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老人服藥的智能藥箱、檢測牆面裂縫的吸附機器人、探究重慶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論文……6月6日,以“體驗·創新·綠色·成長”為主題的第36屆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重慶市第一實驗中學校閉幕。
本次大賽吸引了全市70余萬中小學生參與,經過區縣的選拔和推薦,大賽共收到參賽作品1862項,其中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636項(含機器人創意228項),科技輔導員創新成果項目824項(科教制作項目351項,科教方案473項),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138項,少年兒童科學幻想繪畫264項。
這種智能藥箱可以幫助老人正確服藥
“有些老人會出現服藥種類和數量錯誤的情況,我就想到發明一款機器,幫助他們正確服用藥物。” 來自重慶市九龍坡區第二實驗小學的楊皓然同學發明的“基於openmv機器視覺技術的家庭智能藥箱”獲得此次大賽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項目一等獎。
上游新聞記者看到,這個智能藥箱裡有一個放藥物的小托盤,托盤裡有很多小格子,每個格子能放一片藥。
楊皓然說,這個智能藥箱使用openmv機器視覺AI技術,能監控藥箱內藥片數量的變化,如果服藥錯誤就會發出報警聲,並且通過互聯網遠程技術聯系家屬,告知老人服藥的情況。
這款機器人能吸附在牆面檢測裂縫
來自重慶市廣益中學校的三名高二學生發明的“智能混凝土牆體裂縫檢測機器人”獲得高中組工程物理一等獎。
發明者之一陳同學表示,牆面裂縫是建筑物的安全隱患。傳統的人工檢測需要工人高空作業,成本高、耗時長且有極大的安全隱患。他們設計的這種智能混凝土牆體裂縫檢測機器人,通過離心風機高速旋轉產生負壓,使得該機器人可以穩定吸附在牆面上,驅動電機帶動履帶前進。在牆面上行駛檢測過程中,可對牆體裂縫檢測通過攝像頭進行圖像識別,通過失壓傳感測定其深度和規模,將高清圖像記錄及數據實時傳回后台。
他們發現重慶近百年有15種交通工具
“‘行千裡,致廣大’這句話很‘火’,於是我們就開始探究,重慶近年百年有哪些交通工具幫助人們出行。” 此次比賽,重慶市南岸區天台崗小學5年級的三名學生探究了重慶交通百年的變遷,該項目獲得了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行為與社會科學組一等獎。
項目成員柯皓天表示,經過調研,他們發現重慶近百年有15種交通工具,比如上世紀70年代的山城牌汽車、80年代的索道、90年代的扶梯、2000年初的觀光輪渡等。
“我們發現很多人對重慶歷史上的交通工具了解並不全面,希望通過一個小切口,讓民眾關注重慶的發展變化。” 柯皓天說,通過調研,他們認為重慶可增加特色交通旅游景點,提升重慶的文旅實力。
上游新聞記者 陳竹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