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新作為成就新輝煌。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重慶發展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廣大市政協委員堅持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發揮主體作用,為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全面落實在重慶大地上貢獻政協智慧力量。全市兩會前夕,重慶日報記者走訪部分來自一線的市政協委員,感受他們的責任、使命和擔當。
市政協委員、重慶圖書館館長任競
以全民閱讀提升城市精氣神
如何讓更多的人享受閱讀樂趣,讓文化的種子在重慶生根發芽,讓閱讀成為吃飯呼吸般自然的事情?
這是市政協委員、重慶圖書館館長任競這些年一直在推動的大事。
任競說,這似乎是一個看得見的夢想——以全民閱讀提升城市精氣神。
在他看來,一座城市的書店是很能體現其文化氛圍的。“以前,重慶幾乎很少有外來的民營書店,現在書店多了起來,人們有了閱讀學習的場所,整座城市的精神氣質也得到了提升。”
如何讓文化的種子長留重慶?
去年1月舉行的市政協五屆二次會議第二次大會上,任競作為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副主任,代表該專委會作了《以全民閱讀引領我市人文精神美》的大會發言,建議政府加大對我市民營書店的扶持力度。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看電子書了,因為更方便也更便宜。但這給實體書店的經營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很多書店目前都處於虧損狀態,難以支撐。”從兩年前開始,任競就一直積極發揮自己政協委員的力量,在各種場合為發展民營書店鼓與呼。
2018年,任競撰寫的《關於促進我市民營書店發展》提案,獲得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在一批像他一樣關注著民營書店發展的文化界人士的推動下,2019年6月,由市委宣傳部、市新聞出版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重慶市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為助推民營書店發展增添了制度保障。
為培育城市閱讀氛圍,打造書香重慶,任競還帶領重慶圖書館通過開展一系列全民閱讀活動,將閱讀推廣到市民日常生活之中。
熱鬧繁華的商圈、人流匯聚的交通樞紐站、熙熙攘攘的購物中心……重慶圖書館通過“行走的圖書”活動,將圖書搬到商場、郵局、文化場館等公共場所,讓身在繁忙都市中的市民也能利用通勤和休閑時間,重拾油墨書香。24小時城市書房、“重圖到家”線上活動以及和新華書店聯合開展的“你閱讀我買單”等活動,讓閱讀更常態化,更便民,更受歡迎。
農村偏遠地區同樣不能遺忘。任競積極牽頭召開圖書館界扶貧工作會,不斷探索“圖書館+精准扶貧”“文化旅游+精准扶貧”等新路徑。去年,他帶隊前往開州和酉陽農村地區,開展“書香逐夢鄉村行”,通過“館長讀報”的形式,給農村裡的留守老人講黨的新政策,給孩子們上快樂閱讀課。
如今,市民閱讀氛圍更加濃厚。任競透露,2019年重圖到家新辦讀者証6619個。你閱讀我買單更是服務讀者達15513人次。
“推廣閱讀這件事,沒有終點,我會一直在路上!”
市政協委員、重慶兩江民生醫院院長劉光勵
走訪11個養老機構 建言推進醫養結合
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養老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如何進一步讓老年人尤其是慢性病的老年人安心養老,市政協委員、重慶兩江民生醫院院長劉光勵認為,一個很重要的舉措就是要真正解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問題。
過去的一年,劉光勵不僅參與了市政協關於全市康養產業發展的“一號調研”,還利用節假日走訪了主城11個不同類型的養老機構。
“對高齡、失能和半失能人員,選擇養老院還是醫療機構養老,是個難題。”通過走訪調查,劉光勵坦言,通常老人送養老院如果出現就醫需求時,家屬就會忙上忙下,非常辛苦。送醫療機構則存在住院條件與住院時間限制的醫保政策障礙,出入院手續繁瑣等難題。
究其原因,劉光勵認為,主要還是醫與養沒有有效結合。“醫是醫,養是養。醫與養的結合還不深入,還存在體制機制障礙。”
劉光勵認為,其中最主要的“症結”在於管理部門不統一。“養老機構的管理機關是民政部門,其重點是‘養’﹔從事養老服務的醫療機構管理機關是衛生健康部門,其重點是‘醫’。”
管理部門不同使得享受的政策不一。劉光勵調研發現,民政部門管理的養老機構,目前優惠扶持政策較多,從建設到營運都有一定的財政補貼和水、電、氣的價格優惠。而衛生健康部門管理的醫療機構,從事養老服務則無法享受民政部門出台的優惠扶持政策﹔同時,衛生健康部門管理的醫療機構從事養老服務時可以利用醫保政策為患者提供醫保服務。而民政部門管理的養老機構即使能提供醫療服務也很難為患者提供醫保服務,除非將患者轉入醫療機構。
“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通常要求養老和醫療的支持。”劉光勵看到,由於醫、養的事實分離,給老年人及其家屬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劉光勵表示今年兩會上將繼續建言加快推進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解決高齡、失能和半失能人員的醫和養問題。
他建議,市級層面應做好頂層設計,統籌醫療與養老服務資源,消除醫與養不能有效結合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提升醫養結合服務能力,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老年人及其子女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市政協委員、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教授田永中
呼吁推進建設城市人工生態水體
“如今,人們對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作為政協委員,我也常常關注並思考這些問題。”市政協委員、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教授田永中,特別關注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他准備在今年兩會上提交相關提案。
田永中說,當前我市正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把重慶打造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重要指示精神,《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也將城市生態建設作為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抓手之一。
正在渝北區水利局挂職鍛煉的他,注意到我市目前對城市生態水體的規劃建設力度不夠。
在參與市政協組織的城市污水治理、縉雲山的綜合整治明察暗訪監督調研過程中,田永中發現,目前我市更關注的是“大水”——長江、嘉陵江的兩江四岸“清水綠岸”建設,忽略了城市內部“小水”——人工生態水體的建設。
比如在歌樂山與南山之間的南岸區、巴南區、渝中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大渡口區的城區內部,很少有大於3公頃的城市水體。
為此,他形成了《關於推進我市城市生態水體建設的建議》的提案。“重慶城市內溝谷眾多,擁有建設城市人工水體得天獨厚的條件。”田永中建議,結合目前我市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水利部門正在開展的國土空間規劃、水利基礎設施空間布局規劃編制工作,科學選址、合理規劃布局城市人工生態水體,從源頭上為城市生態建設提供水源保障。
市政協委員、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主任、教授劉東方
最關心老百姓看病方不方便
“參加政協組織的‘雙走進雙服務’活動、參加針對基層醫生的培訓講座和社區義診、利用休息時間積極調研撰寫提案……”談到一年的履職工作,市政協委員,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主任、教授劉東方說,這一年特別充實,最關心的還是老百姓看病方便不方便的問題。
劉東方堅信提案要從腳底板上來,為此,一年來她一次次走訪基層醫院。
作為致公黨員,她參加了致公黨渝中區社會服務專委會活動,到區縣參加義診,組織每月一次的免費糖尿病患者知識講座。通過這些方式,增加大家的糖尿病醫學知識,在家門口享受便捷的醫療服務。
“隻有在下基層與老百姓面對面時,才能知道基層醫療的不足,知道老百姓看病難難在哪兒,才能對症下藥,提出可行的提案。”劉東方說。
針對患者反映強烈的重醫附二院江南院區周邊交通難題,她呼吁盡快完善公共交通配套建設,方便廣大群眾就診。
她發現,網絡上宣傳健康知識信息、醫療保健信息的自媒體公眾號多如牛毛,但是很多信息是矛盾和錯誤的,公眾很難准確辨別。為此,她准備在今年全市兩會上提交一份關於“規范新媒體自媒體健康知識宣傳”的提案,呼吁加強對自媒體醫療公眾號傳播健康知識的監管,從而達到對公眾的正確醫療科普。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劉東方對推進智慧醫療體系建設特別關注。在她看來,目前重慶市衛健委和多家醫院在推進智慧醫療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進步,但要做到全要素、全流程、全鏈條的系統優化,整個重慶醫療的智慧化程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她建議,下一步要進一步打破不同醫院之間的信息化壁壘,大力應用公共衛生資源加強對院外患者的慢性疾病的管理,健全全市通用的便民醫療預約系統,讓老百姓享受更多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市政協委員、重慶市宏霖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譚曉紅
讓更多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宏霖美食,香飄港都。源於萬裡長江,成自天生雲陽。”2019年8月16日,市政協委員、重慶市宏霖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譚曉紅在微信朋友圈這樣寫道。當天,她把在雲陽生產的農副產品帶到香港參加香港美食博覽會,受到當地餐飲企業和商行的好評並展開合作。
“大山裡的‘土疙瘩’,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餑餑’!”回想11年前從深圳返鄉創業初衷,譚曉紅坦言,就是希望發掘大山裡“土貨”價值,帶動父老鄉親致富奔小康。
2008年,原本在深圳當老板的譚曉紅決定回鄉創業。她利用雲陽是農業大縣的優勢條件,調動農戶發展種植、養殖產業,收購這些優質的農特產品,利用自己的食品加工廠加工,然后通過多年來在廣東建立的成熟銷售渠道為農戶賣農副產品,在發展產業的同時帶動農戶脫貧增收。
當初回鄉建廠,譚曉紅沒有選擇交通便捷的工業園區,而是選址交通不便、距縣城一個小時車程的老家鳳鳴鎮陳園村,她說這絕對是出於“私心”——讓這個特困村不再貧困,老百姓家門口能就業。
陳園村村民甘國燕就是因此受益的其中一人。在到宏霖食品有限公司上班之前,甘國燕家因為缺乏致富的手段和技術,家庭相當貧困。譚曉紅為他們一家人免費培訓技術,提供崗位。甘國燕后來也由普通工人升為領班,再到生產主管,成為公司骨干。2018年在譚曉紅的幫助下,甘國燕自立門戶,成立調味品有限公司,去年產值達到300多萬元,吸納就業30多人。
如今,譚曉紅的公司已成為渝東北地區集種植、養殖、加工、研發、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農產品加工企業,年加工調味品規模2萬噸,年屠宰加工肉雞規模1000萬隻,年加工肉制品5萬噸,為附近村民長期提供200多個就業崗位。
稿件由記者戴娟、李幸,實習生徐聞禧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