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道名片:黛湖步道總長約3公裡,是縉雲山自然登山步道的組成部分,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環湖區域、原大罕宮區域以及原雲登酒店區域。環湖區域主要是沿著湖岸線展開,有2公裡長,其中人行步道1.5公裡,濱水棧道200米,小微濕地汀步300米。原大罕宮區域打造有林下濕地,其中濕地汀步300米。原雲登酒店區域現已作為林被恢復區域,后期修建生態展示博物館及功能配套設施,其中功能性人行步道400米,車行道300米。項目於2019年10月開工,2020年7月竣工。(北碚區建委供圖)
一邊是蒼翠的山林,一邊是碧綠的湖水,山與水的交界處,有一條蜿蜒的小路,路上落滿鬆針,踩在上面不僅柔軟,還能聞到一股鬆香的味道……這樣一條鬆林小道,位於北碚縉雲山黛湖景區。
1月28日上午,冬日裡難得的暖陽,未能蒸發掉縉雲山林間的晨霧。記者驅車上山,越往上走,霧越濃厚,向空氣中伸手抓一把,手心裡有濕漉漉的感覺。沿著盤山公路從山腳上行約15分鐘,就見到一汪湖水。
這裡就是著名的黛湖。湖面約10余畝,步道環湖而建。其中,湖水壩一側的路面,由實木鋪就﹔公路一側的路面,是彩色瀝青路﹔靠山的一段,則如前所述,泥石路面上落滿了鬆針。
和其他兩種材質路面比較,鬆林小道的步行體驗可謂別具一格:小道一側陡峭的林間地面上,同樣是厚厚的鬆針,讓鬆林小道和整個山林融為一體、難分彼此,行走其間,仿佛在森林中穿越﹔道路另一側,近看能發現水底的藻類植物,遠看則一片波光粼粼﹔走在鬆林小道上,腳下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
當天並非節假日,但來黛湖景區“打卡”的游客不少,有的甚至是奔著鬆針小道而來。來自南岸區的孫大媽夫婦帶著孫女,在這條落滿鬆針的小道上小心翼翼地踱步,時而停下來環顧四周,再深吸一口山野的空氣。“這種生態步道的確非常美,值得細細體會。我們是到北碚做客,聽朋友說起這條小道,專門上山來體驗的。”孫大媽說。
美麗的景色,吸引了不少游客照相留影。來自新牌坊的游客李女士一身運動服,在鬆針小道上作奔跑狀,一旁的男友“咔嚓”“咔嚓”不停按動快門,用專業相機定格她的跑姿。“在這樣的環境裡跑步,太舒服了!發個朋友圈,給大伙兒推薦。”李女士說。
記者注意到,步道旁還有清澈的泉水流淌。在鬆林小道靠山一側,不時能看到泉水或從地下冒出匯聚成水凼,或從高處落下形成小溪流,再注入黛湖。有人拎著大大小小的水桶,或自駕或搭乘公交車前來取水。背負數隻水桶健步行走在鬆林小道上的身影,成為黛湖充滿煙火氣的一景。
黛湖步道是縉雲山整治的成果。北碚區建委人士介紹,2018年前,黛湖周邊有不少農家樂,串起這些農家樂的是直接由混凝土硬化的步道,與整個湖光山色格格不入。在整治過程中,北碚區還原了步道環湖的本來價值,不僅用新的建筑材質重建了高標准的環湖步道,還專門設計了上述鬆林小道。
據悉,縉雲山整治中誕生的步道,除了黛湖步道,還有30多公裡的環山步道、約5公裡登山步道,以及在建的約3公裡峽江步道。后者位於嘉陵江縉雲山一段,在懸崖峭壁上用鋼管搭建而成,路面由玻璃鋪就。這種玻璃棧道,將帶給游客驚心動魄的步行體驗。
打卡攻略
1、自駕:渝武高速公路→縉雲山出口下道→雲開路→渝南路→北碚縉雲山國家森林公園方向→黛湖。
2、乘車:北碚→520路公交車→縉雲山(黛湖下車)。
本報記者 吳剛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