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后坪鄉:巧打“文化牌” 鄉村添活力

2021年01月27日15:49  來源:重慶日報網
 

1月26日,武隆后坪鄉,苗寨土法榨油展示體驗成為當地特色旅游景點之一。記者 羅斌 攝/視覺重慶

1月26日,武隆后坪鄉,改造升級后的“天池苗寨”在雨霧中美不勝收。記者 羅斌 攝/視覺重慶

  大山深處的武隆區后坪苗族土家族鄉白石村,雲霧繚繞。

  1月25日下午,正是冬閑時節,王順清、馮德友、蔡永林三位年過七旬的黨員,瞇著眼,很投入地跟著村裡的“文人”吳啟合念誦最新修改的順口溜《十謝共產黨》:“一謝共產黨,人民得解放。過去受苦難,如今把頭揚。二謝共產黨,改革又開放。下放責任制,家家有余糧。三謝共產黨,攻堅戰打響。派來工作隊,脫貧把路闖……十謝共產黨,生活奔小康。文化多豐富,老來有所養。黨恩感不盡,群眾永不忘。永遠跟黨走,擁護黨中央!”

  “這回要得了,不但把后坪這幾年的大變化都寫出來了,文化生活也加進去了。”王順清告訴重慶日報記者,“這個《十謝共產黨》我們改了很多回,以前隻寫了生活變好,但總覺得還缺東西。這回把文化加進去,‘味道’夠了!”

  后坪鄉位於武隆、豐都、彭水交界處,曾是武隆最偏遠、最落后的鄉鎮。被列入我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后,這裡通過發展少數民族風情的文化旅游業,傳承非遺文化,用法治文化凝聚人心,邊遠小鎮蝶變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活力小鎮。目前,全鄉貧困發生率從原來的21.9%降為零,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957.6元,同比增長26.6%。

  苗寨文化

  讓游客心甘情願跋山涉水進后坪

  大寒天氣,屋裡冷得跺腳。文鳳村村民楊世超一直在調試新購進的釀酒設備,干得滿頭大汗。

  “以前的米酒隻能賣周邊,加了‘文化’這個東西在裡頭后,去年釀的1500公斤米酒還不夠賣!”楊世超有些得意地說。

  米酒在后坪被稱為“苗湯”,是苗族同胞用糯米釀的低度酒,口感清甜。30多年前,楊世超就從事米酒制作,在趕場天賣。無奈銷量有限養不活一家人,1997年,他隻得丟掉家裡生意外出務工。

  楊世超所在的文鳳村,地處偏遠的山坳,傳統民居保持較好。這裡以“天池苗寨”聞名,並被住建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8年10月,后坪鄉引進武隆區喀斯特旅游產業公司,將44戶農戶的閑置房屋和田土林地折價入股,成立苗情鄉村旅游股份合作社,共同發展文旅產業。楊世超回到家鄉,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撿”起了塵封20年的酒坊。

  2019年,“雲上苗寨·幸福后坪”正式開寨,吸引來市內外大量游客。楊世超的米酒“小試牛刀”,市場反響不錯。去年,他又在米酒中加入了從山上採的桃花,並對“苗湯”的歷史和功效進行挖掘,用文化對米酒進行“包裝”。

  “很多游客看了這些介紹,都很感興趣。多的時候有二三十人排隊,收錢都搞不贏。”楊世超的妻子樂壞了:沒想到苗族文化還能促進自家米酒銷售。

  楊世超保守估計,去年“苗湯”的缺口至少有1000公斤。於是在冬閑季節,他從外地新購進一套釀酒設備,准備將產量從1500公斤增加到5000公斤。

  在苗情鄉村旅游股份合作社副理事長羅開倫看來,民族文化是后坪發展旅游的重要推動力:和仙女山這些成熟的景區相比,后坪知名度低,交通條件也才剛剛改善,要讓游客心甘情願地跋山涉水進后坪,依靠特色文化是個好辦法。

  目前,苗寨將文化盡可能地融入日常生活中,既滿足村民生活所需,又為游客提供體驗民族文化的場地。

  離楊世超家不遠的榨油房就是苗寨土法榨油的展示場。這裡存放著長十多米的木制榨機、撞錘,牆上繪制了土法榨油的過程。因吸納了6名貧困戶,榨油房也成了“扶貧車間”。

  幾年前,為了恢復這種榨油方式,合作社請來年過八旬的老人回憶榨機構造。花了幾個月時間,大家才復原了一套全由原木制成的傳統榨油設備。

  “每回榨油前,我們就喊起老輩子傳下來的榨油號子,游客一聽就圍攏來。這麼大個屋子,擠得滿滿當當。”在這裡當榨油工的脫貧戶曾玉林比劃著說。

  曾玉林家因學致貧,原來隻能靠打零工維持生活。現在,他和楊仕成等貧困村民成為榨油工人,向游客展示土法榨油的炒制、晾晒、碾碎、榨油和包裝的全過程。

  參觀完,游客往往願意順手帶走新榨出的菜油。這些菜油每公斤30元左右,比普通菜油價格高一倍,仍供不應求。

  有了民族文化內涵作支撐,后坪鄉的旅游產業生機勃勃。去年,全鄉接待游客人數超過3萬余人次,旅游收入300余萬元。

  受旅游拉動,全鄉農業產業也發展迅速。該鄉共實施產業項目26個,引進和培育茶葉企業3家,發展茶葉8000畝、中藥材7500畝、特色林果2000畝、高山蔬菜2000畝,養殖中華蜂6000群,傳統烤煙產業面積穩定在2000畝左右。目前,全鄉已實現每個村有2至3個骨干產業,每戶有一兩項增收產業,特色產業覆蓋貧困戶95%以上。

  法治文化

  化糾紛解難題脫貧路上聚人心

  臨近新年,白石村的村民開始殺年豬。

  “老蔡,明天我殺豬,你過來吃個便飯嘛!”貧困戶老王看到蔡萬田從不遠處的田埂路過,追出門來扯起嗓子對他喊。

  “要得,明天不來不作數!”心田花蔬菜合作社理事長蔡萬田高高興興地回答。

  誰能想到,在2019年,這兩人還曾是一對“冤家”。

  2019年3月,經過村民討論后,白石村准備發展南瓜產業,成立了心田花蔬菜股份合作社,每戶入300元。農忙季節,合作社雇村民務工,每天勞務費120元,按天數計算工錢。

  2019年5月18日,合作社第一次公示工錢。老王仔細地把賬本看了又看,認為合作社少給自己算了半天,相當於少了60元工錢。

  脾氣火爆的老王找到蔡萬田理論,並請其他人作証。但時間太長,大家都記不起這半天的事來。

  老王回到家,越想越生氣。妻子殘疾,靠他一人撐起這個家,況且,沒要到錢還失了面子!

  第二天早上,他拎著半瓶農藥找到蔡萬田:“把工錢補上,把300元退給我。不然,我把這瓶喝下去!”

  大家趕緊打電話報警。有人想辦法把農藥瓶奪了下來,老王的氣卻沒消得下來。

  他抓住記賬本,“唰唰”幾下撕碎,“我得不到,你們都得不到!”這讓在場的人都傻了眼。

  派出所民警迅速出警,給老王上了一堂法制課:銷毀會計憑証,依法應受相關法律法規處罰。這下又輪到老王傻眼了。

  就在僵持不下時,白石村第一書記楊懿聞訊趕到現場作調解。作為市司法局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楊懿對調解糾紛很有心得。到白石后,他在村裡成立了“讓一讓”調解室,並經常把調解室搬到田間地頭。

  楊懿一來,先給老王比了個大拇指:每回看到你在地裡勞動,都覺得你特別“攢勁”﹔但你話沒說對,比如鄰村的某某就因一時激動鑄下大錯,多可惜!

  說著說著,老王低下了頭,辯解道:“我又不懂法……”

  “不懂就要學。要先記得:法律不講哪個聲音高、陣仗大!”楊懿一邊送走民警,一邊勸慰老王。作為懲罰,老王被罰在規定時間內將撕壞的賬本粘好,還給大家。

  回過頭,他又給蔡萬田建議,公示可以通過網上建群的方式,每天公布。他還幫合作社按相關法規完善了運營制度。

  “如果那天這事沒解決,大家人心就散了,合作社十有八九也搞不成。”蔡萬田說。經過這一番波折,合作社的大小事項都經過社員討論通過再執行,天天公示,矛盾糾紛少了許多,入社的社員從最初的6戶增加到28戶。

  大家勁往一處使,當年合作社的南瓜就獲得豐收。“大河漲水小河滿”,老王也得到4000元分紅,在合作社的工資收入合計六七千元。

  以此事為契機,對口幫扶后坪鄉的市委政法委扶貧集團積極探索“法治扶貧”。白石村建起法治文化大院,通過講法、普法,減少群眾的矛盾糾紛,並將相關法律法規編成大家喜聞樂見的順口溜。

  近年來,通過“法治扶貧”、宣傳法治文化,加強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后坪鄉調解村民與村民之間、村民與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各類矛盾糾紛500余起﹔建成法治文化院壩10余個,培養起一批有文化、有水准的法律明白人(院主),用貼近群眾和實際的方式傳播法治觀念﹔組織專業人士和法律講師到村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已有上百次。

  鄉愁文化

  “鄉情館”裡陳列“老物什”

  冬閑人不閑。這幾天,高坪村的冉茂雲正在傳授傳統木器制作法。兩個學徒已學了兩年多,能用腳踩踏板帶動上面的刀片將木頭削成小巧的酒杯。

  今年65歲的冉茂雲是當地有名的木匠,能做全套家具。他用山上採的桐子榨油作家具漆。

  “這些年,手藝人的飯碗都被機器‘搶’了。”冉茂雲說。現代工業制成的瓢盆多且便宜,加上年輕人也外出打工,傳統木器制作一度走到無人可傳的境地。

  近年來,隨著文化旅游的發展,對冉茂雲的手藝感興趣的年輕人逐漸多了起來。“家鄉發展起來了,很多年輕人都回來了,想學技術的人也比前些年多得多。”冉茂雲很高興。

  在文鳳村村委會對面,是一個頗具規模的“鄉情館”,裡面陳列的是當地收集的“老物什”:積著厚厚一層灰的走馬燈、裂了口的土陶大碗、可以挂在火灶挂鉤上的錫水壺……這些都是從鄉親家裡征集來的,記錄著后坪人民曾經的生活。

  “這裡面有相當一部分展品可以作為憶苦思甜的‘引子’,讓大家感受到老一輩后坪人生活的貧困﹔另一些精巧的家什很有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可以讓年輕人和游客了解我們后坪的苗寨文化。”文鳳村村支書趙俊說。

  文化,已深深滲透進了后坪的脫貧攻堅乃至鄉村振興中。目前,全鄉各村正在實施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創建工程,為村民日常文化生活提供陣地﹔修復境內留存的渝東南第一個蘇維埃政府遺跡,並建成后坪壩蘇維埃政府史跡展覽館,宣傳紅色文化﹔大力推進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編印《后坪神韻》鄉土教材,實施后坪山歌進校園工程,建起后坪木器非遺傳習所,為保存和弘揚傳統文化提供場地。

  本報記者 羅芸

(責編:陳易、張祎)

本網專稿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原創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原創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

原創

頭圖推薦

  • 智能產業集聚發展智能產業集聚發展
  • 9支車隊角逐“最強車腦” 5支車隊虛擬世界“過招”9支車隊角逐“最強車腦” 5支車...
  • “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 重慶奧的斯的“智博效應” 工人減兩成 產能翻一番重慶奧的斯的“智博效應” 工人減...
  • 智慧社區 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與驚喜智慧社區 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與驚...

圖片新聞

  •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重慶黔江:“挂壁...
  • 先睹為快 智博會上有這些“黑科技”先睹為快 智博會...
  • 重慶力爭年內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1萬輛以上重慶力爭年內推廣...
  • 花溪街道自制車貼 倡導文明駕駛花溪街道自制車貼...
  • 銅梁:蓮藕產業連成線 鄉村富起“一大片”銅梁:蓮藕產業連...
  • 劉寒同:17年堅守漁政執法崗 守好母親河劉寒同:17年堅...
  • 萬開雲同城化發展駛入“快車道”萬開雲同城化發展...
  • 唐貞觀時期墊江縣令王才墓志銘被發現唐貞觀時期墊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