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建設高品位長江文化走廊

形成考古發掘、保護修復、規劃建設、成果展示全流程鏈

2021年04月11日08:34  來源:重慶日報網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巫山出土的商青銅三羊尊

  江津朝源觀遺址

  白帝城遺址出土的鐵雷 (本報資料圖片)

  近年來,我市長江沿線出土文物17.2萬余件(套),新增建成開放三峽庫區綜合性博物館12家,加快推進了100多個重大文化產業項目,不斷豐富長江文化內涵

  配重、增壓、下潛……近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組織“蛙人”,潛入水深40米的長江江心,為世界罕見的水下碑林“洗臉”。

  這一破解水下原址保護世界難題的世界首座遺址類水下博物館,再次引發廣泛關注,相關文圖視頻一度刷爆“朋友圈”。

  長江保護法第十五條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和長江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措施,保護長江流域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加強長江流域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繼承和弘揚長江流域優秀特色文化。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對水下文物的保護利用,只是我市繼承和弘揚長江文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長江沿線出土文物17.2萬余件(套),新增建成開放三峽庫區綜合性博物館12家,加快推進了100多個重大文化產業項目,不斷豐富著長江文化內涵。

  強考古

  建立長江上游最完整的新石器文化序列

  “這是近十年來重慶巴文化遺存最為重要的發現。”今年2月,沉睡2000多年的冬筍壩遺址“一醒驚天下”。

  冬筍壩遺址位於九龍坡區銅罐驛,是我國最早確認並發掘的巴文化遺址,最早一次考古於20世紀50年代由馮漢驥帶隊發掘,出土了以船棺葬為代表的一批戰國至西漢墓葬,對探索川渝地區巴文化特征與演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去年9月起,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重啟了對該遺址的考古工作,並取得重要新發現,清理出土墓葬28座、磚窯1座,其中船棺葬4座,伴隨出土的還有銅器、陶器、琉璃器、鐵器等各類文物460余件(套),時間跨度從戰國一直到東漢。

  “這為研究晚期巴文化及其融入漢文化的歷史進程提供了考古實証,為研究嘉陵江流域及渝西巴文化船棺葬族屬提供了新資料,為研究漢代墓地營建機制提供了重要材料。”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相關負責人稱。

  考古工作,通過把埋藏地下的遺存發掘出土,對歷史內容進行印証、豐富和完善,使其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現,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一直是我市文化強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據介紹,誕生於2000年的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前身為重慶市文物考古所),就是為三峽工程文物搶救保護規劃的實施而建立的。2009年以來,我市實施了三峽地下文物保護項目603項,勘探面積1084萬平方米,發掘面積約142萬平方米,出土文物17.2萬余件(套),揭示了三峽地區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在長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展現了長江上游地區迄今最為完整、時間延續最長的新石器文化序列,極大地豐富了長江文化內涵。

  其中,渝中區老鼓樓衙署遺址、合川區釣魚城范家堰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多項考古成果填補區域乃至全國空白,如在白帝城、釣魚城發現的鐵雷,為目前中國考古所見年代最早的火藥實物及最完整的鐵火炮實物。

  重保護

  破解水下原址保護這一世界性難題

  水深40米、長1.6公裡、平均寬度15米……走進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除了贊嘆這千年文化瑰寶外,其背后隱藏的“黑科技”一樣令人驚嘆。

  “白鶴梁題刻,記錄了唐代以來1200多年長江上游的枯水水文信息,匯集了黃庭堅、朱昂、王士禎等數百位文人墨客的碑文題刻,是世界上開始年代早、延續時間長、信息最為豐富的古代枯水水文石刻,集科學、歷史、文化、藝術等價值於一體。”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館長楊邦德說。

  然而,這些珍貴題刻分布在長1.6公裡、平均寬度15米的長江江心石梁上,常年淹沒在水中,僅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如何保護好這一千年瑰寶,是一道世界級難題。

  如著名的墨西哥薩克阿克頓洞穴、陝西秦漢石門古棧道等濱水文物遺跡,雖有著豐富的古文明印跡,卻因自然、人為等原因,永遠沉入水中。

  “怎麼才能為后人留下這筆珍貴遺產?”據楊邦德介紹,從1993年開始,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研究院的專家圍繞白鶴梁題刻的保護,展開了長達10年的激烈爭論,提出了蜂巢拱頂殼、高圍堰、隔流隧道、就地保存異地陳展等諸多方案,最終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實施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提出的“無壓容器”方案。

  該方案是在題刻集中區建一個橢圓形罩體,把題刻原址保護在長江江心,再在罩體內注入4500噸經過物理淨化的水,使罩體內外壓力基本一致。

  “這樣不僅保障了文物安全,也有效解決了泥沙淤積、銷蝕等問題。”楊邦德稱,近年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在實際運營中,不斷升級改造了水循環系統、深水照明系統、潛水作業系統等,積極開展了水環境現狀研究、空氣質量監測研究與調控、水下建筑體安全監測、抑制藻類生物膜等,堪稱同類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范例。

  2019年,“白鶴梁題刻水下燈光改造項目”還入選了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裝備技術提升優秀案例”名單。

  深研究

  進一步闡釋長江文化迷人魅力

  如果說,考古是基礎,保護是前提,對歷史文物的深入研究闡釋則是繼承與弘揚的條件。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重慶現有25908處不可移動文物、1482489件可移動文物,數量眾多、類型豐富、特色鮮明、分布廣泛,隻有研究好、闡釋好,才能傳承好、弘揚好。

  近年來,隨著我市文博事業的持續發展,已形成了一條考古發掘、現場保護、室內修復、保管陳列、規劃建設、成果展示的全流程鏈。

  在研究上,我市完成了《長江三峽文化發展研究》《川江航運文化研究》《三峽文物與三峽旅游發展研究》等一批重點課題,出版了《近代川江航運史》《長江三峽歷史地圖集》等學術專著,以及《三峽文物考古研究系列》等,其中編撰出版的《大足石刻全集》填補了國內大型石窟寺編寫出版系列考古報告的空白,進一步闡釋了長江文化的迷人魅力。

  在展示上,我市目前博物館總數已達105個,近年新增建成開放忠州博物館、夔州博物館、江津博物館等三峽庫區綜合性博物館達12家。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還聯合長江沿線博物館推出《長江文明展》《三峽文物保護成果展》《大溪——走進長江文明之大溪文化主題展》等長江歷史文明系列展覽,成為了解和觸摸長江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活化上,我市利用考古成果,按照“一園多點”模式,推進了長江三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目前萬州天生城遺址、奉節白帝城遺址已開工建設,忠縣皇華城遺址、雲陽磐石城遺址、涪陵小田溪遺址等7處正在抓緊推進前期工作﹔推出了《三峽人家》《歸來三峽》《巫山神女》等一批文藝精品﹔策劃舉辦了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節、世界大河歌會等品牌活動﹔加快推進了洋炮局1862文創園等100多個長江流域重大文化產業項目,進一步強化了長江文化成片集中保護,擦亮了長江文化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強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方面,我市還注重把長江文化有機融入城市人文山水。通過“微改造”,推動了南岸區龍門浩、渝中區山城巷等傳統風貌區對外開放,推進了渝中區十八梯、沙坪壩區磁器口、北碚區金剛碑、巴南區豐盛和木洞等傳統風貌區的提檔升級,讓歷史遺跡、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城市生活,結合獨特的巴渝風貌與山水景觀,打造高品質人文勝景。

  另外,我市還將全面開展長江三峽歷史文化資源“起底式”調查,實施后續三峽文物工作整體評估,編制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專項規劃,加快三峽文物保護報告編寫出版,推動三峽文物資源活化利用與開放共享,服務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

  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讓“近者悅,遠者來”,重慶正在釋放新動能。本報記者 韓毅

(責編:蓋純、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