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采摘藤茶
“七山一水两分田”是武陵山腹地的黔江的耕地现状。这种喀斯特地貌的土地产出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加之近年来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大片坡耕地成了荒山。土地闲置了不但无收成,石漠化也日趋严重。
针对这一现状,黔江近年来大力发展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利用闲置地、石漠化耕地发展经果林,开展林下养殖,建山坪塘蓄水保水并同时发展水产业,把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荒山变绿富起来
5月25日,中塘镇胜利村九组油茶基地,20余位村民正头顶烈日锄草。
“种上油茶后不仅荒山绿了,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还有收入!”看到油茶挂满了果实,曾经的建卡贫困户、残疾村民王辉高兴地说。
王辉家中土地多为坡耕地。由于缺乏劳力,耕地几乎都被闲置。不但没有收成,每逢下暴雨,泥土还大量流失。2016年,他把家里的荒山、撂荒地共计13亩土地入股油茶基地后,不但保住了水土,每年可分得土地入股金、红利以及务工收入达到1万元,当年实现脱贫越线。
胜利村油茶基地于2015年开建,面积2500多亩,是该镇引进社会资本,以土地流转、与农户股份合作打造的立体农业综合示范增收基地。基地最先种的一批茶树已于去年投产,加工茶油2500斤,实现产值20余万元。
目前,中塘镇已把这处油茶基地纳入扶贫工坊,长年解决当地建卡贫困户、低保户、残疾家庭和当地农民100多人务工。
“山地特色效益农业的路真是走对了。不但绿化了荒山,保护了生态,而且农户和出资人都有经济回报。”黔江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花果飘香游客来
时下正是枇杷采摘季,黑溪镇改革村500余亩的白沙枇杷园,前来采摘枇杷的游客络绎不绝。园主周勤笑得合不拢嘴。他盘算,这一季枇杷采完,大概有80万元收入。加上全家林下养鸡、养蜂、加工枇杷花茶的收入,一年可达到150万元。
来自浙江的周勤是一名“黔江女婿”。几年前,他随妻子王霞回黔江探亲,此时,黔江正在动员村民发展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周勤认为,黔江大片闲置地如果种植浙江的特色水果,肯定“钱”景大好,遂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流转土地种植浙江的“白沙枇杷”。几年来,周勤在枇杷林下养鸡、养蜂,过上了甜蜜生活。不仅带动20余户村民、7户贫困家庭种枇杷脱贫增收,还把这一产业延伸到全区的多个乡镇。
“一树枇杷不仅延伸多个林下产业,还火了乡村旅游。”黑溪镇党委书记钟伟说,游客在采摘枇杷的同时,也爱品尝农家乐的特色菜品。村民们的土鸡、土鸡蛋、蜂蜜、枇杷花茶、腊肉、干洋芋片等特色农产品,也跟着卖出了好价钱。
一花一景、一村一品。在黔江,通过发展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如今已成了一种模式。乡村旅游不但撑起了黔江旅游收入的半壁江山,还丰富了乡村振兴的内涵。多个乡镇每年在枇杷、葡萄、脆红李、猕猴桃等成熟季节,都要开展一系列的体验采摘活动。大量游客,为农村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源。
环环相扣活起来
打造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环环相扣的全产业链,成为黔江大力发展山地特色效益农业的一大特色。
粟海艳是濯水镇双龙村养蚕大户,她带头栽桑养蚕,短短几年中让300亩荒山披上了绿装。去年养蚕300张,实现收入30余万元。长年解决40余名村民务工问题,并带动周边180余农户养蚕增收。
蚕桑是黔江优势产业,产业链不断延长。位于正阳工业园区的双河丝绸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缫丝生产,生丝﹑丝织品﹑绸缎﹑丝绵﹑服装及货物进出口为一体的企业,拥有加工规模达到9600绪自动缫丝生产加工线,是重庆最大的优质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他们向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对蚕茧实行订单式收购,自己再加工生产丝绸,远销海内外。
近年来,黔江油茶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到4万余亩,已投产2000亩。中塘乡油茶基地相关负责人李正军说,自家油茶品质优良,出油率比其他地方的茶籽要高。今年,基地已购进生产线,准备采收茶籽自己加工。
据悉,近年来黔江各农业专业合作社,建成了多条特色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黔江种植蚕桑面积8.3万亩,涉及区21个镇乡,年产茧6万余担,收入11260万元。种植脆红李6.6万亩、猕猴桃3.5万亩、油茶4万亩、花椒1万亩、核桃0.6万亩,柑橘、白柚、枇杷、樱桃、杨梅、冬桃、核桃、板栗、绿茶、藤茶等产业20余万亩。其中,黔江猕猴桃、脆红李,在2018年获国家工商总局“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黔江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脆红李之乡”。
李诗素 图片由黔江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