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晨,重慶市開州區麻柳鄉興宋村2組村民廖光祥早早起床,開始打磨木條,雖然天氣很冷,但他額頭上還滲出了汗珠。
“我給老母親做根拐杖,讓老人家出門更方便。”今年 50 歲的廖光祥是一名有著35年工齡的老木工,無論是裝修裝潢,還是做家具,他都能信手拈來,是方圓十裡的工匠紅人。
別看廖光祥有一門好手藝,可6年前,他還是村裡的貧困戶。是扶貧的好政策,加上夫妻倆的勤勞苦干,他家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現在的好日子。
晾晒蘿卜干。通訊員 葉娟 攝
妻子:他勤勞又有手藝
“福門年年走旺運寶地步步發大財 福如東海年年盛壽比南山日日高。”2012年春節,就在街坊鄰居忙著貼對聯、挂燈籠、走親戚、發紅包的時候,廖光祥的妻子李先珍卻忙著照顧患急性腎炎、嚴重腎結石的丈夫和年邁體弱的公公與患有直腸癌的婆婆。
“那個年過得才叫一個糟心喲,當時大女兒談個男朋友想來我家見個面,我們硬是不答應,實在是窮得沒有臉面待客。”想到幾年前的往事,李先珍悄悄地抹起眼淚。“都過去了,我手藝不是還在嗎?我們又不懶,日子肯定越過越旺香。”廖光祥趕緊安慰道。
廖光祥14歲就跟隨父輩學木工手藝,憑借勤奮刻苦的鑽研,16歲就能勝任難度較大的木工活,18歲離開父親在外獨擋一面,20歲成為村裡遠近聞名的好木匠。
成年后,廖光祥認識了同鄉的李先珍,兩人情投意合成了家,並育有一對兒女,小日子過得安安穩穩,十分幸福。
“結婚那天我就買了一床新被子,沒有聘禮,沒有婚禮,更沒有辦酒席。”廖光祥聊起自己的愛情和婚姻,眼睛裡閃著幸福的光,臉上露出朴實的笑容。“當初不是看你人勤快,手藝好,才不會嫁給你呢。”李先珍打趣道。
丈夫:這些年拖累了她
成家之后的廖光祥在心裡鉚足了勁兒,干活更加勤奮刻苦,暗自發誓“一定要讓媳婦兒過上好日子。”可天有不測風雲。2002年冬季,廖光祥的腰部開始疼痛,李先珍以為是他干活太累沒有休息好而沒有引起重視。直到廖光祥疼痛得無法行走,才趕緊到醫院檢查,結果是左腎結石,且非常嚴重。
“兩個孩子當時都在上初中,一家六口人全指望我做點木工活,加上家裡剛剛翻新了老家的房子,哪裡還有錢治病。”李先珍心疼丈夫,背著丈夫向親戚朋友借錢湊齊了手術費用。
術后的廖光祥不能干活,李先珍不僅要照顧他,還要耕種家裡六口人的土地,養上幾頭大肥豬,每天早出晚歸勤勤懇懇。
2006年,廖光祥的右腎也被檢查出患有嚴重的結石急需手術,為節約開銷,他選擇在私人診所治療,由於治療未徹底和飲食習慣等因素,2012年春節他又進行了第三次雙腎結石手術。同年,廖光祥的老母親也被檢查出患有直腸癌,讓他家更是雪上加霜。
“這些年是我拖累了她,要不是她的照顧和不離不棄,可能這個家早就散了。”廖光祥對妻子心懷愧疚和感激。
2013年,廖光祥家被納入建卡貧困戶。基本醫療保障、醫療救助、家庭醫生、教育保障、住房飲水安全保障……一項項扶貧政策的落實,讓廖光祥對未來生活看到了希望。
夫妻:好日子是干出來的
被納入建卡貧困戶之后,廖光祥的身體也逐漸恢復,夫婦倆變得更加勤勞努力了。李先珍在家種庄稼、搞養殖,廖光祥奔走於城區和麻柳鄉之間,沒日沒夜地工作。夫妻倆說: “好腳好手的還要跟政府伸手實在不光彩,貧困戶帽子必須盡快摘。”
“現在我家的幾畝土地全種上了花椒樹。”廖光祥告訴筆者,現在他在外邊干活掙錢,妻子就在家發展產業,收入一天比一天多。2016年春節,廖光祥李先珍夫婦搬進了一樓一底的漂亮新房,不僅順利脫了貧,家裡還添置了彩電、冰箱、電腦、新手機。
“我現在在外面打工一天能掙200元,一個月至少也有三四千的收入,今年這4畝花椒又進入豐產期,收入還會翻倍。”廖光祥說,隻要夫妻同心加油干,我們的日子就一定越過越紅火。(通訊員 葉娟)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