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11時50分,我們將迎來傳說中最美麗的時節之一——春分。
春分時節,春天剛好過去一半,春意正濃。誰也抵擋不住新草陸續探頭,桃花、櫻花陸續綻放,這樣一幅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百花爭艷的場景,正是踏青賞花的好時節。
而在重慶,春分時節除了賞花踏青,還有其他許多有趣的民風民俗,比如到田間地頭挖野菜,就別有一番趣味。
挎一隻竹筐,執一把小鏟刀,呼朋引伴,三五成行,既能游玩踏春,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還能體會到農家的樂趣,呼吸新鮮空氣。脆嫩的野菜,帶著春天的氣息,是重慶人期盼已久的好味道。
重慶人不光愛吃,更懂吃,各種類別的野菜中,重慶人最偏愛折耳根、椿芽和蒲公英,得到另眼相待的這幾種野菜不僅因為美味好吃,還因為它們與重慶人有著深厚的淵源。
折耳根就是大家常說的“魚腥草”,外觀非常可愛,口感也夠爽脆,但味道卻讓很多人不敢恭維。吃貨很多,但能懂折耳根的人卻並不多。據傳,當年李時珍發現折耳根的時候,也不喜歡它的味道,所以才起了這麼個“魚腥草”的名字,讓人聽起來就讓人毫無胃口。
但包容性極強的重慶人卻對折耳根有著莫名的喜愛,在他們心中,折耳根與辣椒是不折不扣的“最佳CP”。那獨特的味道,有一種魔性誘惑,挑動著他們的味蕾,拿折耳根下火鍋,巴適得板!川渝地區甚至還流傳著折耳根的民謠:“茅草根,折耳根,我是外婆的小孫孫,外婆請我吃油花生。”
椿芽,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啦。宋代大詩人蘇軾曾做《春菜》一詩描寫巴蜀地區的椿芽:“豈如吾蜀富冬蔬,霜葉露芽寒更。”他還盛贊:“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比宋朝更早的漢朝,食用椿芽曾與荔枝一起作為南北兩大貢品,深受皇上及宮廷貴人的喜愛。
春分前后正是摘椿芽的最佳時節,到4月中旬之后,大部分椿芽中的硝酸鹽含量會大大上升,如果食用這個時候的椿芽,就會危害身體健康。所以,要想吃到新鮮可口的椿芽,就要在春分前后自己去鄉野採摘。
蒲公英是重慶常見的野菜之一,除了有食用價值外,更是一種很好的藥材,唐代醫藥著作《唐本草》中就曾記載:“味甘,平,無毒……主婦人乳癰腫。”
愛吃、懂吃更會吃的重慶人,對於野菜的制作方式深有心得。抓一把綠油油的野菜,經過簡單烹制就能變成滿口綠意與清香。
折耳根的做法最簡單,將折耳根清洗干淨后,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用姜、蒜、鹽、醬油、油辣子、花椒油等調制碗汁,淋在洗淨的折耳根上面,攪拌均勻即可食用,清爽解膩,是春天重慶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小涼菜。
在重慶人眼裡,椿芽和蒲公英都與雞蛋是絕配,二者做法類似,將野菜洗淨后切碎,與在吱吱冒油、放過蔥花的熱鍋裡,打入雞蛋翻炒,再將野菜倒入鍋中,與雞蛋混合翻炒,同時放入少許鹽,幾分鐘后,菜肴就成了金黃、淡綠相間的樣子,色香味俱佳。
如果在春分時節,僅用折耳根、椿芽、蒲公英這三種野菜就把重慶吃貨們的嘴給“堵”上了,那也未免太過於好“打發”了。不要著急,這裡還有一些“春菜”等著你。
春菜一般為五種,除了之前提到的椿芽,還有菠菜、綠豆芽、春筍、韭菜,在春分前后吃它們,你會感覺更加新鮮清甜。古人認為在春分時節吃春菜有養生與開運的效果,能夠保佑一家人身體健康,所以這個習俗就慢慢的傳承了下來。
韭菜炒蛋
食材:韭菜1把、雞蛋2個、油、鹽。
做法:1、將雞蛋打散,韭菜切成5厘米左右的段備用。
2、起油鍋,炒熟雞蛋,起鍋備用。
3、第二次起油鍋,倒入韭菜段翻炒,再放入炒好的雞蛋,最后放鹽炒勻即可。
油燜春筍
食材:春筍500g、紅椒5g、小蔥5g、花椒10粒、白糖5g、油、醬油、鹽。
做法:1、春筍剝殼后洗淨,對剖開,用刀拍鬆,切成5厘米長的段。小蔥切蔥花、紅椒切細絲。
2、燒熱鍋,下油至五成熱時,放入花椒粒炸香后撈出。
3、筍段入鍋煸炒至色呈微黃時,加入醬油、鹽、糖和清水,大火滾煮。
4、改用小火燜10分鐘,待湯汁收濃時,放入炸好的花椒。
5、將蔥花、紅椒絲撒入裝盤即可。
木耳拌菠菜
食材:木耳15g、菠菜200g、醋、醬油、鹽、蒜4瓣、剁椒、黑芝麻、白糖、味精、麻油。
做法:1、木耳提前泡發,菠菜洗淨切成大段,蒜剝皮搗成泥,剁椒切碎。
2、鍋中燒開水,放入木耳煮2分鐘后,撈出放涼。
3、另外燒一鍋水,焯菠菜。
4、焯過水的菠菜擠淨水分和木耳一起放入碗中,加入剁椒碎、蒜泥、醋、白糖、醬油、鹽、味精、麻油和黑芝麻充分拌勻即可。
青椒炒綠豆芽
食材:綠豆芽300g、青椒2個、油、鹽、味精。
做法:1、綠豆芽去根洗淨瀝干水分,青椒洗淨切絲。
2、起鍋倒油加熱,放入青椒煸炒炒透。
3、再放入綠豆芽煸炒炒透。
4、最后放入鹽和味精炒勻即可。
來源:禮閣仕LINCOS微信公眾號、貝太廚房微信公眾號、慈雲老街微信公眾號、美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