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寫給楊世柏的祝語。
子女送給楊世柏的紀念冊。
1965年楊世柏與師妹在一起。
年輕時的楊世柏和師傅合影。
楊世柏的家裡看似雜亂,其實很多是他收藏的老物件。
80大壽,杖朝之年,在不少人看來,不管是子女還是親朋,肯定應為壽星擺一台有分量的壽宴,這樣才對得起80這個數字,才沾得上壽星的福氣。
不過,楊世柏卻打破了這種講排場、比闊氣的陋習,助推移風易俗新風尚深入人心。去年12月30日,他迎來80歲生日,沒有辦宴席,隻同老伴和一兒一女兩家人聚餐低調而過。不過,后來他收到了子女獻上的一份特殊禮物——家人親朋與他的日常點滴,匯聚成文、裝訂成冊送給他。這份紀念冊深得楊世柏喜愛,他說,生日送禮不送錢,送禮隻送紀念冊,這是他收到的最珍貴的禮物。
從病人到徒弟再到女婿
卷曲花白的波浪式頭發,不苟言笑,大冬天裡穿得很少——這是記者見到楊世柏后的第一印象。
楊世柏住在南坪四小區一棟安置房裡。記者一走進門,瞬間就被牆上的一幅照片吸引:青春時代的楊世柏像極了當下偶像劇中的男主角,帥氣十足。牆上另一處還挂著各式各樣的刀,灰跡斑斑,讓人感覺楊世柏似乎有點像武俠小說中的江湖異人。
事實上,楊世柏的確會武術,習武足有60年。
1960年7月,楊世柏因腰部受傷,走進市中區(現在的渝中區)民生路88號山東骨傷科王址城診所。“先是去看病,后來知道王醫生會武術,就拜師習武成了徒弟,最后又成了女婿。”聊起自己的習武經歷,楊世柏記憶猶新。因為他是家中獨子,看到師傅家有7個孩子需要照顧,便常常抽空去陪伴師傅師母,照顧他們的孩子。
“父母覺得這小伙子有禮節,人品不錯,那年我14歲他21歲,爸爸叫我們以師兄師妹相稱。”楊世柏的老伴王家裕回憶,從那年起,王氏大家庭裡多了一位家人,后來父親有意撮合她和楊世柏。“其實,在世柏踏入我們王家后,我和他就互生好感,正好有父母之命,我們更加有信心在一起了。之后我們通過書信相互鼓勵,並且進一步了解彼此,堅定了結為夫妻享受一生的信心。”王家裕說。
20歲那年的習武經歷,讓楊世柏獲得一段美滿姻緣,也收獲了更多的親人。幾十年來,他用自己的行動,關愛著這個溫暖的大家庭。
辦壽宴是給別人添麻煩
“辦生日宴席,客人來了要給我送禮,這樣不好。”回憶起幾個月前子女親朋們給他商量辦壽宴的事,楊世柏說,自己當時就拒絕了,因為“辦壽宴是給別人
添麻煩”。無論親朋們怎麼勸,他都不同意。
80歲生日,父親不願辦酒席,怎樣才能讓父親過得既高興又有意義呢?“我們希望給父親送上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你看家裡堆著的這一大堆老物件,大概也曉得他其實是個很懷舊的人。”女兒楊皓軍告訴記者,幾個月前的一天,她突然靈機一動,想到了有一份生日禮物父親應該會非常喜歡,於是迅速行動起來。
原來,楊皓軍向家人親朋們約稿,請他們回憶並寫下與父親過往的點滴,將這些文字配上圖片整理成冊后印刷出來,在80大壽那天送給父親。
在收集整理家人親朋寫給父親80大壽的文稿時,楊皓軍好幾次潸然淚下:兒時父親帶她去吃的罐罐酸奶,中學時代為自己買的紫色運動服……相比珍貴的生活記憶,楊皓軍最難忘的還是父親留給她的那些為人處世的諄諄教誨——“為人要正直,要有擔當,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勇於挺身而出,不苟且不退縮”﹔“待人接物要真誠,別拉稀擺帶,幫人如幫己,樂於助人其實也是助己”……
楊皓軍說,為了給父親一個美好的生日禮物,有的親人雖然在外出差,熬夜也要寫下回憶故事,小姨王家敏更是躺在病床上,為父親寫下祝福:大姐夫,從我還未來到這個世界上,到今天的59年裡,大姐夫早已是家長般的存在……
“這個禮物好,我很高興。我喜歡收藏,家族裡很多老照片,我都洗出來歸檔放好了,這次他們悄悄做的紀念冊,有很多我都記不太清楚的過往,確實很珍貴。”楊世柏說,這份特殊的生日禮物非常不錯,自己由衷地高興。在上月31日跨年夜裡,他還和妻子、女兒等圍坐一起,一篇一篇翻著紀念冊中的點滴故事,仿佛穿越回了過去。
懷揣小目標擁有小期待
“沒想到在家人朋友心目中,父親是這樣一位有溫度、有情義、有才華的人。”楊皓軍告訴記者,紀念冊裡的內容,或是一份祝福,或是一首感恩詩,更多的則是一段段溫馨回憶,“這些內容讓我和更多的人了解了父親,特別是父親那些諄諄教誨,不光教育了我和哥哥,他自己也做到了身體力行。”
楊皓軍說,這幾年父親雖然冬天還是穿著單薄的外套,但行動已不再矯健,聽力開始下降,背有些許佝僂,有好幾次摔倒和暈厥,還不時出現腿腫胃痛,他已不再是自己和哥哥心中那位身強力壯、金剛不敗的父親了。
“父親的人生列車距離終點還有一段不長也不短的距離,85、90、95、100歲……這一個個站點,作為兒女,真的要好好思考還可以陪他看哪些風景、嘮哪些家常。”楊皓軍告訴記者,父親還有很多小目標,比如操辦一場收藏品展覽會、教兒女孫子們打拳練武、為家人露幾手他的烹飪絕活……“這些小目標裡,有些看似觸手可及,有些仿佛遙遙無期,但我堅信,隻要父親一直懷揣小目標,擁有小期待,這些就會是他老人家延年益壽、長命百歲的護身符。”
記者注意到,楊世柏的家好似一間大倉庫,堆著滿滿當當的各種老物件。這些老物件,有的是他從市場上淘來的,有的是家人親朋的各種存檔資料。雖然現在網絡發達,手機也能方便地拍出一張張好照片,但他還是喜歡可觸可摸的感覺,遇到有紀念意義的照片,他都會洗出來,歸類存檔。至於讀書看報,每每遇到精彩之處,他還會剪下來仔細存放,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從我記事起,大姑爺爺就是一位另類的藝術家,像武俠劇裡的功夫大師一樣,會耍各家拳法套路。而我有幸在家族春晚裡與大姑爺爺同台表演,也成為我最珍貴的記憶!”楊世柏的侄孫女楊巧靈對記者說,她從小考進雜技團,大姑爺爺一直鼓勵著她。而在楊世柏看來,有晚輩能進雜技團,也算是有人傳承了祖輩的絕活。他也保存著楊巧靈從小到大精彩時刻的照片,做了很多本專屬她的影片寫真相冊。“那真是比我家裡存的還多,大姑爺爺就像一個儲存空間超大的硬盤,家裡各種時期、各種年代的照片,都能在他那裡找到,簡直就是活古董。”楊巧靈笑著說。
珍貴回憶敵過所有禮物
王家兄弟姐妹,幾乎不喊楊世柏為姐夫,都喜歡喊他師兄。60年來,師兄比親人還親。在整個大家庭中,幾乎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會跟著這位長輩習武。
“讀初一的時候,我那手無縛雞之力的瘦弱模樣,讓大姨爹憂心忡忡。於是,每天晚上從上清寺放學回到南岸家裡做完作業后,練功變成了一種日常。”王家裕三妹的兒子張青喆告訴記者,當時除了在寒暑假同輩集中時間練功,大姨爹還單獨給他開小灶,教他練習洪拳。
渝中區民生路88號,是楊皓軍母親出生的地方。自打記事起的每個春節,楊皓軍都能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兒,一大家人聚在一起,拉二胡、演京戲……一直保留到現在的家族春晚,不但節目豐富多彩,形式上還與時俱進,這些年就新增了年終表彰,如最佳兒女、最佳父母等。
“我得過最佳兒女獎,還發了獎狀和獎杯的。”楊皓軍笑著對記者說,每年家族春晚,表彰環節的評委一般都由家裡長輩擔當,每個家庭出的節目則由小輩們投票誰最好看,“父親的保留節目都是打拳,給全家老小展示他練習60年的武藝。”
“在每年的家族春晚上,我們還要為家族基金充值,我們這一輩充值2000元,小輩充值1000元。”王家裕說,以它為原始基金,每個家庭每年往裡面充值,當這個大家庭裡有人升學或者遇到經濟困難,這筆家族基金就會在第一時間發揮作用。
採訪結束時,楊世柏特意告訴記者:“珍貴的文字回憶敵過所有生日禮物。紀念冊雖小,卻能加深鞏固家族成員之間的聯系,這樣既不會給別人增添麻煩,還能增進親情、友情和家庭凝聚力,多好。”
“我想,父親(不擺壽宴)這樣做,移風易俗不願麻煩別人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還是體現出一種家庭和家人的意義,體現出一種親人之間不可分割的凝聚力,這樣做的確很溫暖,也很有愛。”楊皓軍動情地說,父親一生深愛著這個大家庭,溫暖著這個大家庭,他對這個大家庭的維護和關愛,將深深地影響著她和子孫后代。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周小平 實習生 王子燁 攝影報道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