们俩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她在天上看着呢,所以,你们一定要过好每一天,不要辜负倩倩妹儿的希望啊。”

  沈倩的爸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米智慧知道,他们听进去了。为了女儿,他们会勇敢地面对见不到她的每一天。

  确实,因为保密协定,连米智慧也不清楚那些受捐者的具体信息。“尽管没有看到这些人,但我知道他们的名字和大概年纪,知道捐献器官的质量。这就够了。”

  她知道,经过他们的努力协调,逝者捐献出的心脏,正在另外一个身体里有力地跳动。

  有些情谊 因为热爱生命得到传递与温暖

  米智慧的手机号码9年没有换过,并且24小时开机——里面有1000多个捐献者家属的姓名。她想着,那些善良的人们,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能第一时间找到她。同时,她也随时关注着那些家庭的情况,遇到公祭活动,也会挨着去提醒。

  有一位捐献者的父亲,多年来,每天一大早都会发来暖心的问候信息,遇到降温会叮嘱她添衣,节假日更是会送上祝福。家里发生什么事,也都会打个电话通报一声,在工地上受了伤,打工存的钱被骗了,总会想到跟“米大姐”说说。他并没有向米智慧寻求帮助,但是,在这位父亲心中,好像电话的那一头,有一个人,可以像他儿子一样,听他倾诉,让他关心。

  给米智慧发来信息的,还有大洋彼岸的外国友人。2018年,年轻的澳大利亚小伙菲利普在重庆去世后,器官分别捐赠给了五位重庆人。年迈的父母从数千里外赶来,跪在地上,紧紧抱着儿子的纪念碑,旁边有一把吉他雕塑——菲利普是个喜欢音乐,喜欢弹吉他的阳光少年。父亲彼得痛哭得身体都在抽搐,但他说,无比支持儿子的决定。他写了一封信给菲利普,虽然对方再也无法读到:“你走了,留给这个世界最珍贵的礼物是希望。五个等待已久的生命因你重获新生,我们知道你还活着,从未离开。空气中还有你的气息,你还在亲历这个精彩的世界,你就是他们。我们失去了一个菲利普,却获得了五个菲利普……”

  “菲利普是他们家的‘王子’,是最受宠爱的孩子。你看,他爸爸很帅气是吧,菲利普本人更帅呢!”米智慧拿出这一家人的照片,语气自豪得像是介绍一位家庭成员。

  虽然语言不通,但米智慧和彼得一直保持着联系,时常通过微信发来问候,通过翻译软件实现沟通。

  去年圣诞节前夕,彼得又发来信息祝米智慧圣诞和新年快乐,还特地拍了一段小视频传给她:在菲利普的卧室,挂满了那个阳光大男孩的照片,圣诞树上和树下堆放着菲利普已无法拆开的礼物……

  米智慧凝视着屏幕,一股暖流在心里流淌,她仿佛看到了两位老人踮着脚尖,把铃铛和精心挑选的礼物挂在树上的场景。

  “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不会停止。热爱生活和尊重生命的人,值得永远被敬仰。”

  拓荒生命 她却对家人充满感恩又愧疚

  米智慧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她从来不是一个脆弱的人,退休之前的36年,在手术室看多了生离死别,性格更是大气沉稳,从不会轻易掉眼泪。

  然而,自从接手了协调员这份工作,她却常常哭。

  被拒绝,甚至是被家属辱骂得多了,米智慧也会产生负面情绪。她不想把灰暗的心情带给家人,于是悄悄地喝几口酒,或者吃几片安眠药,找个角落一个人悄悄地哭一场,再回家蒙头呼呼大睡。

  不过,因病人家属的不理解而受委屈哭,还是少数。更多的时候,她是因为捐献者的大爱,内心感动而哭。有时候,她会找到心理咨询班的同学倾诉。

  哭完过后,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宣泄出去了。她又带着温和、治愈的笑容,重新出发。

  米智慧个子娇小,梳着浓密的齐刘海,头发挽成一个髻,唯一的饰品就是颜色素雅的发带。米智慧认为,要成为一名成熟的协调员需要至少4年——所有的案例,都没有可复制性,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我们作为开荒者,在器官捐献协调事业上进行铺垫、搭桥,后面的人就好做多了。”

  “做协调员就是这样,一接到电话,需要立即动身,拥有一天完整的假期都是奢侈。”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新桥医院一位患脑瘤、脑死亡的孩子的家长打电话来,他们愿意捐献孩子的器官。米智慧晚上八点接到电话时,正在热热闹闹地吃团年饭。看到一家人都眼巴巴地望着她,米智慧心里也不太好受,她知道爱人不想她走,女儿也不想她走,但还是狠狠心推门跑了出去,匆匆抛下一句:“晚上别等我回来啊!”因为连她自己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家。

  米智慧的先生是一位医学老师,她昵称为“室友”。对于家人,她充满感恩又愧疚地说,家里的一切,都是“室友”在负责打理,一直默默支持她的工作。多年来,米智慧几乎没陪先生逛过街,没有陪女儿出去吃过饭,两点一线,在家和医院之间穿梭。每次她跑出门,“室友”总是把菜热了又热,在家默默等她回来。“室友”说,为“小米籽”所做的事情感到骄傲!

  苦乐参半 工作因为生命而更有分量

  沈倩的父母按照女儿的心愿进行捐献后,回到农村老家,有人很不解:“你们把女儿身体都捐出去了,不知道要卖多少钱!”老人强忍内心的悲痛,将人体器官捐献的意义普及给村里的人,“堵”住了这些谣传。

  十年来,米智慧经手的捐赠者有500多例,年纪最大的72岁,最小的婴儿仅在人世间停留了33个小时,来自青木关。

  在璧山西郊福寿园,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器官和遗体捐赠者纪念碑,上面的名字正逐年增多,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关于告别和重生的故事。这些故事,米智慧大部分都亲眼见证过。她说,这是一个苦乐参半的工作:不得不直面捐献者离开的痛苦,但同时,又能感受到受捐者重生的喜悦。

  从2013年开始,每年3月31日被确定为我国遗体和器官捐赠者公祭日,活着的人,向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致敬。重庆定在4月1日。无论刮风下雨,米智慧都会前往祭扫。在青山绿水间,她总会默默地跟碑上的这些熟悉的名字说着话。

  有人说,生与死之间是一条河,如米智慧这样的协调员就像是摆渡人,超越了传统生死的观念,在河当中摇着船,不停来来回回。十年了,米智慧没有停歇,她继续完成更多有尊严的生命接力。

  “今年,是重庆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第十年,有很多像米老师这样的人在默默付出。”重庆市遗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周学跃介绍,“遗体器官捐献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公益事业,人体器官捐献者是一群值得尊重、敬仰的人,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缅怀。”他说,重庆百万人捐赠率已由2016年的2.4人提升到4人,尤其是《重庆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条例》颁布实施以来,重庆人体器官捐献连续3年突破百例并逐年增加。

  截至2021年3月30日,我市登记器官捐献志愿者53830人,实现捐献684例,挽救1896名器官衰竭患者生命;登记遗体捐献志愿者18067人,实现捐献3168例;登记眼角膜捐献志愿者13593例,实现捐献2648例,让3645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责编:陈易、张祎)

本网专稿

汽车行驶在重庆市黔江区中塘镇双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杨敏摄汽车行驶在重庆市黔江区中塘镇双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杨敏摄 重庆黔江:“挂壁公路”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黔江区加大“四好农村路”建设力度,在峡谷、沟壑、悬崖、绝壁上修建了一条条“挂壁路”“盘山路”。…【详细】

原创

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立秋后,重庆市垫江县45万亩水稻相继成熟,稻田到处可见收割机抢收粮食的场景。…【详细】

原创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  人民网重庆8月2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区市联袂打造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将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异地办事服务。 据了解,新上线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是为贯彻落实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详细】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