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隻爭朝夕加油干 聚力攻堅奔小康

2020年01月21日08:23  來源:重慶日報
 

  創新實踐“五個+”精准扶貧模式,變輸血為造血

  武隆 隻爭朝夕加油干 聚力攻堅奔小康

林海人家

高山蔬菜基地

武隆苕粉

  深冬時節的武隆大地,處處生機勃勃。山鄉巨變,日新月異。脫貧攻堅力促跨越發展的浪潮回蕩千山萬壑。

  近年來,武隆區始終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盡銳出戰,苦干實干,奮力向貧困發起猛攻,以生態、旅游、產業、電商、金融“五個+”精准扶貧新模式,闖出了武隆特色的脫貧攻堅新路徑。

  自全區脫貧“摘帽”以來,武隆始終堅持“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要求,做到“四個不摘”,著力鞏固脫貧成果,貧困發生率降至0.03%。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武隆如何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堅持目標不變、靶心不散、頻道不換、力量不減,強化擔當、頑強奮戰,堅決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完成。”武隆區委書記黃宗華在2020年全區經濟工作會上,向全區干部群眾發出動員令。

  決戰貧困,隻爭朝夕。武隆正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定力,“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信心,“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干勁,奮力與全國人民一道昂首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點綠成金”

  激活綠色動能美山川富百姓

  隆冬時節,武隆火爐鎮筏子村的脆桃基地裡,村民們正三五成群忙碌著給桃樹修枝整形,很快這裡又會呈現春天桃花灼灼,盛夏脆桃飄香的盛景。

  筏子村屬於喀斯特地貌,全村8000多畝耕地,最嚴重時近50%為石漠化土地。昔日,村民們在石頭縫裡種糧,看天吃飯,收入甚微。

  當地村民申建忠改荒山坡為種植地,培育出口感香甜、肉厚多汁的“仙女脆桃”。在火爐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筏子村脆桃產業快速發展,通過不斷擴大種植規模,改進種植技術,還申請注冊了“火爐脆桃”地理標識,帶動筏子村90%的農戶種植脆桃脫貧致富。目前,火爐鎮種植面積達1萬余畝,投產4000余畝,年產量達1600多萬斤,1200余戶村民種植脆桃,實現年戶均增收4萬元以上。

  “石山上長出‘搖錢樹’,綠起來的荒山就是我們的‘金山銀山’。”筏子村沙壩組已脫貧村民呂代均欣喜地說,去年,他種植的40畝脆桃收入6萬元。

  綠色生態產業的“點綠成金”,讓老百姓的脫貧致富路越走越寬,這只是武隆“生態+精准扶貧”的一個生動縮影。

  通過打好“生態牌”、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等方式,武隆啟動實施生態修復攻堅行動持續引導貧困村和貧困農戶通過實施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態工程,發展特色林果、高山茶葉、中藥材等長效產業項目。

  此外,武隆還結合全區旅游業發展,整合最美鄉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等各類項目資源,加速鄉村蝶變發展,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因勢利導

  多元化產業點燃致富新引擎

  冬日清晨,后坪鄉的茶葉基地薄霧繚繞,層層茶帶疊翠連綿起伏,茶農們忙碌著給茶樹施肥、除草,歡聲笑語回蕩山間。

  “茶園就是‘綠色銀行’,種茶就是在地裡‘掘寶’!”中嶺村的建卡貧困戶趙本祥笑著說,他家流轉了4畝地給合作社種茶,土地流轉費加上夫妻倆在基地的務工收入和分紅,去年掙了3.6萬元。

  “后坪鄉平均海拔1200米,種茶歷史悠久。由於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茶山漸漸荒廢。”武隆區洪山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偉成說,2006年,他在后坪鄉流轉了1500畝地,種植“金牡丹”“福鼎大白”等品種的高山茶葉,以“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村民以土地入股,可獲得租金、務工費、分紅3份收入,目前已帶動70多戶村民,年戶均增收3000余元。

  一片茶葉托起百姓脫貧增收夢。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和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的帶動下,后坪鄉的茶葉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種植2000余畝,投產500畝,干茶年產量1萬余斤,收入200萬元,已帶動農戶200余人(含貧困人口30余人)人均增收1000多元。

  產業扶貧是實現精准脫貧的根本之策。武隆以鞏固精准脫貧成果為重點,堅持“2+6+N”農業產業發展思路(即做靚武隆高山蔬菜、高山茶葉特色優勢品牌產業,扶優做強生態畜牧、生態漁業、特色水果等6大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適度規模、集中連片發展烤煙等區域傳統產業)和注重三產融合發展,出台一系列產業精准扶貧政策,重點實施以“項目覆蓋、主體帶動、技能培訓”為重點的產業精准扶貧行動。

  以旅促農

  鄉村好風景帶來增收“好錢景”

  青山連綿,綠水相映,屋舍儼然……走進武隆區趙家鄉,一幅旖旎的山水畫卷徐徐展開,步步皆景令人陶醉。

  “感謝黨的好政策,如今靠吃‘旅游飯’,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了!”村民肖成余談到現在的幸福生活笑容可掬。

  2014年,肖成余因學致貧被納入建卡貧困戶,隨后,政府補貼對他家房屋進行升級改造,並以每張床500元的補貼,幫助他辦起了餐飲、住宿一體的農家樂,鄉裡還拿出3000元修建了院前花台,去年7月,肖成余農家樂開張生意十分火爆,僅2個月時間,就收入6萬元。

  把美麗風景變為“美麗經濟”這是一個生動鏡頭。在武隆,吃上“旅游飯”的有10萬村民,鄉村旅游直接或間接從業人員達3萬余人,近萬名涉旅貧困群眾人均年收入達1萬元。

  按照“農旅融合、文旅互促、商旅聯動、全域發展”的思路,武隆制定出台了《關於加快鄉村旅游發展的意見》,重點圍繞旅游景區周邊、旅游環道沿線、鄉村旅游示范村(點)等區域,通過全路徑規劃、全社會參與、全產業融合,探索出廊道帶動、集鎮帶動、景區帶動、專業合作社帶動四種“旅游+精准扶貧”增收模式,融合打造以“避暑養生、觀光體驗、休閑度假、科普教育”等為主要功能的旅游扶貧示范線路和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村(點),積極培育以旅游接待、配套服務、休閑農業、旅游商品等新興業態,帶動貧困區域和貧困群眾實現穩定增收和脫貧致富。

  在武隆,鄉村如斯美麗,生活如斯美好。美麗風景與美好生活,正詩意相連。

  山貨“觸網”

  農產品進城駛入脫貧快車道

  臨近春節,武隆區和順鎮海螺村村民張永紅收到年貨訂單不斷,忙得不可開交。

  一個失去行走能力的殘疾人,不僅自力更生過上了好日子,還帶動近3000戶農戶銷售農產品,年銷售額超1100萬元,張永紅不斷書寫著“勵志傳奇”。

  2005年,一次意外受傷,張永紅脊椎粉碎性骨折導致下半身癱瘓,僅靠低保度日,2012年,還是網絡“小白”的他開始在微博上賣土貨,為自己籌錢治病。

  張永紅的銷售“規矩”是:隻要顧客說不好吃,就無條件退款。正是土特產的地道品質,“回頭客”越來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2015年,武隆區開始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張永紅在政府和相關部門支持下,成立“重慶市武隆區傳宏土特產品有限公司”,先后注冊了“隆咚鏘農品”等特色品牌,通過電商渠道幫助周邊老百姓讓白芨、沙參、羊肚菌等山貨進城。

  如今,武隆越來越多的農產品正搭乘電商扶貧“快車”,跑出脫貧致富“加速度”。武隆圍繞“一館、一園、兩中心、186個網點”的發展布局,建成“尋味武隆”仙女山O2O體驗館的“一館”、武隆區電商產業孵化園的“一園”、區級電商運營中心和過渡性物流分撥中心的“兩中心”項目及186個鎮村級電商服務網點,其中貧困村電商服務網點75個。

  武隆招引和培育較大型電商企業13家、網商8140家,打造電商示范點20個。以農產品為重點、整合全區107個農產品品牌4270個單品,成功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尋味武隆”﹔以“尋味武隆”作為母品牌,建立“1+12+N”品牌矩陣(即1個區域母品牌+12款地域拳頭產品品牌+N個企業和產品品牌)。

  此外,武隆還深化消費扶貧,先后參加、舉辦“重慶電商扶貧愛心購活動”等活動助力脫貧攻堅。

  信貸撬動

  引“金融活水”澆灌“扶貧之花”

  “多虧了金融扶貧小額信貸,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幫我解決了資金困難。”左世琴高興地說,上個月,她養的10多頭生豬出欄賣了近5萬元,幾年后,等山上的10多畝油茶投產,一年收入8萬元沒問題。

  左世琴的丈夫去世多年,為養育兩個孩子,供他們上學,生活的重擔曾壓得她喘不過氣來。2018年,左世琴通過武隆區互助合作扶貧總會火爐分會獲得“5萬元以下,3年以內,免抵押、免擔保,基准利率放貸,財政貼息”扶貧小額信貸5萬元,用於養殖生豬50頭,享受財政貸款貼息1570.83元,當年生豬銷售收入達到12萬元,2019年她又續貸5萬元,繼續發展生豬養殖和新種植油茶等產業。

  在武隆,像左世琴一樣享受金融扶貧打了漂亮“翻身仗”的貧困群眾不勝枚舉。

  武隆健全“政銀共管,多方協力、共同參與、合力扶貧”工作體制,建立區、鄉、村三級聯動平台,建立風險補償金1854萬元,探索“村支兩委推薦、鄉鎮初審、區扶貧辦審定、商業銀行承辦”的審核體系,金融機構與鄉鎮政府、村支兩委共建金融扶貧服務站,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村支兩委和幫扶責任人作為助貸員,參與扶貧小額貸款工作,建立“綠色通道”,堅持信貸原則,嚴格把關准入條件,實行扶貧貸款3天限時辦結,加強貸后監管指導,確保貸款用於生產經營和發展特色產業,提高建檔貧困戶金融服務可獲得性和滿意度。

  同時,創新探索互助扶貧模式,武隆按照“區級總會+鄉鎮分會+村級中心+社級小組”的組織架構,建成區級互助扶貧總會1個,組建鄉鎮分會6個,推行“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戶”金融互助扶貧模式,共同破解貧困人口借款難、脫貧難、發展難的問題。

  張亞飛 劉茂嬌 藍倩 圖片由武隆區委宣傳部提供

  數讀》》

  脫貧攻堅的“武隆答卷”

  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各類產業扶貧資金4.7億元﹔累計培育專業合作社1003家。

  貧困人口2019年脫貧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7元,是2014年建檔時的2215元的452%。

  2019年,鄉村旅游接待戶達到4000余戶,全年鄉村旅游接待游客1000萬人次,綜合收入20億元。

  2019年,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48.6億元,同比增長18%,網絡零售額實現38.92億元,同比增長38%。

  2019年,全區扶貧小額信貸累計貸款金額2.24億元,惠及建檔貧困戶4985戶、惠及貧困人口1.6萬余人,貧困戶獲貸率37.3%。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