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新表达 一样的情一样的味

2021年02月14日10:08  来源:重庆日报网
 

从“牛展”中趣读牛文化

记者 赵迎昭 实习生 程瑞

  牛年看“牛展”,“牛展”带您走近牛文化。

  时下正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行的“新春文化系列展——牛气冲天”,通过100余件与牛相关的展品,用“物大为牛”“服箱耕田”“以受多福”3个单元,分别讲述牛作为家畜,从古至今在中国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商代甲骨残片 牛被用于祭祀

  展柜中,一片片大小不一的甲骨残片上契刻有“牛”与“牢”字,虽不显眼,但却静静诉说着3000年前牛在商朝的作用。

  考古材料表明,家牛一经出现便被用作祭祀的“牺牲”。在古汉语中,“牲”指整牛,“牺”指毛色纯一的牛。在先秦时期,供祭祀的牺牲经占卜确定后,要关在特定的畜圈里养至膘肥体洁,才能宰杀。这种畜圈被称为“牢”,甲骨文中也用“牢”代指牺牲。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艾露露说,祭祀与战争在古代社会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牛耕尚未普及的时期,大量的牛被用于祭祀活动,其肉、骨、角都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战国铜犁铧 牛成为主要畜力

  九龙坡冬笋坝出土的这件战国铜犁铧长8.7厘米、宽10厘米,看上去貌不惊人,却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讲述着牛被用于耕田的悠久历史。艾露露称,铜犁铧是平整土地的重要农具,它从新石器时代的石犁发展而来,与耒、耜等工具相比,其翻土深度更浅,但速度要快得多。

  艾露露介绍,牛作为畜力的历史,在交通中,最早可追溯到黄帝与商代;在农业生产中,大多观点认为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交通、农业生产中使用牛作为主要畜力,改变了农业生产状况,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交通贸易往来。

  《桃林百牛图卷》 牛具有深厚人文内涵

  4.34米长的《桃林百牛图卷》上,100头牛在桃林掩映下或走或卧,盎然春意扑面而来。

  这幅国画的作者是阎松父(1902-1985),他擅画牛、虎,人称“多牛翁”。创作于1939年的《桃林百牛图卷》,表现了牧童于溪边桃林放牛的景象。

  “以牛为题材的绘画有很多,表达当时人们的人文意趣。”艾露露说,在画家笔下,牛情态悠然,或低头食草,或呼唤乳犊,这体现了人们对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淡定从容、田园牧歌生活的追求。

(责编:秦洁、张祎)

本网专稿

汽车行驶在重庆市黔江区中塘镇双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杨敏摄汽车行驶在重庆市黔江区中塘镇双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杨敏摄 重庆黔江:“挂壁公路”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黔江区加大“四好农村路”建设力度,在峡谷、沟壑、悬崖、绝壁上修建了一条条“挂壁路”“盘山路”。…【详细】

原创

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立秋后,重庆市垫江县45万亩水稻相继成熟,稻田到处可见收割机抢收粮食的场景。…【详细】

原创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  人民网重庆8月2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区市联袂打造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将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异地办事服务。 据了解,新上线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是为贯彻落实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详细】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