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隱翅虫皮炎常見 孩子被咬要及時就醫

專家提醒:有些昆虫不能“拍打”在身上,不然“后果很嚴重”

2020年05月07日07:54  來源:重慶晨報網
 

  隨著氣溫不斷升高,蚊虫也越來越活躍。有時候帶孩子到小區或家附近的公園走一圈,孩子身體暴露部位就會被叮出許多“包”來。

  6日,市民李女士反映,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她帶著5歲的兒子,和朋友在南岸區南坪壩玩到天黑,結果晚上回家發現,孩子身上被咬了十幾個包,有幾個更是又紅又腫,孩子痒得睡不著覺,早上帶去醫院,醫生說是被蚊虫所咬,具體是什麼蚊虫,卻難以分辨。

  家住大渡口區的陳女士,日前抱著不到1歲的寶寶來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皮膚科就診,起因也是帶寶寶去公園游玩,回來后寶寶皮膚不僅出現大紅疙瘩,在大紅疙瘩上還出現了小水疱,痒得寶寶直哭。

  接診醫生表示,這是一些“看不到的”蚊虫叮咬后的過敏反應,具體是由什麼蚊虫叮咬的,需要進行化驗分析才能夠判斷。

  蚊虫叮咬不要亂拍打

  痛痒難忍時需及時就醫

  “當被蚊子、白蛉、跳蚤、臭虫等小昆虫叮咬后,局部皮膚會出現紅腫反應,產生紅斑塊、水疱,甚至大疱,瘙痒發痛﹔如果是牛虻叮咬皮膚時會有股刺痛,會出血,繼而產生紅斑丘疹和風團,痒痛鑽心。”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皮膚科醫生劉勵介紹,被不同蚊虫叮咬,臨床表現也會不同。

  如果是隱翅虫飛到人身上,並不會直接叮咬皮膚,但擠壓,摩擦虫體會導致虫子分泌一種強酸性的毒素,這種酸性毒素導致條索狀紅斑、膿疱,引起強烈的瘙痒燒灼和刺痛感。

  毛毛虫毒毛的毛腔內充滿毒液,當掉到人身上時,眾多的刺毛接觸到皮膚后可斷折,毛腔內的毒液便注入皮內,引起中毒或過敏反應,一般在數分鐘、數小時或一致兩天,皮膚會出現許多水腫性紅斑、丘疹或風團,偶爾也出現水疱、瘙痒難忍及燒灼樣痛,少數遲遲不能痊愈的可成為慢性皮炎。

  如果遇到了隱翅虫、毛毛虫怎麼辦呢?劉勵提醒,一旦身上落有毛毛虫,不要亂拍打,應輕輕抖動掉,皮膚上沾有毒毛,可用醫用膠布或透明膠紙將毒毛粘去,痒痛劇烈者需及時送醫院治療﹔如果皮膚被隱翅虫接觸,注意不要拍打,應將其抖落或吹落,若手已接觸隱翅虫,立即用肥皂水反復清洗。一旦毒液接觸了皮膚,會產生明顯糜爛和膿疱,需要到醫院就醫。

  重慶盛夏季節

  隱翅虫皮炎很常見

  “隱翅虫皮炎,又名毒隱翅虫皮炎或線狀皮炎,是一種由人體接觸毒隱翅虫體液后引起的急性紅斑疱疹性損害的皮膚病,在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均有發生。我國南方多見,重慶和原川東地區一直是高發區,盛夏季節常見。”重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與媒介生物控制所所長季恆青介紹,毒隱翅虫是甲虫的一種,屬於昆虫綱、鞘翅目、隱翅虫科、毒隱翅虫屬。該虫狀若螞蟻,體長約0.5—1.0cm,鞘翅很短,腹部全裸,乍看沒有翅膀,故名“隱翅虫”,又稱“影子虫”。

  據介紹,隱翅虫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已知有58500多種,能引起皮炎的叫毒隱翅虫,全世界隻有20種,中國僅知三種,即黃足毒隱翅虫、黑足毒隱翅虫(又名塔毒隱翅虫)和奇異毒隱翅虫(又名梭毒隱翅虫)。毒隱翅虫全身呈橘紅色,頭部、鞘翅和尾部呈青黑色,故又名“青腰虫”。

  毒隱翅虫孳生在潮濕的地方,如淡水湖邊、水溝、池塘、河流漫灘、雜草叢、水稻、玉米等作物田中。白天活動,具有明顯的向光性(特別是對熒光),光亮越強,招來的虫子越多。同時還具有向高性,在同等條件下,毒隱翅虫總是喜歡飛向高處。其爬行速度很快,飛進室內后便在天花板、牆壁上、衣物表面、人體上四處爬行,使人染病。進入室內的毒隱翅虫能耐飢數日,使人體不斷受到損害。

  隱翅虫體液感染人體皮膚的途徑有三:一是直接把虫體揉碎在皮膚上所致,稱為直接感染﹔二是虫體的碎片污染了手指,再由手指去摸其它部位導致的感染,稱為間接感染﹔三是虫子隱藏在衣物、洗臉帕中,使用時把虫體搓爛使毒液沾污在上面,接觸皮膚后導致感染。直接接觸虫體體液是引起隱翅虫皮炎的主要途徑。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宋劍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