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推进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 21个区有了新目标

2020年05月11日08:24  来源:重庆晨报网
 

  建设主城都市区 增强城市群综合竞争优势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扈万泰解读主城都市区

扈万泰。记者 苏思 摄

  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之一

  重庆日报:应该如何理解建设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必要性?

  扈万泰: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三次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会议,就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完善城市化战略进行部署,深刻揭示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增强中心城市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重庆主城都市区是全市发展条件最好、环境承载力最高、竞争潜力最强的区域,推动主城都市区重点发展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全局发展看,建设主城都市区,构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心城市,形成空间尺度上与北京全域、上海全域等接近的中心城市形态,有助于优化国家区域经济布局,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二是从区域协调看,“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区域重点保护”要求,有利于更好发挥“一区”对“两群”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三是从空间结构看,中心城区及外围若干专业化节点城市联动,在100公里左右半径1小时通勤圈内,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集聚带动效益,避免中心城区“一市独大”,增强城市群综合竞争优势。

  重庆日报:重庆主城都市区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扈万泰:从规划定位来说,主城都市区由中心城区9个区和主城新区12个区组成,面积2.87万平方公里,是重点发展的优势区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之一,是产业升级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试验田、高品质生活宜居区。

  从规划保障来说,要按人口规模,保障城市空间供给,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确保人口、产业、空间、用地相匹配。

  中心城区“强核提能级”,主城新区“扩容提品质”

  重庆日报:重庆主城都市区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具有哪些特点?

  扈万泰:从自然本底看,我市中心城区独具山水分隔的山地城市特点,具备天然的“多中心、组团式”空间条件。主城新区各城市彼此相对独立,更适宜深化“独立成市”,更宜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

  从空间构思看,中心城区“强核提能级”,组团式发展,不“摊大饼”;主城新区“扩容提品质”,坚持独立成市,壮大支点城市,培育区域中心,支持抱团发展,可共同构建网络型城市群结构。

  具体来说,一是“两江四岸”核心区。16平方公里长嘉汇大景区联动周边形成50平方公里的整体提升区域,是重庆地标、灵魂和精华。将强化风貌管控,形成历史人文风景眼、山水城市会客厅、商业商务中心区。

  二是中心城区。突出创新链顶端、产业链前端、价值链高端,加快集聚国际交往、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高端功能,提升整体发展能级,形成高质量的极核、硬核。以“两江四岸”为发展主轴,加快建设广阳岛、科学城、礼嘉悦来半岛、长江文化艺术湾区等重点区域,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

  三是长寿、江津、璧山、南川四个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它们既保持独立成市格局,又在交通设施、产业分工、功能配套等多个方面与中心城区加速融合,参与产业转移分工,承担重大功能布局,吸引人口集聚,成为中心城区有机组成。

  四是涪陵、合川、永川、綦江—万盛四个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它们是参与主城都市区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空间分工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挥区位、产业、规模等综合优势,培育产业集群,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功能,辐射好传统腹地,相对独立支撑重庆落实国家战略、联动周边地区。

  五是大足、铜梁、潼南、荣昌四个桥头堡城市。它们重点发挥成渝腹心优势,立足门户优势和产业特色,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设施配置,吸引人口产业集聚,快速增强综合实力,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崛起”增长极,合力培育大城市,协同四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

  同时,我们规划永川-大足-荣昌、合川-铜梁-潼南、綦江-万盛-南川、涪陵-武隆-丰都、长寿-垫江-梁平等抱团发展,强化空间布局统筹、交通互联成网、公共服务共享、产业分工协作,破解人均指标占优、整体实力不强的局面,协同四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

  规划“一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

  重庆日报:重庆主城都市区的交通支撑体系今后将如何建设?

  扈万泰:普遍来看,国内外的都市区空间尺度较大、地面道路交通通勤难度较大,交通组织通常采用“城市轨道+市郊铁路”模式,形成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支撑体系。配套沿线带状开发、节点复合开发等多种TOD(公交优先)模式,促进网络节点城市之间复杂功能性多向联系。

  我们借鉴国内外经验,认为首要是加快主城都市区“四网融合”多层次、多制式轨道发展,规划“一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

  相关工作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规划中心城区1小时城市轨道通勤圈。完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近期实现“850+”城市轨道加速成网,中心城区平均通勤时间不超过40分钟。

  二是以铁路公交化为主体构建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近期通过功能互补、枢纽换乘、线路共享等形式,实现干线铁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形成1小时主城都市区通勤圈。

  三是规划都市快线网络实现更高水平的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规划1320公里都市快线(市域铁路)网,建设覆盖各独立成市、各功能节点的1小时主城都市区通勤圈;将都市快线延伸到四川毗邻城市,推动成渝轨道互联。

  除了轨道交通以外,我们还需积极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在构建出境大通道方面,向东打造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向南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向西拓展中欧班列(渝新欧)运输通道,向北延伸渝满俄班列覆盖网络。统筹布局国际多式联运集疏体系,打造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

  在构建出渝大通道方面,高标准规划铁路运输干线网络,规划10条对外高铁通道,形成重庆与沿海三大城市群之间高铁双通道。强化国家公路枢纽功能,规划18条射线高速公路。

  在完善航空航运体系方面,畅通长江黄金水道,重点打造果园港、涪陵龙头港、江津珞璜港,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完善机场体系,提升重庆航空枢纽能级。

  在提高主城都市区公路和城市道路互联互通水平方面,加快中心城区与主城新区各城市间高速公路双通道、1小时通达,相邻城市间高速公路直连直通、半小时通达;以快速干线网实现主城都市区各城市快速干线网络化、全覆盖。

  除此以外,我们还计划规划加密不收费的高等级公路网络,降低公路物流成本,支撑整个城市现代物流系统的升级。

  本报记者 申晓佳(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陈易、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