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老照片,看三個重慶人和山城巷的故事

2020年12月17日08:28  來源:重慶晨報網
 

戴前鋒拍攝的八十年代的山城巷

  對於重慶崽兒李柯成來說,山城巷不是一個普通的街區,那是外婆和媽媽生活過的地方。為了找回童年的點滴記憶,他拿著30年前的珍貴老照片一一尋訪,不僅找到了照片上對應的地點,竟然還找到了照片中的人物。

  那是一位90歲的原住民老奶奶,在當年幾乎同樣的位置,老奶奶的女兒正在做著同樣的事情。

  一張老照片,牽出三個重慶人和山城巷的故事。

  第一個重慶人:

  花費30年拍攝老重慶

  這一張照片要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說起:重慶攝影師戴前鋒開始了對老重慶的大規模拍攝。那時,重慶正在經歷大規模的舊城改造,腳手架、塔吊林立,戴前鋒很擔心一些承載著記憶的景象再也看不到了,於是決心用鏡頭關注這座城市,留下舊城痕跡。

  他拍的第一張老重慶照片是在菜園壩火車站。那時,兩路口還沒有皇冠大扶梯,到處是吊腳樓,纜車在棚戶區穿行。戴前鋒站在堡坎上舉起相機,將當時的場景定格。

  這一拍就是30年。他背著相機、腳架等30多斤重的設備,穿梭在老城的大街小巷。大量拍攝了朝天門、南紀門、儲奇門、山城巷,走訪老居民,聽他們講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

  他被老城的歷史深深吸引。“一座城市就像一個生命,總要告別過去,那麼我就將它留在鏡頭裡吧。”30年來,戴前鋒為了拍攝,投入了幾乎所有的時間和金錢。

  “時光裡”獨立書店負責人李柯成,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重慶人。2015年,當他偶然看到戴前峰的攝影畫冊,這本匯集了30年來拍攝的老重慶影像,讓他不禁回想起兒時生活的場景。感動之余,他得知這本光是編輯就做了三年的畫冊,因為需要的投資金額巨大,放了一年多都沒有出版,深感可惜。當即決定一定要把這本畫冊做出來,並且想了一個辦法——眾籌。終於,一本舊城記憶的新書《故城》出版,首印1500本很快就賣出,還獲得素有“印刷界奧斯卡”之稱的美國印制大獎班尼金獎。

老照片裡場景和現在的山城巷

  第二個重慶人:

  尋訪30年前的照片場景

  今年12月,時光裡書店出了一套關於山城巷老照片的冰箱貼文創產品,有仁愛堂、山城巷入口、厚廬……照片作者就是戴前鋒。看著這上面的老建筑,李柯成想到自己的外婆和媽媽都在這裡長大,童年模糊的記憶又漸漸清晰,從而有了尋訪舊址的沖動。

  於是,李柯成花了一天時間,挨著去山城巷的每個角落尋找,在同一個角度拍攝到30年后的相同照片。讓他興奮的是,老照片上的7處地方全部都找了出來——雖然時過境遷,但依稀還能看到當時的模樣。

  不僅如此,在拍攝一個老居民房的角落時,他發現,照片上有一位洗衣服的婦女,在同樣位置,他居然也看到站立著一個身形相似的婦女!

  李柯成趕快給那位阿姨看了老照片,她也很驚訝,但表示,照片上這人不是她,而是她的媽媽!

  當90歲的陳紹珍老人用顫巍巍的手接過老照片端詳了許久,篤定地說:“對,這就是我!”她指著照片上的簡易洗衣槽說,當時下面做了一個木擋,是用於圍起來喂雞的,雞生了蛋好給兒孫們補充營養,現在洗衣槽已經拆了。當時門口還有一塊石頭,可以坐著換鞋、放東西,也已經被搬走。

  老人非常驚喜,對著照片上的自己和自己的家看了又看,唏噓歲月的流逝,喃喃自語:“時間過得真快呀!這都三十年了!”

  當時,她穿著一身居家服和花褲子,很隨意地在洗衣槽旁洗衣服,沒想到,無意中闖入了攝影師的鏡頭。

陳紹珍老人。 受訪者提供照片

  第三個重慶人:

  山城巷裡不願搬走的原住民

  陳紹珍婆婆是目前山城巷裡四家依然還沒搬走的原住民之一,這家人在這裡已生活了70多年。

  上世紀50年代,陳婆婆嫁到山城巷,那時這裡還叫天燈巷。丈夫有一身好手藝,夫妻倆一起開了個家庭小作坊,生產文具用品,像墨水和墨水粉,都是學生們必不可少的文具。

  山城巷的生活氣息很濃郁。67歲的女兒胡思權回憶說,她小的時候,每逢中午、傍晚,炊煙和飯菜香氣會從每家每戶升起,大家做好了菜都會端出來湊在一起吃,你嘗一口,我夾一筷,不分彼此,親如一家。

  巧的是,陳婆婆還曾經上過其他攝影師的照片。那是BP機流行的年代,她收到BP機的信息后,趕緊忙著去電話亭復電,也不記得是誰的信息,她笑瞇瞇的喜悅表情,被路過的攝影師抓住。但遺憾的是,那張照片已經找不到了。

  前些年山城巷改造,大部分老居民都已搬離,住進了新房。但陳婆婆一直不願意搬走。“住在山城巷裡,安心。”她老記不住路,出門容易迷路,也怕坐電梯,怕動作不靈便被電梯門夾住。高樓,她不想搬去。

  於是,她就一直住在這老房子裡,其間裝修過一次,但基本的結構都還沒變。

  副食店其實最初是她兒子開的,但不幸因病去世,陳婆婆就繼續守著兒子的這個小店。店裡賣點飲料、零食,都是平價,老人說,也不指望這個賺錢,但凡能為游客提供點方便就好。平時,她和女兒一起打理副食店,看李伯清的評書。天氣晴朗的日子,就會沿著山城巷的階梯慢慢走一圈。她現在唯一記得清楚的,就是山城巷的路了。

  不少外地游客看到這位和藹的老人家,還會給她拍照,跟她“擺龍門陣”,她也會給游客說說山城巷的故事。

  李柯成把有老人和她的家的老照片冰箱貼送給了陳紹珍一張,陳婆婆當即喜滋滋地貼在了冰箱上。胡思權說,有的故事,可能再過幾年,她都想不起來了,更別說母親。但有老照片在,記憶就不會消逝。

  記憶還在,那座老城就會一直都在。李柯成也是這樣想的。他希望,繼續收集和保存一座城市的記憶,並讓更多人參與其中,一起立體“閱讀”重慶。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紀文伶

(責編:秦潔、張祎)

本網專稿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原創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原創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

原創

頭圖推薦

  •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
  • 智能產業集聚發展智能產業集聚發展
  • 9支車隊角逐“最強車腦” 5支車隊虛擬世界“過招”9支車隊角逐“最強車腦” 5支...
  • “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 重慶奧的斯的“智博效應” 工人減兩成 產能翻一番重慶奧的斯的“智博效應” 工人...

圖片新聞

  •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重慶黔江:“挂壁...
  • 先睹為快 智博會上有這些“黑科技”先睹為快 智博會...
  • 重慶力爭年內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1萬輛以上重慶力爭年內推廣...
  • 花溪街道自制車貼 倡導文明駕駛花溪街道自制車貼...
  • 銅梁:蓮藕產業連成線 鄉村富起“一大片”銅梁:蓮藕產業連...
  • 劉寒同:17年堅守漁政執法崗 守好母親河劉寒同:17年堅...
  • 萬開雲同城化發展駛入“快車道”萬開雲同城化發展...
  • 唐貞觀時期墊江縣令王才墓志銘被發現唐貞觀時期墊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