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載匠心 棕編非遺傳承人巧手編出動物世界

2021年05月14日08:13  來源:重慶晚報
 

棕編作品十二生肖(部分)

謝曉拿著他的得意之作生肖牛

家附近的棕櫚葉是原料

  “大作品僅供觀看。”簡易的紙殼配上個性十足的紅字,混跡在一眾吃食攤位裡,攤主謝曉穩坐小馬扎,手指翻飛,對周圍一切似乎渾然不察。他售的是自己的棕編作品,今年入選大渡口第六批區級非遺代表項目。

  背著小猴子的母猴,咬球的狗,活靈活現的棕編動物鋪在紅絨毯上。擺放的方式、整齊的程度,讓強迫症患者也感到舒適。

  特殊的規矩

  攤位在大渡口區濱江路,不大,一塊紅絨毯就是謝曉“動物世界”的全部舞台。

  2隻金魚、3隻蜻蜓、4隻蚱蜢、4隻知了……數量非唯一的動物,是能賣的,不足手掌大小,最低要價30元左右。體格不小的生肖牛和馬是他最滿意的作品,屬於“鎮攤之寶”。最顯眼的還有“十二生肖”,10隻,差龍、雞就完工。它們被謝曉豎列擺放,五五對望,“這個不賣的哈。”

  “如果高價呢?”

  謝曉想了想,慎重地答:“再高也不賣。花了很多心力,是作為展示。平時也會送去展覽。”

  攤不大,“派頭”卻十足。除了給作品鋪紅毯,理由是綠色的動物放在紅色的毯子上更好看,謝曉出攤還帶著一面仿古的招牌,旗幟上寫著:傳承非遺文化/棕編/精於手工技藝。

  擺攤時,偶有顧客問詢,開價200塊想買走被謝曉封為“得意之作”的那匹馬。謝曉不說話,趕緊擺手,下次出攤就帶上了那塊紙殼牌子,上書:“大作品僅供觀賞。”也不乏好奇的年輕人蹲下來,小心地把蟋蟀捧在手上細看。“好像啊,絕了! 和真的一樣。”

  聽見對方不吝嗇稱贊,平常擺攤惜字如金的謝曉嘴角一提,主動搭話還附贈一句科普:“弟娃兒,這是棕編。非遺。”再下次,他“僅供觀賞”的紙殼上就加上了一句:“詳細可加微信了解。”

  開價太低的不回,問題過於直白的不愛理,東西賣多賣少也不在意。

  這個攤主有點怪。

  地攤上的“非地攤貨”

  棕編,即用棕葉編扎的工藝品,舊時的蓑衣、草鞋中都常出現它的身影。在過去,這是一種兼具實用和審美的傳統手工技藝,曾被贊為流傳千年的“指尖非遺”。平凡蒼翠的棕櫚葉一折一疊,一彎一繞便能幻化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千姿百態。

  謝曉的形象和認知中個性十足的手藝人不太符。他中等身材,頭發利落,扛起出攤必帶的行李箱走得健步如飛。

  6年前入行棕編,謝曉介紹,自己的棕編屬於“純葉派”,原料都是在家附近就地取材的老棕葉和棕葉芯。經他巧手制作的棕編動物,不僅形神把握俱佳,還不會變形,可保持原樣存放多年。按同行的話說,“謝老師要麼不出作品,一出就是精品。”

  謝曉擺攤並不頻繁。在他看來,“賺錢不是重點,擺攤也賺不到多少錢。我更看重的是把這門非遺文化宣傳出去。”對待傳統,對待非遺應持有的態度,謝曉從不掩飾。從出攤裝置、擺放方式到售賣開價的原則,他的認真和慎重就寫在面上。

  謝曉堅定地認為,棕編就算擺在地攤上,也絕對不會是“地攤貨”。

  最賺錢的不擅長

  指甲用力從葉片中心一劃,葉子整齊地被一剖為二。上下翻轉、反復折疊,不足8分鐘,一隻尾羽飄逸的鳳凰就脫胎於手上。棕櫚嫩葉編的鳥、蝴蝶、蜻蜓、蚱蜢和鳳凰,1隻賣10塊錢。

  謝曉說,他擺攤賣出過最貴的作品是一條耗時近一周的龍,賣了500元。相比之下,最賣座、最叫好的卻是這些做起來很輕鬆的小東西。“恰恰這個龍我還不算太擅長,研究得少。”

  幾分鐘就能完工的嫩葉棕編動物被硬硬的棕櫚莖支撐著,能握在手上搖搖甩甩,很有意趣兒。小孩子們頗為喜歡,家長也樂於為這份看得見的好手藝買單。謝曉口中不太擅長算不算自謙,買單的人或許懂。因為最多的時候,他一次出攤幾個小時,就賣了200多元。

  相比單用葉子、一雙手就能簡單完工的嫩葉棕編,其他作品則將謝曉的棕編手藝表現得淋漓盡致。曾經反復研究過不同棕葉的不同用法,謝曉拿起手中的葉子,舉了個例子。“呶,這是蒲葵老葉,它的葉片是展開的,很舒展,能編比較大型的動物。蒲葵嫩葉就不一樣了,它是折疊的,葉片飽滿,分白色和嫩綠色,能用在動物身上的顏色搭配上。”

  背后故事

  熱愛?傳承

  講話中,你能直觀感受到,眼前的人是發自內心地熱愛著棕編的一切。

  最得意的作品,莫過於面前的牛。工具很簡單,不外乎剪刀、鉗子、細鐵絲、針﹔過程看似也不難:先要確定編法,構思牛的形態,再把想編的牛畫在紙上。接著是鐵絲搭骨架、塑形,再用葉片去圍繞骨架穿插,打結,折疊……

  不同的編法會決定不一樣的紋路、神態。“你隻用看這匹馬的蹄子,就知道馬傳不傳神。我仔細觀察過真馬,看過很多畫家的畫。馬的骨骼從哪裡由粗到細,比例從哪裡開始由大變小,這些是一次一次地試驗得來的經驗。”什麼叫試驗?有一點沒編好,就拆了重來,一次又一次地重來。謝曉把自己的手比作了一支筆。“筆是畫出畫,手是編出‘畫’,細節很重要。”

  說起不難,實則不容易。像面前的豹子,僅僅一條尾巴,謝曉就用了兩種不同編法。“尾巴頂端是雙脊雙葉編法,尾巴轉折處又是單脊單葉反扣。至於身體,四脊四葉編法。”謝曉說,他獨創出的多脊反扣鎖折法能巧妙地編織出龍鱗的效果,另外獨創的“龍鰭編法”,也成為了傳統棕編的一大創新。力求作品更加生動逼真,他甚至打破傳統順編開始倒編。這種編法被用於編織特殊作品,如盤旋的蛇等。

  “以謝曉為傳承人,我們將大渡口棕編制作技藝列為大渡口第六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大渡口區非遺中心相關負責人談道,謝曉的榜上有名除了因他將傳統技藝進行了很好的傳承,也在於其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藝創新手法,讓傳統的棕編作品更加形象生動。“這是很好的開拓和發展。”

  目前,謝曉正埋頭制作十二生肖作品中僅缺的龍和雞。“還有20天能完工。”關於未來,謝曉說,自己亦考慮過收徒。“非遺技藝美就美在傳承,一己之力雖單薄,我也努力想讓棕編被更多的人知道。”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周蕎 文/圖

(責編:陳易、張祎)

本網專稿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原創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原創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