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渝中區,重慶市人民防空宣傳教育館。
不能忘卻的記憶
——紀念重慶大轟炸“六五”大隧道慘案80周年系列報道④
今天,是重慶大轟炸“六五”大隧道慘案發生80周年。歲月遠去,但記憶從未曾忘卻。
80年前,面對大轟炸,重慶人民沒有被打倒,而是在廢墟上堅持生產、重建家園,為抗戰勝利營造穩固的大后方,豎起堅韌不屈的精神豐碑。
大轟炸期間,各種防空洞成為人們躲避空襲、堅持生產的重要場所。如今,重慶存留著大量防空洞,有的依舊保持原來的樣子,有的成為市民納涼點,有的變身博物館……
“炸不垮的重慶城,不服輸的重慶人。”當歷史洗盡鉛華,重慶日報記者走進部分防空洞,試著探訪當年重慶人民的抗戰故事,尋找那份必勝信念的精神密碼。
探尋重慶大轟炸慘案遺址
5月28日,即將首次對外開放的重慶大轟炸“六五”大隧道慘案遺址的負一層展區。
“轟炸所造成的破壞,在中國人的腦子裡喚醒了一種重建中國的決心”
毗鄰解放碑的磁器街,高樓林立,商業繁華。在車水馬龍的磁器街人行道旁,就是重慶大轟炸慘案遺址,遺址下面的防空大隧道將於7月首次對外開放。經過允許,重慶日報記者得以提前打探,進入地面以下的隧道,走進80年前“六五”大隧道慘案發生現場。
為了躲避日軍的頻繁空襲,抗戰初期,重慶便不斷開鑿防空洞,先后挖掘防空洞數百個。較場口這段防空大隧道是當時重慶市內比較大的公用防空洞,專供市民躲避空襲所用,可容納四五千人避難。
從重慶大轟炸慘案遺址負一樓展區沿著石階向下,音箱裡傳來模擬當年百姓奔走呼喊的重慶方言。再往前走,木質洞門、泥坯牆面、洞口一側雜亂堆放的生活用品……具有代入感的場景還原,仿佛看到80年前的人們涌入隧道裡的場景。
5月28日,重慶建川博物館內展出的陪都防空瓷水壺(一級文物)。
順著台階往隧道深處走,左側是背著家人、帶著行李、領著孩子、匆忙逃入洞內的人群浮雕。1941年6月5日晚,日軍飛機進入市區上空,對重慶進行大規模的“地毯式”反復轟炸。市民如潮水般涌向隧道中,洞內避難人數較往常激增一倍,達到萬余人。在長達10小時的高溫和嚴重缺氧的情況下,許多人因窒息、擠壓而死,慘不忍睹。
進入隧道交叉口的開闊空間,一段慘案親歷者口述慘案場景的視頻,再現了當年的“致命時刻”。
盡管日軍實行反復轟炸,但重慶人民並沒有被打倒,大家同仇敵愾,積極投入到反轟炸斗爭中。人們英勇不屈、百折不撓,廣泛開展地面救援、重建家園,在炮火中堅持生產,在苦難中樂觀生活,愈炸愈強,“新的重慶”一次次地誕生在炮火之中。
大轟炸遺址序廳,一面以大轟炸真實照片為基礎制作的大型浮雕展現了當時的場景:一片被炸成廢墟的街區中,殘垣斷壁上四個大字“愈炸愈強”,倔強有力、格外醒目。
面對日軍的轟炸,當時的重慶人民編出這樣一句順口溜:“不怕你龜兒子轟,不怕你龜兒子炸,老子有堅固的防空洞,來嘛,不怕!讓你龜兒子凶,讓你龜兒子惡,老子總要大反攻,等著!”
重慶大轟炸慘案的發生,更是激發出重慶人民空前的抗戰激情。
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遵循黨中央“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堅持國共合作,抗戰到底﹔
重慶青年紛紛奔赴抗日前線,先后組成川渝大軍奔赴抗戰最前線英勇殺敵﹔
重慶的救國會、青年聯合會、抗日文藝習作會、學生會、婦聯會等紛紛捐錢捐物,買飛機、大炮全力支持抗戰。
一位美國記者這樣評價:轟炸所造成的破壞,在中國人的腦子裡喚醒了一種重建中國的決心。
探尋重慶建川博物館
5月28日,重慶建川博物館展出的高射炮。
“我們隻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努力造械,爭取抗建大業早日完成,以及和平的早臨。”
位於鵝公岩大橋下,掩映在繁華城區之中的全國首個洞穴博物館聚落——重慶建川博物館,吸引著遠近游客紛至沓來。
這裡是城區抗戰兵器工業舊址群,現存有51個抗戰生產洞,其中已利用大約30個洞,開辟打造了10個主題博物館,布展陳列著包括抗戰時期的許多歷史文物。
“漢陽精造盡西遷,鑿洞安機數裡延。”在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漢陽兵工廠)博物館內,這句話概括了重慶建川博物館的來歷,更揭示了抗戰期間工廠堅持生產,源源不斷為前線將士提供武器的堅韌頑強。
抗日戰爭爆發后,位於湖北的漢陽兵工廠幾度遷移,最終落戶重慶謝家灣付家溝,改名為兵工署第一兵工廠。
為躲避日軍轟炸,工人們依江傍山開鑿防空洞,修筑洞穴廠房,共開鑿岩洞116個,洞穴總面積達2萬余平方米。
抗戰時期,搬遷到大后方的兵工企業有20多家,搬遷到重慶的,包括漢陽兵工廠在內有14家,均分布於長江、嘉陵江兩岸河谷地帶。
博物館展陳中,一首歌曲詞譜的展板特別亮眼——這是《第21工廠廠歌》,由廠長李承干邀請留日時就已熟識的著名詩人、學者郭沫若為工廠創作。素來欽佩李承干為人的郭沫若不僅慨然應允,還請著名作曲家賀綠汀為之譜曲:
“戰以止戰,兵以弭兵,正義的劍是為保衛和平。創造犀利的武器,爭取國防的安寧,光榮的歷史肇自金陵。勤儉求知,廉潔公正,迎頭趕上,盡我智能,工作是不斷的競爭。我們有骨肉般的友愛,我們有金石般的至誠。我們有熔爐般的熱烈,我們有鋼鐵般的堅韌。量欲其富,質欲其精。同志們,猛進!猛進!同志們,猛進!猛進!”
這首歌一創作出來,很快就在長江、嘉陵江江畔唱響。
展品中,有一張李承干身著中山裝,帶領工廠職工高唱廠歌的照片,見証了當時火熱的場景。
解說員介紹,李承干任下的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廠,是抗戰時期中國最大的兵工廠,生產了大量槍炮彈藥支援抗戰。大轟炸期間,該廠成為重要的轟炸目標。據不完全統計,1940年6月至1941年8月,該廠遭到日機14次轟炸,員工死亡10人,傷數十人。
身為第二十一兵工廠廠長的李承干面對日軍暴行,極度憤慨。他常對同僚及工人們說:“我不贊成等山洞開好,機器進洞再開工的辦法。我們的抗戰不能等我們呀!我主張事先有重建的准備,敵人給我炸了,我再蓋新的,隻要我的人不死完,我總會有辦法來復工。”
日機來襲時,李承干與工人們進入防空洞躲避。他嘴裡總是念念有詞:“炸中我們最好!炸中我們最好!炸中我們有能力恢復的工廠,比炸中那些我們沒有能力來恢復的工廠好。炸了我們,少炸別人!”以此鼓舞大家。
李承干還總是以身作則,每當轟炸結束,空襲警報尚未完全解除,便率先沖出防空洞,奮不顧身地去救人、滅火,搶救機器設備。
李承干的言行,引領全廠工人在大轟炸中“堅強苦斗,屹立不動”,一方面在防空洞內堅持生產,一方面對被炸的廠房和機器設備做到隨炸隨修,“以求一時一刻不耽誤出品,使殲敵的武器供應無缺”。
資料顯示,在1940年至1941年的大轟炸中,第二十一兵工廠的武器彈藥出品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較大幅度增加。抗戰期間,第二十一兵工廠生產的武器彈藥約佔全國兵工廠武器彈藥總產量的60%,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同樣頭頂轟炸“猛進”的,還有鋼遷會的工人。“我們當時一邊安裝設備,一邊生產,一邊還得躲避轟炸,每天都要注意高處挂出紅氣球沒有,如果挂了,就預示著日軍很快就要丟炸彈了。”曾親歷日軍轟炸的老工人鄒宗友生前回憶道:大家都希望多煉一些鋼鐵出來支援兄弟兵工廠,多生產一些子彈、槍炮,狠狠地回擊日本侵略者。
一位鋼遷會工作人員當年曾這樣寫道:“抗戰是這樣緊急,人們的生活是這樣煎迫。我們並不覺得難過,因為我們早已了解了現實,我們的生活目標不是為了錢,也不是為了利,我們隻有一個願望,一個思想,一個期待,那就是努力造械,爭取抗建大業早日完成,以及和平的早臨。”
探尋《新華日報》舊址防空洞
2020年6月5日,市民自發來到重慶大轟炸慘案遺址,悼念死去的同胞。(資料圖片)記者 魏中元 攝/視覺重慶
“宣傳黨的主張,鼓舞人民的斗志,維護、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位於渝中區化龍橋虎頭岩村86號,是《新華日報》總館舊址,坐落在一個山坳裡。在一片樹蔭之下,5棟房屋依山而建,順著山勢自下而上,青瓦灰牆、黑白為主的色調,沉浸著歷史的厚重。
1939年5月3日和4日兩天,日機對重慶城區實施狂轟濫炸,原來設在城內西三街和蒼坪街的《新華日報》房屋被毀,隨后搬遷至此。從1939年8月13日到1947年2月28日,《新華日報》在此編輯、印刷和發行。
在舊址后面的山腳下,有一棟一樓一底的建筑。建筑正面山壁下,有一個被樹枝樹葉和雜草遮蔽著的防空洞。乍一看,防空洞十分普通,湊近洞口,還能聽到裡面傳出的斷斷續續叮咚作響的水滴聲。
“《新華日報》總館遷來這裡后,為防避日機空襲,報館的職工們自己動手挖了這個防空洞。”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葉維維說,為了保証每天的報紙能夠按時出版,職工們把印刷機搬進了洞裡。“皖南事變”后,1941年1月18日,載有周恩來著名題詞的“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新華日報》,就是在這個洞裡印刷出來的。
抗戰期間,重慶是中國新聞輿論的宣傳中心,當時有《新華日報》《大公報》《新民報》《國民公報》等10余家戰時中國影響最大、傳播甚廣的主要報紙。這些報紙雖然背景不同,主張各異,但對侵華日軍轟炸重慶的殘暴行徑,採取了高度一致的態度。他們揭露日寇罪行,宣傳政府當局的防空政策與措施,報道重慶軍民的反轟炸斗爭,鼓舞全民抗戰決心與信心,在重慶大轟炸期間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宣傳作用。
1939年5月3日大轟炸后,《新華日報》發表了《用戰斗回答敵寇轟炸》的短評,文章號召人們用更積極的更緊張的抗戰工作,作為對日寇慘無人道的轟炸的回答,我們要以工作和戰斗,來把日寇消滅在它垂死前的瘋狂掙扎中!
1940年“八一九”“八二〇”大轟炸后,《新華日報》又發表文章稱:“我們決不因重慶在火中的毀滅而悲觀,我們要在舊重慶的廢墟上建立起嶄新的正軌的堅強的合理的新的重慶!我們敢正告凶猛殘暴的敵寇,舊重慶的毀滅不是投降,這是准備在血和火的鍛煉中,哺育尊重的堅強的力量來答復殘暴的死敵!”
“在這些新華日報人的不懈努力下,一份份以宣傳黨的主張,鼓舞人民的斗志,維護、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主要內容的《新華日報》從化龍橋出發,運往重慶各地,在中國革命斗爭中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受到了廣大讀者的熱情贊譽和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葉維維說,當時在重慶出版的《新華日報》被譽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燈塔”。
記者手記>>>
一位社會學家說過,社會發達與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某處遺址完成歷史使命之后,能夠轉身成為一座博物館。
戰火年代,防空洞是避風的港灣。和平年代,隱身於鬧市,或藏身密林的一個個防空洞,似乎更多活在重慶人的記憶之中。
每個防空洞,都有自己不一樣的故事,鐫刻著特殊的時代烙印:它的緊急開鑿,是舊中國積貧積弱、強敵入侵的痛苦印記﹔它的負重前行,是新中國軍民在一窮二白基礎上自力更生、改天換地的必經階段﹔它的悄然變身,是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全民國防教育深入人心的時代縮影……
令人欣喜的是,重慶已開始實施“山城洞天”人防工程服務民生專項行動,針對每個防空洞的歷史和風貌,深挖歷史底蘊,採取“一洞一策”進行改造升級。
在歲月沉澱中越發幽深的防空洞,將有怎樣鳳凰涅槃的新生,值得期待!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記者齊嵐森、崔力攝/視覺重慶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