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二日,管永雙(右)和妻子在潛心鑽研陶藝。記者 韓毅 攝\視覺重慶
揉泥、制坯、打磨、刻花、上釉……11月12日,在榮昌區安富街道通安村,穿過一片金黃色的柑橘林,拾階而上,一棟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掩映在林蔭中,靜怡、悠然……陶淵明“結廬在人境”之意境油然而生。
叩開木門,隻見“90后”小夫妻管永雙和李雲杉正潛心制作陶藝。院內各房間,展陳著古朴典雅的陶器,三兩慕名而至的客人獨自安靜品鑒,主、客、陶,共同勾勒出一組偶像劇場景。
“陶是大地之母的藝術,泥與火的交融,成就了人類文明的開端,也成就了今天的我們。”這對年輕藝術家淡淡地說。
因陶結緣
“榮昌兩種‘土壤’滋養了我”
“我們今天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完全受益於榮昌的兩種‘土壤’,一是優質陶土,二是文化土壤。”管永雙開門見山地說。
他與妻子是同班同學,2014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還在大學時,管永雙跟隨老師到榮昌採風,就被這裡的陶土吸引。
榮昌陶,又稱“安陶”,與建水陶、欽州陶、宜興陶齊名,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陶”,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畢業,管永雙與李雲杉就來到榮昌,起初在一家陶藝公司上班,一年后辭職,創建起自己的工作室。
“我們把一切都想象得很美好、也很簡單。”管永雙回憶,他用工作一年的工資,租了一間農房,添置了制陶設備,並購買了河沙、水泥、磚等材料。當准備搭建燒陶的柴窯時,鄰居村民提出窯址擋了路,不讓他們建。
“無窯,談何制陶。”管永雙猶如挨了當頭一棒,萬般無奈下,他找到村支書和街道辦事處負責人求助。“兩名大學生甘願到農村,傳承發揚非遺文化,這不是一件大好事嗎?”當地政府高度重視,派專人為管永雙另覓場地。
“最困難時,我和老婆身上的錢加起來還不到100元,連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管永雙說。
此刻,當地政府再次雪中送炭,利用大學生創業政策、微型企業扶持政策等,給予了他們資金扶持,兩人才渡過難關。
創新傳承
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工作室建好后,夫妻二人便開始潛心鑽研陶藝。
在傳承選泥、晒泥、碾泥、過漿、揉泥、制坯、晾坯、打磨、刻花、上釉、燒窯等榮昌陶工藝流程的基礎上,他們對器型、顏色等方面進行了諸多藝術創新。
尤其是,秉持“粹萬物之精華,見大地之本色”理念的二人,對漢代草木灰釉進行了創新發展,開發了一系列“植物灰釉”作品,涵蓋銀杏灰釉、芭蕉灰釉、檀木灰釉、荷葉灰釉等20多種植物灰釉。這些作品不僅給傳統榮昌陶帶來了一波“植物”美學新風尚,更豐富了榮昌陶的色彩和藝術表現形式。
2017年,作品《痕》入選首屆中國四大名陶展﹔2019年,作品《陶瓷柴燒茶具組合》獲得第54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銅獎,作品《無象》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如今,我每一次開窯,都要吸引數十人開車前來挑選尖貨,最貴的壺已賣到1.2萬元/把,我老婆制的壺也已賣到1萬元/把。”管永雙稱。
堅守“藝”心
讓非遺產業“活”起來
如今,管永雙夫婦作為“新陶藝”代表,不僅被評為榮昌區級工藝美術大師、區非物質文化遺傳傳承人,還被不少文創企業“盯上”。
在重慶日報記者採訪中,一位文創企業的董事長就慕名前來,希望利用他們的技術,合作進行產業化加工。
“產業化發展雖好,但我的工作重心還是會放在藝術陶的創研上,因為熱愛所以堅守。”他婉拒了對方的邀請。
據介紹,在管永雙夫婦等“新鮮血液”輸入下,榮昌陶產業鏈上各個環節共同發力,該區確定了“陶瓷產業園”和“陶文化創意產業園”雙輪驅動的陶瓷產業發展思路:陶瓷產業園突出一個“優”字,全力打造200億級陶瓷產業發展集群﹔陶文化創意產業園突出一個“新”字,不斷提升榮昌陶的品牌和形象。
“目前,榮昌正在創建‘中國陶瓷之都’,力爭到2025年,形成陶瓷產業總產值約160億元的規模,讓非遺產業真正‘活’起來、‘火’起來。”榮昌區文化旅游委相關負責人稱。
重慶日報記者 韓毅