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中國西部消費扶貧中心,市民正在選購內蒙古特色產品。當日,中國西部消費扶貧中心內蒙古館開館儀式暨內蒙古消費扶貧周活動在此舉行。記者 龍帆 實習生 何佩玙 攝/視覺重慶
2020年11月14日,江北區漁人灣碼頭中國西部消費扶貧中心,銷售人員現場展示秀山土家織錦技藝,吸引市民前來觀看。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原生態鮮榨沙棘汁、牦牛牛肉干、藜麥米、羊奶粉……在充滿草原風情的蒙古包裡,琳琅滿目的內蒙古土特產讓人應接不暇。1月7日,在位於江北區北濱路的中國西部消費扶貧中心(以下簡稱消費扶貧館),內蒙古消費扶貧周拉開帷幕。
正是備年貨之時,來自塞北高原的扶貧產品受到市民的追捧,現場詢問聲、掃碼下單聲不絕於耳。
這是消費扶貧館在近期舉行的第二個西部省市扶貧周。不到一個月前,西藏昌都消費扶貧周在渝舉行,7天時間實現銷售額40余萬元,藏紅花、青稞餅干、藏香豬等西藏特產,一時間成為了山城市民的“心頭好”。此前,奉節、黔江、渝北等消費扶貧周陸續在這裡開展,活動之頻繁、產品之豐富,為全市消費扶貧注入了新活力。
消費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消費扶貧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砝碼”。重慶消費扶貧,如何將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又如何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暢通內循環助力消費扶貧
年關將至,在炕房裡從早忙到晚的巫山縣雙龍鎮水田村脫貧戶王洪安,臉上被炕臘肉的煙熏得愈發紅潤。
農歷小寒這天傍晚,他拎著一塊剛熏好的臘肉,從炕房裡走出來,一臉興奮。臘肉上的油還在冒著泡、熱氣騰騰,香味扑鼻,讓人垂涎欲滴。
“幾年前我就栽在養豬上。”他回憶,那時候也養豬,但對銷路沒有把握,成天提心吊膽。
同樣是養豬,為啥王洪安這次就安心了呢?“公司幫忙墊付了仔豬的部分費用,還在我家修一個炕房,隻要把豬養出來,做成臘肉不愁沒銷路。”王洪安口中的“公司”,是與其簽訂扶貧合作協議的重慶楚鄉原農產品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去年以來,該公司將貧困戶的臘肉、大米、水果等農副產品挂網進行售賣,直接帶動了近200戶農戶受益。
和王洪安一樣,在重慶有越來越多的貧困戶正日益感受到消費扶貧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消費貧困地區的產品和服務,不僅是促進貧困地區的生產與供給,也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舉措之一。”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擴大內需過程中,既要不斷促進消費回補,又要激發消費潛力,拓展新的消費增長空間。
從這個意義上看,推動實施消費扶貧,一方面是讓貧困群眾通過消費扶貧勞有所獲、增收脫貧﹔另一方面,也要讓參與消費扶貧的消費者從物美價優的扶貧產品中得到更好的消費體驗,把“消費”這個市場行為與“扶貧”公益行為有機地結合起來,打造成為鞏固脫貧成果、接續鄉村振興、促進地區協作共贏的新引擎。
正因為如此,中央高度重視消費扶貧工作,將消費扶貧有關指標納入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定點扶貧考核,不斷完善消費扶貧政策體系,創新消費扶貧方式,定向採購、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等新模式不斷涌現。
而重慶,一方面與山東省、中央國家機關對接消費扶貧工作,另一方面大力推進“三專一平台”(消費扶貧專櫃、專館、專區以及消費扶貧線上平台)建設。
去年10月最后一天,隨著消費扶貧館正式開館,標志著重慶“三專一平台”建設的完成。
契合新零售形態的新消費
1月10日,楊家坪步行街,市民張小林來到一台消費扶貧智能專櫃前,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后拉開櫃門,取出一瓶飲料和一袋零食,關上櫃門后,手機立即自動支付費用。
消費扶貧智能專櫃和普通家用雙開門冰箱大小相差不大。記者隨意掃碼打開其中一台專櫃,發現裡面50%以上都是扶貧產品,既有重慶本地的,也有市外的,如城口九重山礦泉水、西藏青稞麻花、湖北小米鍋巴等。消費扶貧專櫃與場景化購物相結合,在不同消費場景中擺放不同產品。
這是消費扶貧終端的一個應用場景——消費扶貧專櫃、專區、專館以及消費扶貧線上平台一起,構成了我市消費扶貧的“三專一平台”。
“扶貧產品大多產自生態環境良好的山區,符合人們對綠色健康食品的消費需求,是擴大內需的方向之一。”該負責人坦言,如何在擴大內需的框架裡,緊跟市場需求,培育消費熱點,提升消費熱度,是消費扶貧成敗的關鍵。
“我們要通過加大消費終端的布局密度,讓市民隨處、隨時都能買到扶貧產品,培育他們的消費習慣。”上述負責人表示,但以何種形式布局消費終端,還必須反復考察。
疫情期間,以智能貨櫃為代表的新零售業態,依托先進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支付等技術,承擔起抗疫基礎設施的作用。無感支付即拿即走的消費體驗,既滿足了抗疫防疫的需要,又以新的消費模式和消費場景,推動“無接觸經濟”的消費升級,從而實現了快速增長。
我市瞄准這個契機,從去年5月開始在各大商圈、火車站、飛機場、政府機關大樓裡投放消費扶貧智能專櫃,截至目前已簽約10500台、投放1717台。
專區方面,我市積極與烹飪、火鍋等行業協會和重百、永輝、蘇寧以及京東、拼多多等平台對接,設立線上線下專區333個。
專館則是數個專區的集合。北濱路的消費扶貧館匯集了天南海北的優質扶貧產品,目前,11個西部省區和重慶33個有扶貧開發任務的區縣均在這裡布置了自己的展館,館內的扶貧產品已超過5000種,線上產品則超過1.7萬種,覆蓋面十分廣泛。
消費扶貧館的活動也非常豐富。除本地貧困區縣的消費扶貧周外,還會聯動西部省區市舉辦扶貧周,直播帶貨、鄉村旅游推介、名優果品發布等活動更是常態化開展,營造了氛圍,聚攏了人氣。
“重慶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就應該牢固樹立‘直轄意識’、‘直轄擔當’,應建設消費扶貧中心,打造中國西部消費扶貧的‘橋頭堡’。”市扶貧辦產業處處長盧賢煒表示,正因為如此,我市將扶貧館設立在“兩江四岸”的北濱路,為的就是更直觀向市民展示扶貧產品﹔同時,通過不定期消費扶貧周活動,持續擴大消費扶貧的影響力。邀請西部兄弟省市前來設立分館,用意則是打造扶貧產品展銷博覽交易會。
這樣的安排很快有了收效:數據顯示,重慶市消費扶貧館開館以來,已實現線上銷售2億元、線下銷售2000萬元。
將成為銜接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在盧賢煒看來,消費扶貧是產業扶貧的“下半篇文章”,也將成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銜接的重要“抓手”。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我市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已累計投入近200億元,發展了以300萬畝柑橘、158萬畝榨菜、130萬畝花椒、82萬畝油茶等為代表的扶貧特色產業188個品種,實現產業到戶46.7萬戶、貧困戶覆蓋率達90%。
隨著這些扶貧產業進入豐產期、盛產期,扶貧產品“賣得出、賣得好、賣得快”的壓力越來越大。而消費扶貧行動能迅速拓寬銷售渠道,讓扶貧產業對接大市場,推動貧困群眾將“產品變商品”,把“收成變收入”。
“從小的方面說,這是要解決農產品賣難,助農增收﹔從大的方面來講,這也是暢通內循環、擴大內需的需要。”他說,消費扶貧不是“直接給錢”,而是“買賣多贏”,“農民、生產方、流通方、消費者都能從中得益。”
一些人已借此嘗到了甜頭。
奉節縣安坪鎮天鵝村一組脫貧戶胡等華沒有想到,還沒到臍橙銷售的高峰,自家的臍橙就被訂購一空,而購買者來自天南海北。
去年12月以來,奉節在山東、北京等地連續舉辦消費扶貧活動,萬噸奉節臍橙被運進上述地區,豐富了市民的“果盤子”。而老胡的臍橙果,就在其中某一輛北上南下的貨車上。
買扶貧產品是消費扶貧,到貧困地區去消費,同樣是消費扶貧。元旦期間,位於金佛山北坡的三泉鎮窯灣村,村民陳維容忙得是昏天黑地,前來賞雪、觀光的游客,幾乎把她家裡的門檻都踩破了。“順帶賣了些臘肉、土雞蛋等土特產,每輛車的后備箱裝得滿滿的。”一游客說。
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全市的消費扶貧大戲,剛剛啟幕。
本報首席記者 顏安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