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豐都建成重慶唯一醫用防護服生產線

2020年03月06日08:52  來源:重慶日報網
 

上坤醫療器械公司,工人在防護服生產車間作業。記者 龍丹梅 攝

  3月4日,豐都工業園區,重慶上坤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坤公司”)廠房裡,100多名工人各就其位,忙著生產無菌醫用一次性防護服。

  這是目前重慶市唯一的無菌醫用一次性防護服生產企業。

  上坤公司原是一家口罩生產企業,1月22日才拿到醫用防護服醫療器械注冊証。1月28日,該公司便著手緊急轉產生產醫用防護服。

  在市級相關部門及豐都縣的全力保障下,上坤公司得以在7天內實現緊急轉產,幾乎從無到有建起了一條全新的生產線。

  在過去的一個月裡,這裡的機械設備24小時運轉,已生產醫用防護服近8萬件,為重慶市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有力的醫用物資保障。

  立下“軍令狀”,7天內生產出醫用防護服

  1月28日,上坤公司接到了緊急轉產生產醫用防護服的任務。

  重慶市藥監局啟動應急審批,當晚便趕往上坤公司現場核查、跟蹤整改,爭取在最短時間為該公司發放生產許可証。

  豐都縣委常委、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胡良才說,明知困難重重,豐都還是立下了“軍令狀”——7天內,幫助企業實現轉產,日產防護服達到1000件以上。

  當晚,胡良才和靳堃等公司管理人員一直熬到29日凌晨4點,列出了13項轉產投建內容。

  與此同時,豐都縣緊急成立了加快縣內企業防疫保供應急物資擴能生產調度指揮部,成員包括豐都縣經信委、園區管委會等13個部門、企業。13項轉產內容剛列出,便落實到了具體單位、人頭,倒排工期到日、到小時……

  重慶市也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醫療物資保障組豐都工作組,市經信委、市藥監局派專人進駐,幫助上坤公司解決轉產中的困難。

  克服重重困難,第一批防護服下線

  轉產的確困難重重。

  首先,企業需要大量資金,豐都縣政府就先行墊付320萬元。

  其次,上坤公司之前沒做過防護服,沒有現成的原料供應商。

  “最主要的原料就是透氣復合無紡布和熱熔膠條,都是緊俏物資。我們一天之內聯系了二三十家供應企業,市發改委、市經信委,甚至工信部都參與協調,好不容易在山東、重慶、廣東分別找到了無紡布、熱熔膠條、縫紉機、貼條機等貨源。”胡良才說。

  第三,巨大的物流壓力下,原料和機器設備怎麼運輸?重慶市交運集團為此安排了一趟“保運專車”,2月2日,廣東東莞的5台貼條機運到了豐都。

  生產防護服還需要大量熟練縫紉工,一時間上哪兒去找那麼多工人?

  緊急招工行動在整個豐都縣境內緊鑼密鼓地進行著。該縣董家鎮是“壽衣之鄉”,有不少縫紉工。該鎮工作人員走街串巷上門動員、招聘,同時了解他們有無疫區活動軌跡、是否和確診病例有過密切接觸,幾天就招來20多名熟練縫紉工。

  豐都縣工業園區緊急為這批工人進行體檢並協調食宿,園區派專人進駐企業進行防疫工作,還為工人提供了穩崗補貼。

  合力保障下,2月3日凌晨1時,第一件“重慶造”一次性醫用防護服在豐都縣上坤公司試產成功。

  2月4日,“軍令狀”的最后時限,上坤公司第一批防護服下線,日產能1000件!

  擴能成為新難題,一個陌生人的電話解了燃眉之急

  “摸著石頭過河”的生產線終於開始正常運作,但另一件麻煩事又擺在面前——由於沒有壓條環節的熟練工,企業無法擴能生產更多防護服。

  壓條即是將熱熔膠帶“焊接”到防護服每一處有針眼的縫合處,以保証醫護人員安全,是醫用防護服生產中最核心的環節之一。這是個技術活,需要熟練的技術工才能完成。上坤公司的技術培訓主要靠壓條機廠家的一名調試工,而調試工很快便要離開。

  這時,一個陌生小伙子打來的電話,解了靳堃的燃眉之急。

  35歲的銅梁人肖楊一直在深圳一家防護服企業當壓條工,今年春節前才返鄉,他也想為戰勝疫情出份力。

  “2月5日,我通過新聞了解到上坤公司轉產防護服,心想,這種臨時轉產的公司肯定缺熟手壓條工。”肖楊馬上輾轉找到上坤公司的聯系電話,主動要求來豐都上崗。

  2月6日,肖楊到崗,還帶來另外4名熟手。

  “他們立即扑上生產一線,還擔起了培訓新員工的任務,一個月都沒有回過家。”說到這裡,靳堃頗為感動。

  在市藥監局派駐技術專家的指導下,上坤公司也逐項攻克了生產加工、包裝、滅菌、解析等方面技術難題。2月13日,上坤公司送檢的1150件醫用防護服通過重慶市器械檢測中心7天培菌檢驗,達到國家無菌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標准並順利完成收儲。

  “目前,上坤公司的員工已從最初20多人增加到170多人,產能也從年前的日產2萬個口罩變為現在的日產5000件無菌醫用一次性防護服。”胡良才告訴記者,“這樣的成績,源於萬眾一心的協同作戰!”

  本報記者 周立 龍丹梅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