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黨建引領 村級集體經濟“破殼”重生

2020年05月12日08:50  來源:華龍網
 

  曾經,無資源、無資金、無產業,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296個村(社區)是典型的“空殼村”。

  如今,彭水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通過資源有效利用、資產量化確權入股、提供社會服務、開展租賃業務、發展混合經營、地票收益分成、林權權益讓渡等方式,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破殼”重生。

  紹慶街道鎮南村,以“黨建+”為引領,通過“村委會+公司+農戶”模式,發展蔬菜種植,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2萬元。

  普子鎮四合庄村,成立村級集體公司,發展草料加工,去年村集體收入實現從“零”到10萬元的華麗轉身。

  雙龍鄉龜池村,發展稻魚共生生態種養,通過實體銷售和網絡直播兩種方式進行銷售,村集體實現收入80余萬元。

村民們在三義鄉蓮花村食用菌基地勞作。 特約通訊員 楊元忠 攝

  從無到有

  打破空殼村

  村集體經濟要發展,第一步便是“破殼”,打破“空殼村”。如何打破阻礙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中梗阻”,這是縣委縣政府一直探索思考的問題。

  2018年3月,在縣委組織部的幫助下,由紹慶街道天台村黨支部、村委會發起,成立彭水興業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這是彭水縣域內首家村級集體所有控股公司,也是彭水在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次大膽嘗試。

  沒想到,正是這次大膽嘗試,讓天台村這個曾經的“空殼村”搖身一變成了“實業村”。

  “通過項目拉動,村裡以‘村委會+公司+農戶’的模式發展1000畝優質油茶、400畝鷹嘴蜜桃、130畝中藥材前胡,同時利用好廢棄山坪塘發展休閑垂釣,並與其他資質公司組建聯合體,中標承建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天台村駐村第一書記趙廣東說。

  天台村的成功經驗為彭水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了可借鑒的發展模式。

  今年3月,彭水出台2020年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行動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全縣296個村社區除去不具備條件的以外,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

  ——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經營性資產的村集體,將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份額形式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沒有經營性資產的村集體,合理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並將股權比例量化到成員。

  ——持續深入開展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持續深入推進善感鄉周家寨村、諸佛鄉廟池村、大埡鄉大埡村、三義鄉五豐村“三變”改革試點,不斷總結改革試點經驗。繼續開展深化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擴面,優先安排具備條件的貧困村開展“三變”改革試點。

  ——支持多元化發展集體經濟。通過產業帶動、資源開發、服務創收、租賃經營、項目拉動等模式,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公益性社會化服務組織要強化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支持和服務。鼓勵貧困村引入城市工商資本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股份混合經營。

  如今的彭水,“空殼村”逐漸消失。彭水因地制宜多元化發展產業,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目前,村級黨組織引領成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260多個。

  從弱到強

  消除薄弱村

  三義鄉是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

  沒資金沒資源,沒技術缺人才,貧困鄉鎮如何在重重逆境中獲得新生?

  彭水給出的答案是:要從根源破解“本錢不夠”的問題,這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有力保障。

  為此,彭水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實施好財政資金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項目布局上適當向深度貧困鄉鎮傾斜。加大資金統籌整合力度,對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適當安排發展啟動資金,縣財政每年適度安排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補助資金。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項目和財政資金資產收益扶貧試點項目向集體經濟“空殼村”傾斜。

  除此之外,彭水創新金融服務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向符合條件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開展抵押貸款業務。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融資擔保費用按規定納入財政補貼范圍。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和農戶參保率。積極對接農業保險機構,針對生產經營風險較大的扶貧產業開設特色農業保險。

  “群眾脫貧快,得靠能人帶。”光有項目資金支撐還不夠,創新農村帶頭人隊伍才是關鍵。

  於是,彭水圍繞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大力培育村集體經濟發展人才,選優配強村支兩委班子,將農村致富帶頭人和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人員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等培訓計劃,著力鍛造帶領群眾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中堅力量。

  2018年,侯春均成為三義鄉蓮花村的“產業村長”。在他的帶領下,蓮花村食用菌基地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將政府投資的基地設施作為村集體資產入股,讓企業、村集體和貧困戶參與利潤分紅。

  2019年,侯春均發展的食用菌基地實現100萬多元收入,帶動當地80多名村民就近就業,其中建卡貧困戶60多名。

  在彭水,有了像侯春均這樣的農村帶頭人,許多“薄弱村”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強到優的華麗蛻變。

  從村到戶

  變身幸福村

  “才半年時間就分了這麼多錢,以后生活更有保障了,集體經濟好!”今年初,朗溪鄉朗溪村建卡貧困戶閔佳華從村干部手裡接過養殖肉牛分紅所得的12000元,高興地咧開了嘴。

  去年5月,村裡建起肉牛養殖場,閔佳華用5萬元金融扶貧貸款入股,被吸納成合伙人。今年養殖場分紅,和閔佳華一起入股的貧困戶,每戶分紅12000元。

  朗溪村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讓扶貧資金變為村集體股金,幫助村民成為股民,走出一條集體增收、群眾致富的特色脫貧路。

  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引領村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從村到戶,村裡的支柱產業成為每家每戶的增收項目。

  在郁山鎮玉山村,建卡貧困戶龐家樹除了在村裡的花椒基地務工,也成了一名“股東”。“我將家裡的5畝地入股種植花椒,等到花椒投產后,還有分紅收入。”提起村裡發展產業帶來的效益,龐家樹言語間是滿滿的幸福感。

  據了解,玉山村以“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2000畝花椒,村民以土地入股,花椒3年投產后,農戶、合作社、村集體按照6:3:1的比例分紅,利潤更多向農戶傾斜,確保村民實現增收。

  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

  為了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實現持續穩定發展,彭水不斷完善村集體經濟組織扶貧帶貧機制。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財政扶貧資金發展的產業項目,在收益中明確一定比例用於貧困戶直接分紅,建卡貧困戶參與集體分紅需與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直接參與生產經營活動和社會公益事業等挂鉤,防止一股了之、一兜了之。

  除此之外,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優質產業項目,優先吸納貧困戶以耕地、林地、農房及農業生產設施設備等入股,並實行“保底+效益分紅”,優先對貧困戶開展統防統治、統購統銷等生產社會化服務,並優先安排和推動貧困人口就業,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特約通訊員 楊元忠 通訊員 李亞軍)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