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有一半巫溪人都認識“張漂亮”

2020年10月13日07:12  來源:重慶日報網
 

“爆笑巫溪”團隊正在拍攝短視頻。記者 龍丹梅 攝/視覺重慶

“爆笑巫溪”作品劇照。 (受訪者供圖)

“爆笑巫溪”作品劇照。 (受訪者供圖)

“爆笑巫溪”“張漂亮”(左)劇照。 (受訪者供圖)

  核心提示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上山下鄉”的新媒體在農村發展迅猛,為農民便捷獲取信息、表達自身訴求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當鄉村治理遇上新媒體,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巫溪,主流媒體與本土自媒體平台“爆笑巫溪”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條鄉村治理新路徑。

  “天黑路滑,這網絡復雜。你不把眼擦,就要小心搭扑爬(當地方言,意思是摔跟頭)……”近日,重慶日報記者在巫溪縣採訪時,不時聽到街頭巷尾有人傳唱這段“土味rap”。

  還有人議論:“現在滿街都是二維碼,可不能隨便掃。前兩天張漂亮賣洋芋,收錢的二維碼遭偷換了,掃碼買菜付的錢都進了別人的包包。”

  大家口中的“張漂亮”,是巫溪本土自媒體平台“爆笑巫溪”中的主角之一。大家傳唱的這段“土味rap”就出自該平台為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特制的短視頻。短短兩天,視頻傳播量達到了50萬+。

  巫溪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縣戶籍人口54萬人。而“爆笑巫溪”的抖音號訂閱量達43萬余人、微信公眾號訂閱量達37萬,訂閱者中七成以上來自巫溪本地,這意味著超過一半的巫溪人,訂閱了“爆笑巫溪”,都認識“張漂亮”。

  “張漂亮”和“爆笑巫溪”為什麼這麼有魅力?

  方言接地氣 九○后“草根”團隊做出“爆款”視頻

  “爆笑巫溪”是一個制作本土方言喜劇微視頻的自媒體平台,主創團隊成員都是90后,均來自巫溪縣文峰鎮農村家庭。視頻制作人叫王運林,他身兼數職——編劇、導演、攝像師和后期剪輯。

  2017年8月,王運林抱著好玩的心態,花1000多元買了台二手電腦,用手機當攝像機,約上張永、杜賢曉當演員,試著用本地方言拍搞笑短視頻。

  巫溪方言管“干什麼”叫“搞麼裡”,長輩叫“老輩子”,“摔跟頭”叫“搭扑爬”,極具地方特色。團隊的幾個成員在當地農村長大,方言俚語說得非常地道,他們創作的短視頻內容也都來自身邊人、身邊事,既輕鬆幽默,又接地氣。

  如今,這個草根團隊扮演的角色在巫溪幾乎家喻戶曉:張永扮演的“張漂亮”,是一個喜歡貪小便宜、好吃懶做、偷奸耍滑的農村青年﹔杜賢曉有張娃娃臉,出演古靈精怪、調皮搗蛋的農村青年“陳西就”﹔廖斌長相憨厚,扮演老實厚道、隻知道埋頭苦干的農村青年“波兒客”……

  “一開始我們的定位是方言搞笑,什麼搞笑拍什麼,沒有特定的主題。”王運林說,雖然當時創作的短視頻受到歡迎,但點擊量一般隻有一千多次。

  這個團隊真正做出“爆款”產品,緣於“張漂亮”扮演者張永的一次親身經歷。

  張永所在的村裡有個貧困戶,母親和哥哥都患病,生活艱難,但這名貧困戶還要應付名目眾多的“無事酒”,常常要借錢來送人情,十分苦惱。

  這給張永帶來了創作靈感,就和團隊成員以諷刺“無事酒”為主題,制作了短視頻《不整無事酒,不赴違規宴》:頭一回,“張漂亮”開著小汽車去吃酒﹔第二次,小汽車變成了摩托車﹔第三次,摩托車變成了兒童自行車﹔第四次,又有人叫“張漂亮”吃酒,送禮送到家徒四壁的“張漂亮”再也不敢去了……

  短短幾分鐘的視頻,把“無事酒”帶來的危害表現得淋漓盡致,鄉親們爭相轉發,“爆笑巫溪”點擊量首次突破8000。那個貧困戶悄悄告訴張永,自從這期短視頻傳播開后,村裡有好幾家准備辦酒的都打消了念頭,讓他省了不少錢。

  這次“爆款”經歷,讓團隊開始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

  “低級趣味的惡搞,並不能長期吸引粉絲。”王運林說,如果能用詼諧幽默的短視頻,把時事政策、社會熱點解讀給大家看,做好“天線”和“地氣”之間的聯絡員,在歡笑聲中傳播正能量,才能做出更多“爆款”。

  成功轉型 《懶漢脫貧》獲全國大獎

  及時轉型,讓“爆笑巫溪”接下來“爆款”頻出。

  農村的保健品騙局、電信詐騙等都成為他們的選題,他們還用反諷手法抨擊當地的一些陳規陋習、歪風邪氣,很受老百姓喜歡。

  到了2018年,“爆笑巫溪”的粉絲量達到了20萬余人,幾乎每期視頻的點擊量都能達到10萬+,作品上線頻率也從過去的一周1次增加到一周3次。

  2018年5月16日,王運林結合國家大力整治酒駕的社會熱點,做了一期短視頻《酒后開車一時爽,婆娘娃兒淚兩行》,在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平台播放后,閱讀量達到2300多萬,收獲了23.6萬個點贊,居當日抖音“今日最熱視頻”排行榜第二位。

  2019年,巫溪縣脫貧攻堅進入“攻堅”環節,“爆笑巫溪”創作團隊於當年4月創作了兩期《懶漢脫貧》短視頻。

  “張漂亮”這次的身份是貧困戶,年紀輕輕卻是個懶漢,家裡窮得“老鼠來了都得含著眼淚走”,他干農活嫌苦、外出打工嫌累,一味依靠幫扶干部“波兒客”。“波兒客”對症下藥,勸回了“張漂亮”的前妻優優,成功激起了“張漂亮”的脫貧內生動力。一年后,“張漂亮”靠著自己的努力順利脫貧。

  該視頻在網上反響熱烈,有網友留言:“現在政策這麼好,隻要不懶,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今年4月,在中央組織部舉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黨員教育電視片觀摩交流活動中,《懶漢脫貧》獲得全國優秀獎。

  “爆笑巫溪”還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充實隊伍。

  72歲的張光和是銀峰村四組的貧困戶,和老伴住在山上,出行不便,吃水也成問題,他頗有怨氣。依托脫貧攻堅政策,去年5月,道路修到了張光和家門口,蓄水池也建起來了,老兩口改造了舊屋,順利脫貧。

  2019年6月,王運林把張光和發展成為劇組演員,角色名“光頭和”,讓這個曾經的貧困戶,來講解宣傳脫貧攻堅政策。“爆笑巫溪”還經常以他的老房子為背景拍攝,張光和逐漸成了當地的“名人”。每當有人來串門,他便主動向人宣講脫貧政策。

  從2017年8月至今,“爆笑巫溪”用幽默詼諧的本土化表達方式贏得了眾多網友追捧,3年來已發布400余期原創視頻,各平台總計粉絲有近百萬,月點擊量超500萬人次。創作團隊從3個人的“草台班子”,發展為巫溪臉巴兒文化傳媒工作室,團隊成員增加到11人。

  媒體深度融合 為鄉村治理提供新思路

  對這個本土自媒體“爆款”平台,巫溪縣給予了大力支持,在監管的同時進行科學引導,使其成為官方媒體的補充,促進巫溪主流媒體和大眾媒體進一步深化合作、開拓創新。

  從2019年5月1日開始,巫溪縣融媒體中心通過多個融媒體平台播放“爆笑巫溪”微視頻,並在有線機頂盒點播首頁為其開設專區。巫溪縣相關職能部門也積極與“爆笑巫溪”合作,請他們制作輕鬆詼諧的短視頻宣傳各項政策,群眾接受度大大提升。

  比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爆笑巫溪”就在衛生防疫部門指導下,推出4期防控新冠肺炎的短視頻,幫助當地群眾了解如何科學防疫,視頻在各平台播放量累計超過300萬次。

  在前不久的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期間,巫溪縣網信辦與“爆笑巫溪”聯合策劃了7期公益視頻,宣傳網絡安全,傳播量達到了50萬+。

  在與職能部門的合作中,網紅“張漂亮”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他有時化身倒賣舊口罩卻自作自受的騙子,有時又成為揣著二維碼賣洋芋卻被人騙的農村小販,有時又是會唱rap的鄉村“歌手”……有網友留言:“聽‘張漂亮’講政策,好懂又好耍。”

  巫溪縣融媒體中心主任鄒永武說:“如今,利用新媒體接受和傳播信息,在農村已成為新常態。‘爆笑巫溪’的創新表達,為我們農村基層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以‘爆笑巫溪’為代表的農村自媒體的存在,對於打通黨的聲音在基層傳播‘最后一公裡’,具有重要意義。”市委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認為,“爆笑巫溪”為農村自媒體的成長、創新基層治理手段、繁榮鄉村文化等提供了樣本和參考。

  本報記者 龍丹梅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