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龍鳳花燭,許多人都會想到古裝電視劇婚嫁洞房裡,那蘊含著美好祝福的場景。這個已經少見於人們生活中的風俗,卻在重慶秀山留傳至今。
秀山自治縣梅江鎮龍鳳花燭世家陳建友,就是龍鳳花燭絕技傳承人。他從16歲起就跟隨父親學習這門非遺藝術,在三十多年的從藝生涯中,他“鑽”進了一對對花燭裡,潛心研究,希望能將自然萬物都融入到這一支一炬中。
從17歲拿起雕刀開始,陳建友在火紅的蠟燭上埋首三十多年時光。
從他手上誕生的龍鳳花燭,不僅走進了全國大大小小的展覽,還飛進了法國盧浮宮參加世博會。
17歲在蠟燭上雕龍畫鳳
陳建友說,制作龍鳳花燭是他們家的家傳技藝,他從小就常觀摩父親和祖父制作龍鳳花燭,慢慢對這門藝術產生了特殊的感情。
“我17歲的時候,就放棄了出門做生意的念頭,開始跟隨爺爺和父親學習龍鳳花燭模具制作、圖案繪制。”陳建友說,當時家裡的生意很差,一天隻掙十來塊,“其實蠟燭本身是不愁銷路的,主要是怎麼‘變’,才能讓人家喜歡。”
就這樣,陳建友了開始自己的“變革之路”。包裝、樣式、顏色搭配……一系列的整改果真讓小店的生意好了起來。經過一年多的刻苦鑽研,他逐漸掌握到要領,並能獨立完成一對花燭的制作了。
龍爪雄勁,體態矯健﹔鳳目圓睜,神採飛揚。陳建友制作的一對花燭,龍與鳳都色澤鮮艷,栩栩如生,“盤旋”環繞在紅燭上,好似即將要從蠟燭中“化身而出”,龍起九州生瑞氣,鳳隨雲彩舞風華。
但是,這樣的栩栩如生,卻整整花了陳建友10年時間。
陳建友說,30歲的他已經基本能獨立完成一對龍鳳花燭的制作了,但他做出來的龍總感覺有點不到位,“當時,不論是家裡人還是來參觀的街坊鄰居,都說‘你這個不像龍啊,倒像馬’”。
一句話,讓陳建友哭笑不得。
“這事擱我心裡好長時間,盡管我一直嘗試改進,但就是做不像。”陳建友搖了搖頭說,“就是沒得龍的靈氣”。
由於純蠟制作的苛刻性,大到獨立制作的龍頭與燭身“結合”,小到貼附一片片薄如蟬翼的龍鱗,都得費不少心思。
因雕刻龍頭(眉眼、嘴、胡須等部位)的工作十分細致,陳建友經常一坐就是大半天。
“有時候你叫他喝口水再做嘛,他也聽不進去,就在那兒一個人弄啊弄。”女兒陳夢蘭說,“記得那次,爸爸在加工室倒騰了一整夜。第二天一家人正准備‘說他兩句’,他舉著手裡的龍燭,直問大家像不像……”
這時,一旁的陳建友微笑著說:“當時看他們表情那哈,我猜應該是成了的。后來大家都說,這條龍算是真正做活了!”
全國首家純蠟制作龍鳳花燭
“我家的龍鳳花燭是全國第一家用純蠟制作的嘞!”陳建友自豪地說,“這樣的蠟燭才是真正的蠟燭,它通體燃燒完后不會有其他的東西剩下。”
這樣的龍鳳花燭,既要保持“純粹”的用料,又要有精巧的外表,是十分困難的。
“蠟的熔點極有講究,要保証每一個小部件都能有形,就要在各自形狀的特點上,結合適宜的加工環境,從熔點那裡找竅門。”陳建友透露,這個過程並不簡單。
陳建友介紹,他先將各種顏色的蠟燭放入容器中,用電磁爐加熱,同時把幾十種磨具浸泡在水裡,等蠟燭融化后再用磨具一點點蘸著來雕燭,幾十道工序大有考究,每一處花紋都要費許多心思。
陳建友家的龍鳳花燭不僅僅是純蠟材料,更是純手工制作,龍頭、龍尾、龍脊、鳳頭、鳳尾都是他手工搓成后,再來雕刻細節﹔龍的眉眼、胡須,鳳的翅膀和尾翼,極其考驗耐心和細致。
“龍鳳花燭的制作工序相當繁雜,容不得一絲一毫錯誤,我經常對著蠟燭一坐就是一整天。”三十多年的從藝生涯裡,即便工序復雜又制作辛苦,“純蠟材料”和“純手工制作”始終是陳建友堅守的不二原則。
78斤龍鳳花燭驚艷法國盧浮宮
三十多年的龍鳳花燭制作中,最讓陳建友得意的一件作品,是他親手制作的重達78斤的“巨型花燭”。這對“花燭”從誕生之日起,就在國內不少比賽裡斬獲大獎。
2018年10月,陳建友帶著秀山特色“龍鳳花燭”參與了第24屆法國盧浮宮世界非遺展,在雲集了全球各地的非遺文化保護、修復、傳承與創新的非遺大師展會上,“龍鳳花燭”以獨特的藝術風格,濃厚的生活氣息吸引了外媒的眼光。
陳建友向他們介紹龍鳳花燭在漢文化裡的百年歷史內涵,和在傳統嫁娶中“共點花燭,舉案齊眉”的重要意義,法國當地市民感慨漢文化的源遠流長。
在赴法國參展之前,陳建友還曾將這門藝術帶到泰國,獲得了泰國朋友的贊嘆與喜愛,紛紛爭著上前要拿著花燭和他合影留念。
“有不少外國朋友跟我說,從來沒見過這麼好看的蠟燭,第一次知道了蠟燭裡有這麼重的意義。”陳建友說,能將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弘揚海外讓他非常驕傲,希望未來能把龍鳳花燭帶向更遠的世界,讓更多人走近它、了解它。
上游新聞記者 李晟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