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 全市共調處化解矛盾糾紛 37.08萬件 化解率98%
接下來,我市將——
1 深化矛盾糾紛大調解體系建設:
市級綜合部門統籌協調
職能部門配合協調
區縣(自治縣)組織實施
鄉鎮(街道)村(社區)具體落實
社會力量積極參與
2 持續推進信訪接待中心、綜治中心等融合,提供“一站式”解紛服務
3 推動“互聯網+調解”模式創新,實現“線上+線下”雙向互動調解
(資料來源:受訪者提供)
“法治社會不是沒有矛盾糾紛的社會,而是矛盾糾紛出現后能夠得到及時有效解決的社會。”兩會現場,就如何及早發現矛盾,及時有效化解矛盾,創新社會治理,引起了代表委員的熱議。
重慶日報記者約請市人大代表、基層矛盾糾紛調解能手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就“一站式化解矛盾糾紛”展開探討。
相關部門
推動出台關於深化矛盾糾紛大調解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
列席市政協五屆三次會議的市委政法委副書記譚曉榮說,近年來,全市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以深化“楓橋經驗”重慶實踐十項行動為抓手,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探索建立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三調聯動”和訴調、警調、訪調“三調銜接”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有力有效地促進矛盾糾紛化解,切實維護了社會穩定和諧。
譚曉榮介紹,今年以來,全市共調處化解矛盾糾紛37.08萬件,化解率98%。“接下來,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會議和市委五屆七次全會精神,著力推動出台《關於深化矛盾糾紛大調解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
具體來講,重點要做實基層調解組織,依托全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息系統,加快推進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相互協調聯動、有機銜接,建立“縱向貫通、橫向聯通”的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及時化解、實時反饋、督導考核一體化工作機制,形成“市級綜合部門統籌協調、職能部門配合協調、區縣(自治縣)組織實施、鄉鎮(街道)村(社區)具體落實、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體系,持續推進信訪接待中心、綜治中心等融合,提供“一站式”解紛服務。
同時,推動“互聯網+調解”模式創新,推廣“類腦”功能法律服務機器人,充分利用巴渝“和事佬”App開展線上調解,借助“易解平台”提高訴調對接效率﹔綜合利用移動終端、微信、QQ等平台載體,實現“線上+線下”雙向互動調解,為廣大群眾提供高效便捷的調解服務,促進矛盾糾紛得到及時有效化解。
創新做法
建立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大本營”
前不久,重慶日報記者在榮昌便民糾紛解決中心大樓看到,敞亮的三層大樓裡,分別設立了家庭、醫療、征地拆遷、物業等36個調解室,部分調解員正在為群眾現場調解矛盾糾紛。
“便民糾紛解決中心是榮昌綜合調處室的‘升級版’,實現‘一站式’化解群眾矛盾糾紛,讓老百姓為操心事、煩心事‘隻進一門,隻跑一地’。”榮昌區區委政法委副書記劉綱宏說,該中心在今年投用后,成為了全區社會矛盾糾紛化解的“集散地”和“大本營”。真正發揮好了“調解大超市”作用,有力推進了社會治理現代化。
代表建議
力爭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解決
在市人大代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司法局局長張薇看來,司法行政機關及廣大人民調解組織要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堅持發展“楓橋經驗”,切實發揮人民調解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中的基礎性作用。
對此,張薇提出3點建議。首先要建立調解責任制。按照屬地屬事原則,建立矛盾糾紛尤其是行業性專業性矛盾糾紛“誰主管、誰負責”的調解責任制,避免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空轉打滑。
其次,要建好、用好、發揮好區縣重大矛盾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作用,力爭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解決。同時,深入推進生態環保、醫患糾紛等重點領域的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建設和訴調、警調、訪調“三調”對接調解組織建設,探索推行優秀調解組織跨行業、跨區域綜合運用,提高調解實效。
第三,要整合基層治理資源,選優配強調解隊伍,將各地區有威望、有能力、有熱情的鄉賢、能人納入調解隊伍,成為工作主力﹔探索推進調解員、網格員、樓棟信息員整合工作,確保矛盾糾紛發現在早、處置在小。
經驗之談
整合各部門資源建立統一的網絡調解平台
“基層矛盾糾紛呈現多元化、復雜化的趨勢,這對如何化解基層矛盾糾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人大代表、萬州區公安局治安支隊三大隊民警高仁翠在日常工作中,積累了大量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的經驗,她認為,要真正實現“一站式”化解矛盾糾紛,需要在高科技的輔助下,各部門通力合作才行。
“首先,需建立一個整合了各部門資源的統一的網絡調解平台。基層民警或者社區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發現矛盾糾紛,甚至居民自己有矛盾糾紛調解的訴求,都可以上傳到平台上。”高仁翠說,通過這個平台,可以讓群眾不必再反復到派出所、調解室,實現少跑路的目的,也可以更早、更及時地發現矛盾糾紛。
此后,平台可以根據矛盾糾紛涉及的方面,分門別類推送給相關部門,實現矛盾糾紛調解專業化,提高調解成功率。同時,各部門可以通過平台實現信息共享,暢通溝通渠道,還可以通過平台建立相關專家庫,在面對復雜的矛盾糾紛時,大家可以共同出謀劃策,促使矛盾糾紛成功化解。 本報記者 黃喬 周鬆 楊鈮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