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一大早,重慶市萬州區白土鎮大林村就開始熱鬧起來,搬運機器、涂抹機油、安裝零件......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的老師正在張羅一場別開生面的“課堂”。田坎邊,丁運淑腳穿筒靴,挽起褲腳,正聚精會神地聽課。
大林村地處萬州區白土鎮東南部,水稻種植一直是當地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因不懂技術,沒有文化,水稻產量不高,一年忙碌下來,基本存不到什麼錢。
“窮日子真是過怕了,沒有文化,致富,也就無從談起。”祖祖輩輩都沒讀過多少書,47歲的丁運淑從沒想過,自己竟會踏進大學校門,還因此脫了貧。
學校把課堂搬到了田間。王凱攝
背書包上學堂 “我也成了大學生”
貧窮曾是丁運淑童年揮之不去的記憶。因交不起學費,上完初中就被迫輟學。家裡幾畝薄地,刨了幾十年,也沒刨出名堂。
“我呀,是吃盡了沒有文化的苦頭。”丁運淑做夢都想改變,“這些年來,我也有兩次因為知識給日子帶來改變的故事,一次是五年前,駐村工作隊指導我發展產業脫了貧﹔一次是兩年前,我參加考試成為了一名大學生。”
2015年,一陣春風悄然吹進了這個偏遠山鄉--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對口幫扶大林村,並組織了一支涵蓋水產、養殖、機械、智能化等專業人才的幫扶團隊扎根於此。
在這之后,村裡的好事接二連三。先是村裡實施了300畝稻田的“魚+稻”產業項目,打造出“三峽稻魚米”和“三峽職院稻田魚”2個特色品牌﹔緊接著,村裡又發展起了生態清脆李、生態黃花產業,村民們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而丁運淑也在扶貧干部的指導下,開始種李子、搞養殖,一舉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2019年4月,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在大林村成立了重慶市首個設立在田間地頭的“學院”--鄉村振興學院白土分院。依托國家高職院校擴招的契機,學校在這裡設置大專學歷教學點,鼓勵當地符合條件的村民報考讀大學,旨在提高其職業素質和技能。
“做夢都沒想到,40多歲還會有機會進學堂。”丁運淑坦言,最開始得知這個消息,心裡也打起了退堂鼓,但再第一書記康學良的動員下,打消了疑慮。
2019年10月,丁運淑順利通過了入學考試,拿到了夢寐以求的錄取通知書,正式成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
丁運淑正在學習植保無人機的操作。陳星攝
靠知識能掙錢 村民組團考大學
白天,丁運淑忙著干活兒,晚上空閑時,會打開手機上網課學習。
最初幾節課要在位於萬州城區的校本部上。放下鋤頭,拿著書本和十八九歲的年輕人一起走進校園,丁運淑還有點不好意思,進到教室后,會特意選后排不起眼的座位坐下。
“親友們經常跟我開玩笑,說我一把年紀了還跟娃娃一起讀大學。”每當別人這樣打趣,丁運淑都會“懟”回去,“有啥子不好意思,年紀大一樣可以搞學習!”
丁運淑坦言,選擇讀大學並不是一時興起,一來是為了圓年輕時沒有完成的“大學夢”﹔二來她明白,現在要在農村搞產業,光靠經驗可不行,必須要有文化。
入學兩年,丁運淑便感受到了知識帶來的“紅利”,去年就靠“知識”掙了錢。適逢水稻收割時節,三峽職業學院把收割機開到了大林村的稻田裡,授課老師邊講邊做,沒多久功夫,丁運淑便能獨自開收割機幫合作社收稻谷,等水稻收割完,一結工資,還掙了3000元。
“現在農村要發展,光靠經驗可不行,必須要有文化、懂技術、懂管理,我們沒文化啷個想得到這些哦。”拿到錢后,丁運淑笑得合不攏嘴,和親友們打趣,“你們看,這讀大學還是用處大吧?”
受到丁運淑的影響,大林村村民的學習熱情被激發,大林村婦女主任徐小琴就是其中之一,借著學校擴招的機會,徐小琴報考了三峽職業學院的園林專業。
“脫貧攻堅已經收官,我們需要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這需要我們多學習先進的經驗。”徐小琴坦言,自己選這個專業也有“私心”,是希望拓展知識經驗,把所學的知識更好地應用到村裡的發展中來,把大林村打造得更加宜居美麗。
如今在大林村,像丁運淑和徐小琴這樣通過考試成為大學生的有12名農民。
丁運淑順利通過考試拿到了入學通知書。王凱攝
把“振興”握在手裡 新農人成生力軍
產業振興,根本在人才振興。如何培育更多新型職業農民?這是鄉村振興中的一個重要命題。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副校長、鄉村振興學院院長趙福奎坦言,當前,由於現有農村培訓教育體系的缺陷,鄉村從業主體明顯老化,掌握現代生產技能、信息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的高素質青年農民嚴重不足。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培育高素質農民勢在必行。
鄉村振興學院以農民為中心,結合大林村的村情、民情,培養更多兼具鄉村情懷的“新三農”實踐人才。農民在家門口就可依托鄉村振興學院專家教授開展的針對性授課,學到現代農業致富技術技能。
為方便學員半農半讀,學校採取網上教學和送教上門的方式,把大學辦到農民家門口。學生除了定期回學校上理論課,學校也會指派老師到農村去上課,在田間地頭指導學生進行實操。
目前,針對農民大學生,鄉村振興學院開辦了汽車維修、園林設計、工程園林、電商等10余個專業,在萬州、雲陽、梁平、開州等地開設了12個分院,學員已達1200多人,學生年齡從20歲到50歲不等。
從隻知種地的“庄稼漢”,到熟悉技術的“新農人”,學院搭建起了一座“農民與大學生”之間轉換的橋梁 ,讓村民實現在家門口上大學的願望,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