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交往、南北交融,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一個個鑲嵌在中國大地上的古驛站,宛若一顆顆明珠,將南來北往的風土人情串連、沉積,在往來客商的交杯錯盞中綿延數千年歲月。
在重慶市璧山區,就有著這樣一個古驛站——來鳳驛。它是明清時期成渝古驛道上“四大名驛”之一,與龍泉驛、雙鳳驛、白市驛齊名。自古商業繁榮,店鋪林立,官差往來,車水馬龍。
如今,這個帶著“有鳳來儀”美好祝福的古驛站將“重現”昔日的繁華風景。1月12日,以來鳳驛為核心景點之一的璧山古道灣公園正式開園。這是璧山區“大公園、大森林、大景區、大水系”建設的重點項目,因集中呈現璧山古道文化而得名。
古道灣公園的業主單位是重慶璧山現代服務業發展區管理委員會。公園位於茅萊山東側、楓香湖兒童公園以北,總面積約1200畝,建成古驛站、古村落、古茶鋪、古酒肆、郵驛遞鋪、梯田花海等14個主題場景。公園將成渝古道東大路的歷史場景作為建設背景,暢游其中,便能品味璧山古道的傳奇故事,感受穿越千年的人文之旅。
來鳳驛“重現”
一景一物蘊藏濃厚文化韻味
古道灣公園,層層疊碧翠、處處皆風景。一路觀景的同時,若你細細回味,便會發現,這裡的一景一物都蘊藏著濃厚的文化韻味。
在數不勝數的景觀中,來鳳驛無疑“份量”最重。重慶璧山現代服務業發展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景觀以本土畫家描繪的來鳳古驛風景為起點,還原了古驛圍牆成院、天井合院,以及鼓樓、牌坊、古井、古碑等建筑,通過再現歷史場景,向游人述說著禪宗大師語嵩、明代太常博士龔懋熙、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和現代名人梁漱溟、黃炎培等人的故事,展示來鳳驛歷史文化的精彩與厚重。
來鳳驛曾是成渝古驛道上最大的商驛之一,在最盛時“供市喧呼,竟夜不能成寐”,引來眾多文人墨客寫下名詩佳句千古流傳。
“古驛蒼茫落照西,臨邛鳳羽漫稱奇。千尋絕壁分丹穴,百尺高梧憶舊棲。”——這是清代詩人王夢庚途徑來鳳驛時留下的喟然感慨,將這一古代名驛的大氣和絕美描繪得淋漓盡致。
直至近代,來鳳驛仍是川渝兩地間重要的商業集鎮。根據資料顯示,1938年,來鳳驛僅織布業、染織業的營業額就達到400多萬元﹔1946年,重慶、江津等地商人在此設立土布商號70多家,本地人開設的各種店鋪超過500家。后來,來鳳驛從官方驛站變為民驛,開始辦理民用貨物的運銷和批售,成為璧山、江津一帶重要的鹽、糖運銷和批發地,繁榮的業態使該地得到了“小重慶”的外號。
如今再提起來鳳驛,雖其驛站的功能已經在歷史的車輪中消散,但一道知名渝菜卻將它的名字留在許多重慶人的記憶中——來鳳魚,這一代代傳承的非遺餐飲依舊演繹著這個古驛站的熱鬧風情。
走進古代郵局
感受一把車馬傳書的懷舊風情
驛站最重要的功能是傳遞信息,來鳳驛也不例外。
為了讓游客能真切地感受到“從前車馬慢”的舊事風光,經過大量的史料查詢,公園還再現了古驛站“遞鋪”功能,一面遞鋪文化擋牆“原汁原味”地還原了璧山遞鋪“拖木槽鋪、帽子鋪、石梯鋪、高古鋪、界牌鋪”的地理脈絡,用圖畫的方式,濃縮演繹遞鋪文化的沿革、產生、成熟、結束、人員、鋪司、鋪兵、類別等信息。
不遠處,還能看到一座被記入史書中的關隘——老關口。
老關口原本位於縉雲山脈璧山與走馬交界處,古有“巴縣西界”“險設天成”和“重慶第一關”之譽。清代同治六年(1867)十月十二日,時任四川正考官孫毓汶在日記中寫到:“自發來鳳驛,不數裡即拾級而上,近十裡至山頂,竹樹蓊郁,泉流清激,頗類大竹之黃泥㻞。山頂累石為門,上書‘老關口’字”,這便是老關口的由來。
古道灣公園老關口的設計是以民國28年(1939)《巴縣志》“卷一·山脈”記載的老關口為原型,並以在此發生的扼守老關口掩護重慶獨立、胡棟朝勘測川漢鐵路、唐繼堯致孫中山電文等歷史事件為線索,再現“重慶第一關”的雄偉壯觀。
公園內還有另一處打卡聖地——梯田花海。它依地勢而建,形成一片30級波浪式等高線梯田,姹紫嫣紅、四季初春,無論從哪個角度角度欣賞,都是一副如詩如畫的壯美景象。
除此之外,包括古村落、野餐區、沙坑區、半邊街、土寨、水炮景區等在內的景點,還有分散在公園多處的復古游樂設施,將讓游客們在古道灣公園裡盡情領略璧山的山水美景和歷史人文風光。
充分發掘歷史文化
璧山打造小城故事旅游區
古道灣公園是璧山區小城故事旅游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而美”的璧山城,擁有的可不僅僅是美景、美食。千余年的歷史積澱,為這座小城凝煉出了深沉壯闊的歷史底蘊。
從明清時來鳳驛的繁華、到抗戰時璧山空戰的壯烈,從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到如今庄奴留下的《小城故事》,無一不是值得璧山銘記的歷史內涵。
如何讓這些沉浸在城市風光裡的歷史畫卷重現於人們眼前?璧山區早已畫下絕美藍圖——小城故事旅游區。其得名於華語詞壇三杰之一庄奴,他生前將世界知名的“小城故事”歌詞版權贈與璧山,印証了璧山就是“小城故事”的原形之地。
如今,這個以璧山人文底蘊為內涵的景區,正在一點點露出它的絕美容顏——觀音塘濕地公園、楓香湖兒童公園、古道灣公園、茅萊山田園都市生態公園部分區域等在內的、一水相連的“四大片區”,共計面積約為3.3平方公裡。
旅游區將以璧山古道文化為基礎,打造“中國古道文化集中展示地”﹔取材璧山“雙狀元、六翰林、十二進士”等深厚儒家文化打造“西南漢文化興盛地”﹔依托唯一一批由外國記者拍攝、來自美國《展望》雜志、能夠比較完整地反映中國抗戰大后方縣城政治經濟文化和百姓市井生活的150張老照片,北京外國語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友誼勛章”獲得者、璧山區榮譽市民伊莎白·柯魯克,以及中國平民教育家、鄉村建設家晏陽初等人物題材,還原“中國故鄉”。
除此之外,小城故事旅游區還將以“全國第二批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等18張國字號名片,集中展示璧山所代表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中國城市建設理念”,打造“城市新型理念地”。
最終,小城故事旅游區將形成以巴人故事、古道故事、儒家故事、鄉愁故事、城市發展故事為邏輯主線,講述具有中國縮影的“小城故事”——“小城璧山、故事中國”。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劉波 通訊員 鐘周緣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