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國家高新區 攝/彭剛
寒冬時節,暖陽撒在西部職教基地,滿是青春活力的身影﹔任意走進其中一座院校,莘莘學子們陶醉在求學求知的寶庫,吮吸知識的營養﹔百度智能駕駛車平穩地行駛在永川城區街頭,預示著智能駕駛的時代正在來臨。如今的永川,處處讓人感受到科技創新帶來的活力,一副科教文化創新示范區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十三五”以來,永川區科技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功創建國家高新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三大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以點帶面、創新機制、順勢而為、彰顯特色,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創新主體,不斷加強科技平台建設,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可以說,科技創新已成為永川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和不竭動力。
謀方向
擰開科技創新總開關
歷史的關鍵節點上,總是激蕩著思想的偉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創新強則國運昌,創新弱則國運殆。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打造發展的新引擎。創新已成為解決發展問題的總開關。
將目光投向西部。今年1月,黨中央提出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從”兩中心兩地“的定位可以看出,科技創新已經在高質量發展中處於核心位置。
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的節點城市,永川如何在科技創新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區委、區政府對此有清晰的認知,也有把握甚至創造機遇的決心、信心和舉措。
“一是要理清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邏輯。”永川區委書記滕宏偉指出,遵循科技創新規律,破除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創新要素優化配置,以創新型經濟結構為基礎才能推動高質量發展,因此,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創新發展是永川培育發展新動力、構建產業新體系、拓展發展新空間的必由之路。
二是要堅持問題導向,摸清永川科技創新家底。永川區區長張果說,“三線建設”時期為永川打造了很好的科技底子,曾誕生了中國第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近年來永川成功創建三大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這些都是永川的優勢所在。
三是要發揮永川自身優勢,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從產業看,永川有五大百億級主導產業,對科技創新有較大的需求。基於永川科技和產業實際,該區將科技創新的著力點放在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目前,除國內科技合作外,永川與俄羅斯、新加坡、德國均有較好的合作關系。
因此,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重大機遇中,永川將自己定位於區域創新中心,打造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依托永川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資源稟賦,生態宜居的自然條件,吸引一大批科技人才到永川創新創業,與永川企業搞聯合研發,轉化重大科技成果,以此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培育新興產業。
找動力
構建科技創新新窪地
思路既定,路在何方?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要抓好頂層設計和任務落實。”為此,永川區反復調研、討論后決定,通過整合各類科技要素資源,引導推動市場基因的加速融合,推動科技革命形成工業革命。
首先,建設科技生態城,查漏補齊永川科技成果轉化基礎設施短板。2020年以來,新基建開啟了中國的創新驅動和經濟轉型升級的新紀元。永川區審時度勢,決定建設面積30平方公裡的永川科技生態城,以此彌補永川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海量的研發投入及完善的創投基金上的不足,使創新從研發走向產業化,真正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按照規劃,科技生態城將成為永川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的核心載體,是永川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的現實呈現。
其次,構建龍頭企業+產業技術研究院+中試基地+技術轉移轉化機構+應用場景+創投基金“六位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
第三,以高質量招商帶動科技資源的加速聚集。有了完善的科技基礎設施,還要招商引進高端的科技資源要素。永川將引進高端科技資源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重點對接國內外理工大學建設汽車產業技術研究院、智能裝備產業技術研究院、大數據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醫療健康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同時,大力引進科技創新型企業,重點承接產業轉移,注重高成長企業引進。
此外,提前謀劃,科學編制永川區科技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初步提出“一三五”發展思路,即以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創新中心為目標,著力打造協同創新先行區、成果轉化示范區、創新生態樣板區,實施創新賦能產業升級、創新主體培育、科技成果轉化、區域協同創新、創新生態營造五大工程,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
劃重點
打造科技創新強磁場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裡馬競相奔騰。科技創新的發展離不開載體,離不開企業,離不開人才。
近年來,永川區尊重科研規律和市場規律,在權力上做減法,服務上做加法,同時加強監督,把握焦點問題,激活了創新創業的原動力。
一方面,永川實施“百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對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進行重點培育,推動其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今年來該區65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專家評審,通過率達86%,總數有望突破160家,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100家目標任務。全年新增科技型企業237家,總數達到719家。新增OTC科創板挂牌14家,總數達到25家。研發投入佔比預計將達2.5%,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是11.01件,研發重慶市重點新產品16項。
另一方面,大力建設科技研發平台。圍繞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永川區建成市級以上科技平台91個。西部首個自動駕駛開放測試與示范基地在永川建成運營,投用西部首條自動駕駛公交線,百度Apollo與金龍客車合作的L4級自動駕駛巴士全球首發,百度無人駕駛成功獲批重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十大應用場景﹔重慶大數據產業人才公共服務平台投入運營﹔西南大學生物技術產業研究院完成二期建設,渝西老年病臨床醫學中心落戶永川,華為(永川)聯合技術創新中心、重慶·中關村智酷人才創新實踐中心正式揭牌﹔落地滬渝鏈數據研究院(重慶)有限公司、重慶永雄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等項目﹔紅江機械獲評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中鐵二十一局五公司等4家企業獲批市級企業技術中心﹔豆豉產業研究院和食用菌產業研究院分別與江南大學、西南大學開展合作,解決產業關鍵技術問題﹔吉之匯建設“數字農品”,打造農業大數據中心。近兩年獲重慶市科學技術獎21項,其中一等獎5項。
同時,永川還不失時機地出台了“永川英才”計劃,落實創新人才分類評價機制,建立科技人才庫,鼓勵科技人員創業,探索科技研究、高等院校和企業創新人才協同培養機制。10位優秀人才成功入選2020年重慶英才計劃,累計入選21位。
2017年,預見了永川發展勢頭和看重永川區位優勢的高坤旭,緊跟國內顯示器件龍頭企業京東方腳步,來到了永川。2017年4月10日,在他的帶領下,重慶永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經過兩年培育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立足重慶,輻射西南,成為長信科技減薄事業群主要生產基地之一。目前,永信科技主要配套面板廠產品精加工,重慶京東方和成都京東方、眉山信利光電等都是由永信科技佔據絕對份額的主導配套。
2020年12月5日,永川吉之匯國際農貿物流城工作人員,在供應鏈BI大數據屏幕前了解當日各地行情。永川吉之匯國際農貿物流城原本是一家從事農產品交易的大型市場,但在科技局的指導下,吉之匯開始向數字端發力,依托“吉之匯農貿骨架網+供應鏈全網直供平台”兩大載體,建成“天(衛星遙感)空(無人機)基(傳感器)”一體化數字生產基地,構建“一心多倉多點”(區域性分撥中心、產地雲倉和發貨點)的供應端體系,打造吉之匯農產品供應鏈生態。“立足重慶、面向西部”的農產品全網營銷供應鏈平台正在形成,2020年交易額突破100億元。
如今,永川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進一步提升,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的創新領軍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新型研發機構大量涌現,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強生態
點燃科技創新助推器
科技生態、金融服務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
去年5月8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通報,對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勵。其中,永川區因在推動“雙創”政策落地、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強融通創新、扶持“雙創”支撐平台、構建“雙創”發展生態、打造“雙創”升級版等方面大膽探索、勇於嘗試、成效明顯,受到通報表揚。去年國家雙創示范基地評估視頻答辯會獲專家肯定,表揚率先建立容錯糾錯機制、開展知識價值信用融資、實施產教融合發展“三個首創”。
近年來,永川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整合高新區、科技局、發展改革委、人力社保等部門力量,發揮永川國家高新區、永川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兩大“國字號”平台優勢,出台“創新30條”“智能裝備17條”“大數據發展20條”“職教24條”等多項政策,建成市級以上孵化平台26個,“抗ED及肺動脈高壓”一類新藥獲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成功舉辦2019年重慶永川國際科技成果對接會暨“創之星”中美創新創業項目路演,成功舉辦2020年創新星物種·永創匯新智慧城市創新創業大賽(西南賽區),網上直播吸引27萬余人次關注。成功打造“周有培訓、月有沙龍、季有大賽、年有節會”的“永創匯”雙創品牌,初步形成“產業+科技+職教+金融”創新創業形態,持續釋放創新創業活力。
就在前幾天,一場旨在幫助年輕人創業打通“任督二脈”的創客沙龍在永川舉行,大學生創業原動力、文創產業發展動態分析、優質項目商業模式分析、項目路演,讓許多創客尤其是大學生受益匪淺。
而在科技金融支撐上,永川加快推進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改革,全區科技型企業獲得授信總額度21.9億元,新增125家科技型企業獲得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授信額度2.72億元,累計271家企業獲得貸款5.36億元,有效緩解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
基金支持的企業之一,重慶德為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是從事通信設備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2018年,我們獲得了240萬元知識價值信用貸款。”公司負責人孫雯雯介紹,獲得這筆信貸資金后,在引進高級技術人才、壯大技術研發隊伍上更加游刃有余,激發了創新活力。
重慶永友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樊磊感同身受:“知識價值信用貸款讓我們從‘不敢投入’變為‘大膽投入’,我們將其中的70%作為研發創新費用,對研發結果進行轉化產出,今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截至10月底,公司的營業收入達到了200萬元,實現利潤總額40萬元。預計未來3年,公司年度主營收入可以超過1000萬元,跨入新的發展階段。”
“新的一年,我們將高質量完成《永川區“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編制,加快完善《永川區雙創升級發展實施方案》、《永川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升級實施方案》,強化科技招商,打造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力爭全年新培育科技型企業100家、高新技術企業20家。”永川區科技局黨組書記楊本森表示,將牽住科技“牛鼻子”,播撒創新發展種子,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賀娜 王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